擔心孩子亂花錢,不知是否會成為未來的卡債一族?對於孩子的零用錢,父母到底哪些該管,哪些不必管?
「上國中後,孩子經常嫌我給的零用錢不夠。要怎樣才能讓孩子懂得父母賺錢辛苦,知道量入為出?」「我孩子成績很好,但是上國中後對金錢的需求愈來愈高,同學有的東西她都要,若不順她意就擺臉色給我看。我該怎麼辦?」「孩子上國中後就與我們漸行漸遠,自從先生買了萬元超炫手機給她後,態度就一百八十度大轉變,還會主動跟我們打招呼。我並不贊成用物質收買小孩,但這招好像還滿管用的!」
常在親子成長團體中聽到家長分享類似情形,如何導正孩子日常消費習性,已成為父母的重要課題。
正確金錢消費觀,家庭佔要角
在抱怨孩子不知感恩、一味追求物質滿足,或無法抵抗同儕壓力與商業媒體催眠時,父母不妨先檢視自己日常的身教,是否給了孩子不良示範。正確的金錢價值觀,是從日常生活中一點一滴建立,家庭教育扮演了最重要的角色。
對於上述家長普遍的煩惱,並非無解。若希望孩子有感恩的心,卻凡事都幫孩子處理好,孩子自然無法體會洗碗、煮飯的辛苦。家長不妨透過分配每位家庭成員需負責的家務,在責任範圍內不能以零用錢討價還價,讓孩子有機會透過家事分工承擔責任。體驗過辛苦,就懂得感恩。
若父母希望孩子量入為出、能分辨「需要」與「想要」,不妨先想想,自己是否曾因貪圖贈品、打折,而購入許多根本用不著的東西?青春期的孩子有敏銳觀察力,有時甚至會質疑父母的行為,此時千萬別因面子問題而生氣,願意修正並以身作則,才是最好的教養方法。
若父母希望孩子不要老是藉由名牌包裝自己,則須回頭省思孩子是否缺乏自信。青少年非常需要同儕認同,孩子能自我肯定,就不容易受廣告與同儕的影響。因此,請至少找出一種孩子的優點,給他表現的機會,就算孩子愛講話,也可能是未來的外交官,請用力肯定他。
培養金錢管理力,父母可以這樣溝通……
理財教育,愈早建立溝通模式愈好。對於國中的孩子,最重要的是開誠佈公,分享自己成功或失敗的理財經驗,讓他們理解「錢從哪裡來」與「為什麼要儲蓄」。透過與孩子談工作,父母和孩子一起計算工作收入與時間價值的對價關係,讓他們瞭解,時間價值高的工作,往往必須付出更多學習,擁有更好的技術或更高學歷。再者,儲蓄是培養金錢的持有能
至於該如何溝通?不妨嘗試以下「理財溝通五部曲」:
一、共同討論
零用錢是教育孩子使用金錢的工具,給多少、何時給,都可與孩子商量。青春期孩子需要有人傾聽需求、尊重他的感覺,但傾聽與尊重並不代表認同。給了零用錢後,親子可共同討論當月的理財目標與消費模式,給孩子決定理財目標的權利,父母則可伺機解說不同理財工具的投資方式與風險。
二、訂定規則
規則一定要在父母答應給零用錢或增加零用錢之前就約定好,孩子才會願意遵守。規則內容可包括:
1.自動記帳
2.消費超過一定金額,要寫下購買原因
3.與孩子共同討論違反規定的罰則
罰則最好是簡單、父母能嚴格執行的內容,例如減少零用錢,直到孩子遵守規定才恢復原來金額。而孩子達成理財目標時,也可給予一定比例的金錢做為獎勵。
三、設定目標
讓孩子規劃財務目標,並透過存下零用錢儲蓄達成。父母也可以提供其他賺錢管道,例如鼓勵孩子投稿賺稿費、參加比賽拿獎金,與孩子一起整理不需要的東西參加跳蚤市場,或偶爾找個分內之外的家庭勞務,讓孩子賺取工資。
四、檢視成敗
每隔一段時間讓孩子檢視購買的物品,思考當初買下的原因是否仍在,讓他理解「需要」與「想要」的差別。例如孩子因流行而買的衣服,發現不適合後,可與他討論,同樣的金錢還可買哪些必需品,而非嘮叨或取笑。孩子覺得錢花得太凶時,父母可以「同理」孩子沒錢的痛苦,但千萬別幫他「解決」,要讓孩子有機會承擔錯誤購買行為的後果。
五、把握原則
規則內讓孩子自由運用,但須對規則線嚴格把關。有時孩子無理取鬧,只是想測試父母的底限。譬如你的原則是「記帳」,孩子記帳時,除非他主動徵求你的意見,否則就不該干預孩子買什麼東西;但他不記帳時,就要嚴格執行當初共同決定的罰責。
教育是讓孩子用眼睛看,而不是父母光用嘴巴溝通。在此仍要提醒,父母本身的消費與金錢觀,才是影響孩子最重要的內在法則。當父母展現「節省並不是不花錢,而是不浪費」的美德,更容易養成孩子珍惜的好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