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特有的韌性不容忽視,其實力一直是社會上不可或缺的力量。女性創業致富,甚至成為企業家,並非近代的事,歷史上許多事業的背後都有她們的貢獻……
現在女權主義抬頭,女性在職場努力爭取屬於自己的機會,有不少人在商場上嶄露頭角,開啟一片天;早期臺灣經濟甚至有一段時間是由家庭代工所支撐。女性的工作能力可見一斑。
女性創業致富,甚至成為企業家,並非近代的事,中國古代即有女性開創事業的案例。
以下列舉兩則職場上巾幗不讓鬚眉的故事。在宋元年間女性地位相當低落之時,這樣的事跡更顯難得。
皇帝也愛吃的「宋嫂魚羹」
杭州有道名菜「宋嫂魚羹」,即源於南宋時期,至今依然是蘇杭菜館的必備菜餚。宋人吳自牧所著的《夢粱錄卷十三.鋪席》云「杭城市肆各家有名者」,文中記載各種有名的店家,其中便提到「錢塘門外宋五嫂魚羹」,可見它在當時已是一道名菜。
這道魚羹的由來,有這麼一個故事:相傳南宋時遷都臨安,宋家五嫂一家也跟著南下到杭州定居,並與小叔在西湖邊捕撈魚蝦維生。某日下午,小叔因為一場傾盆大雨躲避不及,受了傷寒而臥床不起。宋嫂便為小叔熬了魚羹,以鱖魚蒸熟剔去皮骨,並加上雞蛋、火腿絲、竹筍、香菇末及雞湯等佐料;為了讓病人方便吸收,又將這些材料都剁得細碎,並加入醋、姜、糖等調味料慢火熬煮。魚羹色澤油亮悅目,鮮嫩潤滑,味如蟹羹,因此又稱「賽蟹羹」。小叔吃了這道魚羹之後,體力大增,病痛即不藥而癒。
此後宋嫂便在西湖邊開了店,賣起了魚羹。這道好吃又營養的佳餚在當地也漸漸有了名氣,甚至連皇帝都讚不絕口。在《武林舊事卷七.乾淳奉親》中記載了這麼一段話:當了太上皇的宋高宗登舟閑游西湖,來到錢塘門外,已時近中午,正值用膳時間,侍從告訴他,這裡有間菜館的魚羹相當有名,不妨品嚐試試。於是高宗差人下船去買一碗回來,一嘗確是人間美味,便召了宋嫂上船來見。此時的宋五嫂已年老,當高宗問她背景時,她說自己是「東京人氏,隨駕到此」。高宗聽聞此言,頗有感觸,一個女人家能夠跟隨他南遷臨安,確實不容易。念她年近老邁,便命人「賞賜金錢十文,銀錢一百文,絹十匹,仍令後苑供應泛索」。
從此,這道連皇帝都讚賞的好菜就被稱作「宋嫂魚羹」。這道菜不僅讓宋嫂的菜館生意興隆,甚至變成杭州名菜,連在夜市都吃得到。
被奉為「棉神」的黃道婆
中國的紡織業相當發達,尤其元朝之後,紡織技術大幅進步。但是很少人知道,這也是來自一位女性的巧手。
宋朝末年,有一名婦女黃氏,年幼時被人口販子販賣到上海烏泥涇鎮的一戶窮人家當童養媳。當時的烏泥涇因為土質貧瘠,不易耕種,多數居民十分窮苦。黃氏是被花錢買下的,待遇自然不怎麼樣,不但要做各種粗活,還遭到丈夫和公婆虐待,三餐不繼、又病又累,有時被丟進柴房裡,連床都沒得睡。長年下來,黃氏自覺再不逃走恐怕性命不保,便在某日逃家,搭上了一艘船,由好心的水手們收留,一路來到海南島崖州。
來到崖州之後,黃氏自力更生,在當地參與各種工作,融入地方生活。而讓她人生發生重大轉折的關鍵就是紡織。崖州盛產棉花,紡織業相當發達,當地人民設計了軋棉籽、紡、織、染等一整套的紡織工具,織出來的布匹美極了。黃氏被這些美麗的布料深深吸引,從此一頭栽進去,無法自拔。
黃氏不但學習、研究紡織技術,甚至還自己發明、改良了許多工具,不但加快了織布的速度,布料的花樣也變得更加豐富,連當地人都佩服她。
就這樣,三十年過去了,黃氏已由過去那個受人欺負的童養媳,搖身一變成為一名幹練的貴婦人。她的布料大有名氣,設計的衣裝被褥變成熱門商品,越做越大的布料生意使她收入優渥,儼然成了一名企業家。崖州甚至因為她的織布技術而變得富有起來。
後來,黃氏帶著紡織工具和家產回到烏泥涇,她將紡織技術和種棉花的方法教給當地人,同時又發明瞭各種新的工具,其中的腳踏紡車到現在都還看得到。此後烏泥涇慢慢發達起來,紡織甚至成為一種上流品牌,若是哪家姑娘出嫁時能擁有一床烏泥涇被,可是一件有面子的事呢。
由於黃氏在逃家後曾當過尼姑,因此又被稱為黃道婆或黃道姑。後人感念她一生對紡織的貢獻,不但為她設了祠堂,甚至將其奉為「棉神」。烏泥涇當地還流傳一首兒歌:「黃婆,黃婆,教我紡紗,教我織布,兩手織二疋。」黃道婆的名氣與貢獻可見一斑。
無論是宋嫂或黃婆,她們都是靠自己的實力拚出一片天。其實不只是這兩位,歷史上許多事業的背後都有女性的貢獻,只可惜,在父權社會的壓制下,這些女性幾乎沒有留下完整的史料,甚至連名字都未被記下。
女性特有的韌性不容忽視,其實力一直是社會上不可或缺的力量,歷史上早有明證。在傳統的男性視野之外,我們不妨試著改變觀看的角度,關注在大歷史之外一些刻意或簡單地被忽略了的人物或故事。有時,換個角度、轉個彎,都能讓視野與心胸更開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