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美籍華裔教授蔡美兒撰寫的《虎媽媽的戰歌》,在中美兩國引發熱烈討論之後,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錢文忠近日的一篇博客又成為網路熱點。
儘管錢文忠在接受採訪時表示沒有讀過《虎媽媽的戰歌》,但這篇名為《教育,請別再以愛的名義對孩子讓步》的博客卻被網友看成是對「蔡美兒的嚴苛教育」討論的另一種呼應 ——「憑什麼教育是快樂的?教育怎麼一定是快樂的?」
「快樂教育說」再次遭到質疑
《虎媽媽的戰歌》中文版自1月下旬被引進國內以來,已累計印刷10萬冊,始終位居噹噹網和卓越網親子類圖書的暢銷榜冠軍。關於孩子的「教育」話題,從書到學界、從網上到網下,最終的焦點是:「教育是否應該是快樂的?」
美國達特茅斯學院教授詹姆斯•伯納德•墨菲的觀點具有相當的典型性,他指出:很多人在衡量一種教育方式是否成功時,都把前提設置成「童年不過是在為長大成人做準備」。然而,兒童不只是接受成長培訓的准成人,更是完整意義上的人,有獨特的能力和樂趣。他在文章中引用了經濟學家薩默斯的觀點,認為童年幸福與否,不僅在於長大後是否成功,還要看是否得到了只有在孩童時期才能擁有的享受,比如純真心靈帶來的無憂無慮,比如忘記時間帶來的悠閑自在。
錢文忠的觀點給這種持續的聚焦討論提供了另一種冷思考,他認為,童年當然有其本身的價值,但與此同時,童年也需要為將來做準備。這是事物的兩方面。「人生就是快樂與痛苦同在,為什麼我們要把痛苦從教育裡剔除?」在接受採訪時,他再次表達了自己對當下盛行的「快樂教育說」的質疑。
英國的好學校規矩非常嚴
錢文忠在這篇博客寫道:「對孩子不停地讓步,給孩子更多的遊戲時間和更多的快樂,這已經成為當下教育的主體思路。天底下哪有這樣的教育?」他列舉了英國和新加坡的例子:「我們常講歐洲的教育怎麼怎麼好,大家看看英國的好學校規矩嚴到什麼地步。
英國議院通過了一條法規,大意是「允許教師在歷經勸告無效的情況下採取包括身體接觸在內的必要手段,迫使不遵守紀律的學生遵守紀律。」說白了,就是可以適當地揍。大家都說新加坡的教育好,新加坡的中小學教室後面牆上不是經常懸著一把戒尺?據說,孩子表現不好,按規定打三下,只許打手心,不許打手背,必須兩個老師在場的時候才允許執行。」
在錢文忠看來,懲戒,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孩子畢竟不是成年人,孩子必須管教、必須懲戒,必須讓他知道教育絕不僅僅是快樂,學習絕不僅僅是快樂,而犯了錯誤要付出代價。」
由此,錢文忠說他非常認同一句話:只有擁有了懲戒孩子的智慧,才能真正達到教育孩子的目的。他向記者講了自己的例子,說小時候不是一個好學生,上課調皮搗蛋,「就是被一個老師管好的」。「罰站,一站就是一天;彈腦門,時常彈。現在那位老師80多歲了,我們始終情同父子,我感謝他,愛他。」錢文忠說,現在如果自己的孩子犯了錯,他是希望老師能給予恰當懲戒的。
一味讓步,孩子會被社會摧毀
錢文忠談起「如何教孩子」,除了有感而發之外,更多的是出於他這幾年在講授《三字經》、《弟子規》過程中的所思所感。「常常有人問我,推廣《三字經》和《弟子規》最大的難度在哪裡?我的回答是:社會。如果按照《弟子規》和《三字經》的標準培養孩子,那麼,這些孩子到社會上90%要吃虧。」
在他看來,如今社會的複雜程度早已不是《弟子規》時代所能想像,「一味鼓勵,一味讓步,一味追求快樂,這樣教育出來的孩子走上社會,他面臨的反差足以把他摧毀。我們應該告訴孩子,長大成人是需要抗擊打力的,要準備受到很多委屈。」
在錢文忠看來,教育的重要使命是讓孩子擁有適應社會、立足社會的能力,這需要愛,而愛在很大程度上是責任,不是一味揣摩孩子、滿足孩子、縱容孩子。
「以前的私塾門口都會挂一塊牌子,上面寫四個字:溺愛免送,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對於有家長「絕對不能看孩子日記」的說法,錢文忠表示不敢苟同。「我從小的日記父母都看,也沒怎麼樣嘛!不要看,但不是不能看。孩子突然反常了呢?也不看嗎?這就是不負責任。」
他的觀點是:「不要以愛的名義向孩子讓步,他們終有一天會長大成人。我們這個社會要賦予校長、老師更大的權利、更高的榮譽、更好的待遇,同時也應該賦予他們更大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