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年前,中國遠征軍和中國駐印軍從雲南和印度兩個方向對盤踞在滇西和緬甸北部的日本侵略軍發起了抗日戰爭中我國最早、規模最大的對日反攻戰。我兩路大軍20萬人馬對陣日軍12萬餘人展開殊死搏殺。在這場永載史冊的偉大戰役中,我軍以傷亡官兵79,154人的重大犧牲,斃傷日軍48,858人,將侵佔我怒江以西2萬平方公里國土兩年多的日軍乾淨、徹底地趕出了國門,使在反攻戰火中修筑成的中印公路與滇緬公路成功連結,重新接通了支撐我國抗戰的唯一國際交通大動脈,取得了偉大勝利。
然而過去由於中共政治的原因,許多國人對這場光耀千秋的衛國之戰卻毫不知情或知之甚少,殊不知這場關係國家命運的生死之戰不僅是我國軍民在整個抗日戰爭中唯一的一場將日本侵略軍打出國門的完勝之戰,而且還是創造了許多頗具傳奇色彩的名列「之最」的經典之戰,因此我們有必要還原歷史的事實真相,讓後輩們記住那場可歌可泣的正義之戰。
滇西、緬北之戰創造了二戰中我軍最為輝煌的殲滅戰戰例。由於國力、準備及訓練等方面的原因,日軍的戰鬥力普遍高於我軍。抗日戰爭中甚至發生過日軍一個大隊(營)竟敢對抗國軍一個師的驚人戰例。雖然抗戰中我軍也曾打過一些勝仗,但這些勝仗大多隻是些擊潰戰。1944年之前我軍如果一仗能成建制地殲滅日軍一個大隊就已經很了不起了。但是1944年7月11日的密支那之戰,我軍一戰殲滅日軍55聯隊等部2,000多人;同年9月2日的松山之戰,我軍又一舉全殲日軍113聯隊等部3,000多人;9月14日騰沖之戰,我軍聚殲日軍148聯隊等部6,100多人;11月11日我軍三戰龍陵,共殲滅日軍56師團主力等部10,700人。在整個滇西、緬北戰役中,我軍共殲滅日軍第18師團和第56師團兩個師團以及日軍第2、第33、第49、第53師團各一部。取得了我國自1840年以來反侵略戰爭的第一場完全、徹底的偉大勝利。
滇西、緬北之戰創造了在同一次戰役中戰爭樣式最多的戰例。以1943年10月中國駐印軍開始由印緬邊境邊反攻邊修筑中印公路、1944年5月中國遠征軍強渡怒江仰攻高黎貢山為起點,駐印軍連克孟拱、於邦、密支那、八莫、南坎;遠征軍連下騰沖、松山、龍陵、芒市、畹町。及至兩路大軍會師緬北芒友,我軍共歷經了河川戰、山地戰、熱帶叢林戰、城市攻堅戰、追擊殲滅戰等各種戰爭樣式。此外,密支那之戰還是我軍首次與美軍聯手共同實施的大規模空降作戰的成功戰例。
滇西反攻戰是我軍在二戰中海拔最高的戰場上所經歷的戰地高差最大的戰役。我20集團軍強渡怒江的各個渡口均處於乾熱河谷地帶,海拔不足千米,其時氣溫高達30℃多度,戰士們不僅全副武裝在身,而且每人還揹負著七天乾糧,負重纍纍、熱汗淋淋。渡江後我軍立即投入仰攻海拔高達3,200米的高黎貢山的戰鬥。高黎貢山是一條由北向南綿延600多公里的大山,進攻騰沖必須越過日軍嚴密防守的南、北齋公房隘口,唯一可行的兩三條小道崎嶇陡峭、荊棘遍地;怪石崢嶸、林濕苔滑;雲遮霧障、雨冷風寒。我軍冒著3℃—4℃的低溫,單衣草鞋,攀爬前進,與身穿毛呢大衣、腳蹬翻毛皮鞋、以逸待勞、工事堅固的日軍短兵相接。戰場上彈雨天雨、血海屍山,敵我雙方針鋒相對、舍命搏殺,一雙雙、一堆堆滾落下萬丈深淵,悲聲長鳴、慘烈異常。
滇西、緬北之戰中的攻堅戰是抗日戰爭中我軍所碰到的日軍最堅固的陣地與最死硬的防守,同時又是我軍最犀利的進攻與最堅決的殲滅戰。日軍在密支那、松山、龍陵和騰沖的陣地均是其要塞式陣地的典型代表。這些陣地的堡壘上部由粗70厘米的圓木橫豎排列7層後上覆1.5米厚的泥土,再用53加侖的空汽油桶裝滿沙土壘疊3層構成。下部又分為上中下3層,上層為戰鬥層,裝有用厚鋼板製成的活動射擊孔;中層為休息層;下層為倉庫。密支那日軍地堡的圓木還外包鐵皮用以防火,而騰沖城內的堡壘則挖成一個個用圓木架廂筑成的「豎井」。「井」中間的多根圓木上吊著一張張用粗繩編成的繩網,日軍在繩網上作戰,既能防水淹又能防震傷。這些工事的設計者是日軍第56工兵聯隊的隊長、日本著名建築專家八寶大佐。工程的實施者是日軍第18師團和第56師團的官兵。這些被我國老百姓稱為「地老鼠」的日軍,戰前大多是日本九州的煤礦工人。打地洞本來就是他們的老本行,更何況他們還有兩年的時間得以精心施工,最終筑成了上下左右明碉暗堡、前後互通火網交錯的堅固陣地。儘管如此,我軍仍以高度的愛國主義精神;志在必得的堅定信心;前仆後繼的頑強作風和有我無敵的英雄氣概,攜帶著剛剛裝備的火焰噴射器和湯姆衝鋒槍,在美國空軍飛虎隊和榴彈炮群的掩護下不惜重大犧牲,徹底粉碎了日軍苦心經營的「鼠穴」,取得了全殲頑敵的輝煌勝利。
滇西、緬北戰役頗多傳奇色彩。發生在緬北於邦的一場戰鬥就值得一提:中國駐印軍一個營遭到日軍伏擊損失一個連,營長李克己率部突圍且戰且走,不料卻退到了一座絕壁之上。李營長急忙揮隊鑽入旁邊的一片密林中,進得林子一看,原來這片密林竟然只是一棵獨木成林的大榕樹。我軍208名官兵依托這棵樹冠足足有一個足球場大的榕樹之王與日軍一個聯隊(團)的追兵展開了長達50天的殊死搏鬥。其間除補給靠飛機空投和大樹周圍複雜的地形掩護外,我軍官兵全憑機智勇敢和大樹上下的密切配合靈活機動地與敵週旋,最終在從敵後趕來的援軍配合下戰勝強敵成功脫險,演出了一場戰爭版的人猿泰山活劇。
滇西、緬北戰役發起之前,中國遠征軍被取名代號為Y
部隊;中國駐印軍的代號是X部隊。兩支復仇之師奮勇爭先、奮力殺敵,及至勝利會師芒友時,共同向祖國和人民交出了一份令人滿意的答卷:X+Y=V。
在滇西戰場,雲南保山、騰沖、永平、昌寧、施甸、龍陵、瀘水等縣的人民群眾無不全力舍命支前。30萬民工趕著上萬匹騾馬高唱著「抬傷兵、運子彈,我們有的是血汗。齊心協力打東洋,保我中華好河山」的戰歌,信心百倍地和遠征軍一起以排山倒海之勢扑向敵人,萬眾一心譜寫出一曲將日寇橫掃出國門的氣壯山河的輝煌樂章。在我軍攻擊騰沖城外圍日軍各個據點的戰鬥中,出現了一幕古今中外戰爭史上獨一無二的戰爭奇觀:四鄉八鄰的老百姓無論男女老幼每天一大早就冒雨傾巢出動,年輕力壯的全部奔忙在抬運傷員、彈藥、飯菜的支前小道上;老弱婦孺則皆悉數站在各攻擊部隊身後的小山坡上吶喊助威。他們完全無視危險、不聽勸阻,就像是在觀看一場體育競賽一樣,只見漫山遍野花花綠綠的油紙傘與小篾帽彷彿大片大片泛著亮光的花朵美麗綻放。一陣陣「國軍加油!」「勇敢點,衝上去,打死日本鬼!」「中國兵萬歲!」的口號聲此起彼伏,吼聲震天。我軍參戰官兵在其他戰場上從未經歷過如此陣仗,此時不禁人人熱血賁張、個個奮勇爭先。結果騰沖城周圍「四鳳求凰」的飛鳳、寶鳳、蜚鳳、來鳳四山的日軍陣地很快就被我軍一一拿下,就連牆高8米、厚6米,下部由火山大條石,上部由巨型青磚砌筑的騰沖城也最終沒能抵擋住我軍持續不斷的猛烈進攻,凶殘死硬的日軍148聯隊頑抗到最後也只能落得個全員「玉碎」的可恥下場。
1942年5月10日騰沖城被日軍佔領前夕,縣長邱天培和縣武裝部隊護路營司令龍繩武棄城逃往昆明,危難時刻,騰沖父老即刻自發緊急會商,公推選舉出一批愛國鄉賢組成臨時縣務委員會領導全縣26萬人民抗日。兩個月後,國民政府批准張問德先生為騰沖縣長並授權先生組建新的縣政府。很快,騰沖的抗日工作就走上正軌:培訓幹部、刺探敵情、籌措軍糧……幹得有聲有色。到1944年9月14日為止,騰沖城共被日軍佔領了兩年零四個月零四天,其間除了極少數漢奸賣國賊留在城里外,全城5萬多百姓全部撤離城區逃亡鄉野山寨,寧可去過缺吃少穿的鄉間流浪日子也誓與日寇不共戴天。兩年多來,無論日軍怎樣威逼利誘,始終沒有一戶人家肯回城去過「良民」的生活。使得戰前每5天一次集市的熱鬧名城變成一座自淪陷後就再也沒有趕過一次集的「死城」。騰沖城光復之後,回城同胞面對著片瓦無存的家園雖然心痛,但他們感受更多的卻是解恨、是揚眉吐氣。騰沖人民的骨氣集中體現在他們的老縣長張問德先生的《答田島書》中。1943年4月31日,日本騰沖佔領軍行政班本部長田島壽祀給正在騰北領導抗日的張縣長寫了一封邀請信,信中要求與張問德 「會晤」,要同張問德「聚談」以解決雙方的「民生」問題。於是張問德寫下了著名的《答田島書》,揭露了日軍的種種暴行和「善意」,痛斥了日軍為人民謀「幸福」的鬼話,大義凜然地表達了我國人民堅決抗戰到底的不屈決心。張問德因此被譽為「全國500多個被日寇侵佔縣縣長之楷模。」
以騰沖為代表的滇西人民的愛憎在對待抗日軍人的態度上得到了最好的詮釋。太平洋戰爭結束後,各國共修建過13座烈士陵園,只有騰沖的國殤墓園保存、維護得最為完好。在這裡,3,346位中國遠征軍將士和14位美軍官兵的忠骨安然躲過了10年浩劫那樣大的災難!依然陣型整齊地守衛在祖國西南邊陲的國門之旁。在草綠松青、整潔肅穆的國殤墓園裡,民國要人們的題辭碑刻和先烈們的墓碑仍舊完好無損的原樣呈現在人們面前。前來憑弔的人們內心除了奔湧著深切緬懷烈士們英雄業績的情感之外,無不對騰沖人民產生出深深的敬意。滇西、緬北反攻戰勝利結束後,由於部隊裁編等原因,致使3,000多遠征軍士兵流落在滇西一帶。戰爭期間為國家民族作出過重大犧牲的滇西人民以自己善良、博大的胸懷熱情地接納了這些來自全國各地的抗日軍人,其中僅騰沖一縣就招贅了1,380名滯留邊地的遠征軍士兵,讓他們也融入到自己流血犧牲從強盜手中奪回來的這片土地。
「崇敬和懷念是永恆的天堂」。智者的話今天已然被正大光明的驗證了,越來越多慕名前來觀光旅遊的人們踏進騰沖國殤墓園憑弔抗日英靈。就連那磅礡神奇的大自然也會不忘時常提醒人們千萬不要忘記了那場中美併肩與日寇進行的鐵血之戰。不是嗎?雖然半個多世紀已經過去了,然而每當風雨交加、電閃雷鳴的時候,在那高聳入雲的高黎貢山之顛、在那莽莽蒼蒼的原始森林深處,天宇間常常會伴隨著滾滾而來的悶雷,混雜著傳來一陣陣千軍萬馬撕心裂肺的喊殺聲。那聲音驚心動魄、山鳴谷應,聽來彷彿讓人感覺到血火洗禮、天雨流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