黑白分明的徽州宅院(組圖)

發表:2010-11-04 20:10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南宋遷都臨安,大興土木,筑宮殿,建園林,不僅刺激了徽商從事竹、木、漆經營,也培養了大批徽州工匠。徽州是「文化之邦」,徽商致富還鄉,也爭相在家鄉建住宅、園林,修祠堂,立牌坊,興道觀、寺廟,從而開始和形成有徽州特色的建築風格。

舊時徽州城鄉住宅多為磚木結構的樓房。明代以樓上寬敞為特徵。清代以後,多為一明(廳堂)兩暗(左右臥室)的三間屋和一明四暗的四合屋。一屋多進。大門飾以山水人物石雕磚刻。門樓重檐飛角,各進皆開天井,通風透光,雨水通過水筧流入陰溝。俗稱「四水歸堂」,意為「財不外流」。各進之間有隔間牆,四周高筑防火牆(馬頭牆),遠遠望去,猶如古城堡。一般是一個家庭之繫住一進,中門關閉,各家獨戶過日子。中門打開,一個大門進出祭奠先人。徽州山區氣候濕潤,人們一般把樓上作為日常生活的主要棲息之處,保留土著山越人「巢居」的遺風。樓上廳屋一般都比較寬敞,有廳堂、臥室和廂房,沿天井還設有「美人靠」。

朝北居:假如不是地形特殊,住屋的最佳朝向,當選擇坐北朝南,但徽州明清時期所建民居,卻大多是大門朝北。原來古徽人的居住習慣有許多禁忌。漢代就流行著「商家門不宜南向,征家門不宜北向」的說法。究其原因,據五行說法:商屬金,南方屬火,火克金,不吉利;征屬火,北方屬水,水克火,也不吉利。徽州明清時期,徽商鼎盛,他們一旦發了財,就回鄉做屋,為圖吉利,大門自不朝南,皆形成朝北居。至今徽州仍保留有數以萬計的朝北古民居。

  

屋套屋:徽州宅居很深,進門為前庭,中設天井,後設廳堂住人,廳堂用中門與後廳堂隔開,後廳堂設一堂二臥室,堂室後是一道封火牆,靠牆設天井,兩旁建廂房,這是第一進。第二進的結構仍為一脊分兩堂,前後兩天井,中有隔扇,有臥室四間,堂室兩個。第三進、第四進或者往後的更多進,結構都是如此,一進套一進,形成屋套屋。

重檐:徽派民居皆建成雙層屋檐。這重檐習俗的形成,有著一段廣為流傳的故事。據傳,五代十國時,歙州是南唐後主李煜所管轄的地方。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建立宋朝,親征到了歙州,正當宋太祖抵達今休寧縣海陽城外的時候,天色突變,大雨將至,太祖便至一間瓦房處避雨,為免擾民,太祖下令不得進入室內,可是徽州民居的屋檐很小,遠不及中原地帶的屋檐那麼長,加上這天風大雨急,眾人都被淋了個落湯雞。雨過天晴,居民開門發現太祖此般模樣,以為死罪難逃,跪地不起,太祖卻未責怪,問道:歙州屋檐為什麼造的這麼窄呢?村民答曰「這是祖上沿襲下來的,一向都是如此。」太祖便道:「雖說祖上的舊制不能改,但你們可以在下面再修一個屋檐,以利過往行人避雨。」村門一亭,連稱有理,於是立即照辦,自此以後,徽州漸漸所有的民居都修上了上下兩層屋檐。

滿頂床:徽州傳統床具。因為床頂、床後和床頭均用木板圍成,故稱「滿頂床」。床前挂帳幔,猶如消息臺。床柱多用榧木製作,因為榧數年花果同樹而生,取「四代同堂」和「五世昌盛」的彩頭。床板常用7塊,寓「五男二女」之意。床的正面,雕飾較為講究,左右兩側一般雕飾為「丹鳳朝陽」,上牙板雕為「雙龍戲珠」。床周欄板一般均雕有「鳳凰戲牡丹」、「松鼠與葡萄」、「鴛鴦戲水」等精美圖案。

壓畫桌:徽州宅居的傳統陳設。徽州民居廳堂正中壁上多挂中堂畫、對聯,或用大幅紅紙寫上「天地君親師」五字,均裝裱成卷軸懸掛。在卷軸之下設長條桌,桌面上放置兩個馬鞍形的畫腳,卷軸向下展開至長條桌,擱入畫腳的「馬鞍」內,畫幅即平整穩固,此長條桌則稱「壓畫桌」。



来源:網文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