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民國50年岡村寧次訪問臺灣,白團成員在機場迎接
根據日本「共同社」報導,日本早稻田大學教授(有馬哲夫)在翻查解密的美國中情局檔案後發現,對日抗戰期間的駐華派遣軍總司令(岡村寧次)大將在返回日本後,曾經接受麥帥聯軍總部作戰情報部門的訊問,後來就有舊日本軍官前往臺灣,擔任「國民黨軍隊」的志願軍,檔案顯示麥帥總部對此事知情,但卻默不作聲,以協助中華民國反共。
這段歷史說來其實也不算新鮮,就是所謂「白團」,過去在臺灣和日本已經有不少著作專門探討這段歷史,不過由於多數細節仍是機密,因此白團的故事,外界知道的仍然不多。
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被列為第一號戰犯的岡村寧次,對自己的未來感到忐忑不安,但他卻接到了中國陸軍總司令部的消息,表示陸軍總司令何應欽將軍要和他會面。何應欽也畢業於日本陸軍士官學校,論輩分還是岡村的學弟,兩人就中國戰區日軍和日本人的遣返,以及戰後中日關係交換意見,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中正也接見岡村寧次,岡村就這樣秘密地成為蔣中正的軍事顧問,甚至在戰後的戰犯審判裡,獲得無罪判決,被判決有罪的戰犯,也在1952年「中日和約」生效後獲得釋放。蔣中正「以德報怨」的政策,雖然引發兩極評價,但卻促使岡村決定組織舊日本軍人協助中華民國,以報答這樣的恩情。
岡村在1949年返回日本,當時國共內戰情勢已經轉變,共軍在四月渡過長江佔領南京,內戰情勢一瀉千里,國民政府派出曹士澄少將前往日本尋求支援,曹士澄和岡村原先的想法,是在日本招募至少三千人的志願軍,結合臺灣役男組成十個師的部隊,但是幾經討論,蔣中正認為招募日本志願軍的規模太大,而且當時日本已出現假藉招募志願軍進行的詐騙,最後決定召集少佐到大佐級的舊日本軍官,擔任中華民國的軍事顧問。
由於岡村年事已高,身體健康不佳,這項工作後來落在華南派遣軍參謀長,前陸軍少將富田直亮身上。第一批十七名舊日本軍官在1949年前往臺灣,當時還得假冒船員身份偷渡,但聯軍總部對此應該早就知情。出發前每個人都取了中文化名,為了有別於共產勢力的紅色,曹士澄選擇白色作為顧問團的代表,富田直亮因此取了個「白鴻亮」的化名,顧問團因此被稱為「白團」。
白團成員抵達臺灣後,我方選擇陸軍第32師為實驗對象,由白團負責訓練。舊日本軍官先後共有83人抵臺,由富田直亮擔任總教官,化名「帥本源」的海軍少將山本親雄,化名「範健」的本鄉健擔任副總教官。32師的訓練成績相當優異,連接受美式訓練,原本對日式訓練不以為然的孫立人,也對訓練成果,尤其是夜戰的成果相當滿意。不過,在韓戰爆發,台海局勢穩定,美軍開始支援臺灣後,美軍顧問團團長蔡斯少將對於有舊日本軍人在國軍裡擔任部隊訓練任務很有意見,有44位白團教官在32師完成訓練後解聘返回日本,剩下的日本教官轉往「革命實踐研究院」,成立「實踐學社」,繼續教導國軍將校戰史戰術,像是郝柏村、汪敬煦等老一輩的國軍將領,當年都在實踐學社受過訓,而且只有最優秀的將領才能到這裡受訓,因此實踐學社也被戲稱為「皇家學院」、「地下國防大學」。
除了訓練,白團也建立了後備軍人動員系統,這套系統到限在還在運作;在八二三炮戰後,白團也多次前往金馬前線考察防務;白團的靈魂人物岡村寧次還在民國50年來臺灣訪問。不過,實踐學社的規模後來還是不斷縮減,日本教官也一一解聘回國,到了民國57年,只剩下白鴻亮一人繼續留在臺灣,擔任顧問的工作,蔣中正總統也褒擢只是一介平民的白鴻亮同陸軍上將,以感謝他對國軍的貢獻。
實踐學社的任務雖然告一段落,但是白鴻亮仍然積極為國軍獻策,還在民國59年請來當時已是國會議員,在二戰時期因策劃珍珠港作戰計畫成名的源田實將軍來臺訪問,並前往三軍大學演講,講題就是珍珠港作戰計畫的研擬。白鴻亮在民國68年4月,返回日本休假的時候突然逝世,遺囑交代要把遺骨留在臺灣,他的骨灰有一半擺在日本的富田家墓園,另一半擺在樹林海明寺,白團前後長達30年的傳奇,到此畫上句點。
白團的故事之所以稱為傳奇,是因為史上從來沒有規模這麼大,和官方完全無關的外國軍事顧問團,其出發點竟然只是單純的「報恩」,不論是對中華民國,或是對臺灣來說,這都是前所未有的,因為白團既不是政治人物口中的所謂「臺日親善友好」,也不是往來頻繁的經貿關係,更不是什麼「特殊夥伴關係」,但是因為保密的關係,這段歷史一直很少被完整地呈現。隨著老教官們的逐漸凋零,如果再不重視,只怕這段歷史遲早會遺忘在煙塵之中,軍方實在應該盡快讓實踐案的相關資料解密,讓更多人瞭解,曾有一群重然諾,重榮譽的日本朋友,在臺灣最風雨飄搖的時候,出手幫助臺灣,才讓臺灣有了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