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代,孟子認為人的天賦本性是善良的,本性內涵有仁、義、禮、智的美好因素,並非外界鑠我也,就是說不是外來所起的作用,是固有的。
戰國時代,荀子認定人性生來是惡的,天生好利、好色、疾惡等情慾。其本性順人之情,必然要爭奪、犯亂及殘暴的行為,必須透過教育來教化以消除惡的思想,才能於人為善。
戰國時代,告子提出本性無善惡,認為人性無分善與不善,像水的無分東西一樣,他說人生下來只有兩種慾望:一是求生存,要活下來;一是要生殖求繁衍後代,故稱「食色性也」。故而人生下來後,除了幼少年時期由父母供飲食活命外,青少年之後要靠自己去勞動來養活自己,然後成家繁衍子孫。以上各種知識,都經過家庭、學校、社會三方的教育去獲得,尤其是社會上的教育更為重要。而社會教育的效果,可從孩子身上得到驗證。
五○年代,工程師、建築師、設計師及工人大軍的重要性大增,當時問孩子們:「你們長大了做什麼?」很多孩子便回答要做工人、工程師等。
六○年代中期至七○年代前半期,中國在搞「文化大革命」,是階級鬥爭最殘酷的年代,一群群「紅小兵」羨慕「父親英雄兒好漢」的口號,也去揪鬥所謂「黑五類」孩子,惡毒的咒罵、任意侮辱,甚至拳打腳踢,揪著腦袋去撞牆,以目睹血流如注為樂,這種失掉人性的行動,就是社會上揪鬥黑五類的實情。
八○年代,經濟飛躍成長,有錢人和高官多以高級轎車代步,有些小縣沒有分到高級轎車,就紛紛打開小金庫去買車享用。還有一些公司或工廠賺足大把銀子,成了大款,於是奧迪、賓士、寶馬等名車隨處可見,更引起了小學校門口的口水戰。
每當放學家長開車來接孩子時,孩子們便會七嘴八舌的說:「我家是奔馳」、「我們是寶馬」、「稀奇啥,我坐的奧迪」、「儂亂說啥!你的是老車」,吵得不開交。
到了九○年代,「包二奶」的現象發展到頂盛時期,「二奶」不僅僅是租房的散戶,甚至形成「包二奶村」。那些腐敗的貪官,不但貪錢,而且命中患了「老桃花劫」,不但情人成群,「包二奶」超百;有些關在監獄裡的貪官還寫下「桃花實錄」。
孩子們在這種社會怪現象影響下,也不知不覺出現各種不堪的言行。比如說,有的小學生牽著女同學的手,對大家公開高聲宣布:「這是我的二奶、這兩個也是。」另一個說:「這五、六個我全包啦!」放學時也手牽手回家,真是毫無顧慮又令人擔心的一群孩子。
到了最近,當有人問孩子「你長大做什麼?」有的孩子回答:「要做大官,出行有人跟著,走熱了有人扇扇子,下雨天有人撐傘,還有寶馬車坐著去外地。」有個女孩甚至說:「我想當二奶,今天這個請吃飯,明天那個老闆請我吃飯,天天都能吃吃喝喝。我還喜歡喝紅葡萄酒,半杯就夠了。」更有個六歲的孩子說:「我要當貪官,貪官錢多,可以買許多許多玩具,裝滿大箱子。」
還有的高中學生開著奧迪、奔馳車到學校對老師說:「我們有吃、有穿,又有高級轎車,什麼都不用愁啦!那麼我們還要學習什麼呢?」老師聽了口瞪目呆,一時難以回答。上述的幾個人所說的,讓人聽了是多麼寒心!多麼可怕!
按照常理說,孩子本性像一張白紙,隨著社會上所碰到各種色彩的因素,塗在一張白紙上,就變成烏七八糟的色彩,你能說社會教育不重要嗎?人們應該有高度的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