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學者海外六四言論持續引關注(下)

作者:章若琳 發表:2010-11-08 23:38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1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看中國記者章若琳綜合報導】自10月18日法廣報導該月6日首屆中歐文化高峰論壇中有關六四對話以來,網友們不斷討論著代表出席的中國學者「有模有樣」 的發言,有人駁斥北京大學教授潘維「政治體制不應該對一切負責」的論點,有人則認為清華大學教授崔之元所舉的美國案例,是以曲解美國來曲解中國,這些有理有據地的回應讓人再次省思六四真相和中國人權問題。

中方學者潘維:我並不認為政治體制應該對一切負責

北京大學教授潘維對於加利克的問題,他表示不認為政治體制應該對一切負責。
「如果您把問題歸咎於體制原因,那麼您又把成果歸功於誰呢?前蘇聯體制瓦解之後,曾經造成一百多萬人的死亡,如果在蘇聯瓦解之前可以把一切歸咎於共產黨體制的話,那麼之後,災難又該歸咎於誰呢?」

「您又如何解釋今天西方發達國家在伊拉克以及阿富汗所造成的成千上萬人死亡的現象呢?沒有人對這些受害者的命運表示同情。我在這裡要解釋的並不是中國的政治體制要比其他體制優越,我只是想解釋為什麼這一體制會延續這麼長的時間。」

網友回應:問題與成果都應歸因於政治體制

有位暱名網友在法廣回帖認為,政治體制理所當然要為其所造成的一切負責,問題與成果同樣要歸咎於體制。他進一步質疑:「‘前蘇聯體制瓦解之後,曾經造成一百多萬人的死亡’這種消息來自何處?發生於何時?真實性幾何。他表示,如果這一百多萬人死亡是發生在蘇聯1991年瓦解之後到新政治體制確立之前的混亂過渡期,論責任還是得仍應歸於蘇共政權,因為它70多年來剝奪了人民的權利,蘇聯式的傳統計畫經濟思維還在起作用,才導致當時的混亂和死亡。

網友回應:亞洲其他經濟發達的地區不實行共產體制

針對潘維以「如果您把問題歸咎於體制原因,那麼您又把成果歸功於誰呢?」來暗指中國近三十年來的經濟起飛要歸功於中國現政治體制的這席言論,網友Gary 說:「對此,不要忘記韓國、新加波、臺灣、馬來西亞的經濟起飛,還有白俄羅斯、愛爾蘭、印度、巴西等國。這種起飛要歸功於今天世界相對和平的歷史機會與市場經濟的政策,而不是中共政治體制。」
中方學者崔之元:以美國酬恤金進軍事件對比六四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崔之元在會上,則引用美國1932年著名的酬恤金進軍事件回答問題:「美國政府向美軍士兵承諾給予一定的經濟補償,戰爭結束後,特別是大蕭條期間,那些退休士兵等著這一許諾獲得兌現,因此,這些退休士兵以及家屬佔領了美國國會廣場將近一個多月。最後,美國派出軍隊、坦克鎮壓,到今天都不知道究竟有多少人被打死,也可能是二十,也可能是三十。」

據報導崔之元同時介紹了1836年美國國會通過的議案-閉嘴法案(gag rule),用以比喻中國政府或者中國媒體不提及‘六四’的情況,「如果這樣就說明中國沒有言論自由,我認為這是把言論自由簡單化了。」

網友回應:美國酬恤金進軍事件無法起到粉飾作用

有網友查證酬恤金事件的結果:「這次事件‘共死三個人’,並導致鎮壓的決策者胡佛總統在年底的總統大選中以慘敗收場,黯然下臺。二次世界大戰完結時,美國政府最終訂立《軍人權益法案》來避免類似衝突。」他認為:「由此可見,這次事件與天安門鎮壓人民事件的重要區別:前者是為自身(一戰退伍軍人)的利益,後者是為民主反官倒;前者曾經訴諸美國國會辯論投票,後者則全無人民及其代言人議員說話的機會;前者,美國出動軍隊與坦克主要是為了威懾,不是像中國用坦克朝民眾身體碾壓過去。崔之元的說辭根本無法為鎮壓天安門事件起到粉飾辯護的作用。」

網友回應:閉嘴法案不是禁止大眾或媒體的討論

至於崔之元以美國國會的閉嘴法案,映射現在中國當權者封鎖關於六四事件輿論的正確性,網友指出:需要說明的該閉嘴法案是指,國會在一定時期內不接受有關此議題的法案辯論,而不是禁止大眾或媒體討論該議題。「如果說林肯開始同意不談解放黑奴,但‘二十年後林肯成為美國歷史上廢除奴隸制的總統’,那麼天安門屠殺事件離今天已二十一年,中國又發生多少變化呢?中國的民主是進步了還是倒退了?權錢交易在中國是有所收斂呢還是愈演愈烈?」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