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一詞最早出現於《晉書》:「顓帝以孟夏正月為元,其實正朔元旦之春」的詩中。南北朝時,南朝蕭子雲的《介雅》詩:「四氣新元旦,萬壽初今朝。」的記載。宋代吳自牧《夢梁錄》卷一「正月」條目:「正月朔日,謂之元旦,俗呼為新年。
最早稱農曆正月初一為「元旦」,「元」 是「初」、「始」的意思,「旦」指天明的時間,也通指白天。元旦合稱即是「初始的日子」,即是一年開始的第一天。正月初一從哪日算起,在漢武帝以前也是很不統一的。因此,歷代的元旦月、日也並不一致。夏朝的夏歷以孟喜月(元月)為正月,商朝的殷歷以臘月(十二月)為正月,周朝的周歷以冬月(十一月)為正月。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又以陽春月(十月)為正月,即十月初一為元旦。漢武帝太初元年時,司馬遷創立了「太初歷」,才規定孟喜月(元月)為正月,把孟喜月的第一天(夏歷的正月初一)稱為元旦,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但這是夏歷,亦即農曆或陰曆,還不是我們今天所說的元旦。
西元1911年,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統治,建立了中華民國。為了「行夏正,所以順農時,從西曆,所以便統計」,民國元年決定使用西曆(實際使用是1912年),並規定陽曆(西曆)1月1日為「新年」,但並不叫「元旦」。
各國慶祝元旦的習俗集錦
慶賀新年伊始是世界各國各地區的普遍習俗。「百裡不同風,千里不同俗」,由於各個國、文化、宗教信仰、民族習慣不同,因此也都有自己不同的慶祝元旦的習俗。
法國 法國人在新年到來之前,各家各戶一定要把家中余酒全部喝光,以至許多人喝得酩酊大醉。他們認為,元旦時如果家中還存有剩餘的酒,這一年就定交厄運。
英國:元旦前一天,家家戶戶都必須做到瓶中有酒,櫥中有肉。他們認為,如果沒有餘下的酒肉,來年便會貧窮。
印度:印度的元旦被人稱為「痛哭元旦」、「禁食元旦」。他們在新年第一天,誰也不許對人生氣,更不准發脾氣。有些地方,過年不但不慶祝,反而相抱大哭。他們認為,元旦一開始,歲月易逝——人生短暫,用哭聲來表示自己的感嘆。有些地區的人們則以禁食一天一夜來迎接新的一年,由元旦凌晨開始直到午夜為止。
葡萄牙 葡萄牙每年元旦的前後10天,是鬥牛的高潮,成千上萬的人扶老攜幼,像潮水般地湧向市鎮鬥牛場,以看鬥牛士的風姿為樂。
比利時 在比利時農村,元旦的清晨,人們起床後便要走到牛、馬、羊、豬、狗、貓等動物的身邊,向它們拜年,並祝賀它們新年快樂。
阿根廷 在阿根廷每到元旦時,男女老少總要成群結隊地到江河裡洗「新年浴」。他們認為,這樣可洗掉污垢,換得一身吉祥富貴。
蒙古:新一年到來,蒙古老人會裝扮成牧羊人的樣子,穿著毛絨的皮外套,頭戴一頂皮帽,手拿一根鞭子,不停地把鞭子在空中抽得啪啪響,以示驅邪祝福。
巴西:巴西人在元旦這天,高舉火把,蜂擁登山。人們爭先恐後地尋找那象徵幸福的金樺果。只有不畏艱險的人,才能找到這種罕見的果子。他們稱之為「尋福」。巴西農村有一個獨特的風俗習慣——便是互相揪耳,人們在元旦見面時,一定要相互使勁揪住對方的耳朵,表示祝福。
蘇格蘭:蘇格蘭人在元旦前夕,家家戶戶門前都會放著一些金錢,沒人看守,盜賊和乞丐在這天晚上,看見了也不動分毫。因為當地風俗,新年前夕,先把金錢放在門外,翌日新年降臨,大清早打開門時,就看見門口有金錢,取其「一見發財」之意。
西班牙:西班牙人在元且前夕,所有家庭成員都團聚在一起,以音樂和遊戲相慶賀。午夜來臨,十二點的鐘聲剛開始敲第一響,大家便爭著吃葡萄。加果能按鐘聲吃下12顆,便象徵著新年的每個月都一切如意。
古巴:元旦前一夜,每人準備一碗水,聽到新年鐘響,大家都很快地將水潑向街,意為「除歲」
義大利:義大利的除夕是一個狂歡之夜,當夜幕開始降臨,成千上萬的人們湧向街頭,點燃爆竹和焰火,甚至鳴放真槍實彈。男男女女翩翩起舞,直至午夜。家家戶戶收拾舊物,將屋子裡一些可打碎的東西,摔個粉碎,舊盆子、瓶瓶罐罐統統扔到門外,表示去掉厄運和煩惱,這是他們辭舊歲迎新年的傳統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