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4月22日上午我看到了一條重要消息,美國總統歐巴馬昨天在透露,美國總檢察長霍爾德本週四成立了一個對全球經濟和市場都該具有深遠影響的組織──原油和天然氣價格欺詐問題特別工作組。按照職責,這個「工作組」將確保「交易商和投機者」無法操縱汽油價格。
金融巨頭推高石油價格,總會以各色基本面因素營造「石油供不應求」氛圍。但是,石油供求關係真得存在「供不應求」的問題嗎?沒有。OPEC秘書長極其各國領導者不停地釋放著「石油供給充裕的信號。4月18日,沙烏地阿拉伯石油部長阿里•納伊米發表評論說:全球原油市場正處於「過度供給」的狀態。
國際能源署告訴我們,上個月,OPEC原油總產量為每天2651萬桶,創下自2010年5月份以來的最低水平,而OPEC當前的「有效」空閑產能大約為每天391萬桶。
但事情往往可以兩方面理解。OPEC越強調供給過剩,市場油價就越上漲。為什麼?因為市場在金融巨頭的引導下,把OPEC對供過於求的表態反向理解。市場認為,OPCE說供應過剩的目的是為了減產。包括歐巴馬本人也這樣理解,他們把石油價格暴漲的責任推給OPEC,認為上漲是OPEC石油操縱的結果。
國際能源署也是這樣的解釋。他們OPEC富余產能的多少,作為判斷油價該漲該跌的依據。比如,2008年石油價格147美元一桶的時候,OPEC擁有的富余產能每天200萬桶,但國際能源署和市場炒家卻說:這樣的產能富余是歷史上罕見的低位,所以油價還會上漲。這次也一樣,國際能源署在告知世界OPEC石油富余產能每天391萬桶的同時指出:這樣的富余產能已經「開始類似於」21世紀初頭10年中幫助推動油價上漲的水平。
2008年,OPEC擁有每天200萬桶富余產能之時,高盛、大摩相繼發布報告指出:石油價格將在2008年底上漲到每桶200美元;而現在是391萬桶,高盛、大摩發布研報認為,2011年底,石油價格會漲至120至125美元一桶。
本月15日結束的G20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的公告稱:西亞北非緊張局勢和日本地震導致全球經濟不確定性增加,石油等大宗商品價格進一步上漲,這使得全球經濟面臨下行風險。與會各國同意採取必要措施鞏固復甦勢頭,推進國際貨幣體系改革,維護石油、糧食等大宗商品價格穩定。
歐巴馬要求美國總檢察長霍爾德成立「原油和天然氣價格欺詐問題特別工作組」是不是正是對G20會議的一種回應?或許是。但管不管用?要兩方面看。
一方面,2008年,美國國會通過調查華爾街對石油價格的「投資性操縱」,並要求美國期貨交易監管部門和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採用監管的手段,平抑石油價格。表面上看,此舉的確取得了明顯效果,儘管過程中石油價格三度上衝150美元,但最終未果,而且暴跌。
但有一點說不清。畢竟那時美國的金融危機已經顯露明顯徵兆,油價價格暴跌到底是查處的結果、還是金融危機的作用?不過,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歷史上看,華爾街最憷頭的人就是檢察長。國會畢竟有石油和金融集團的代理人,畢竟可以通過院外集團的遊說、通過投票機制弱化問題的處置結果。但檢察長很麻煩,這裡沒什麼投票機制,而歷史上許多華爾街大佬都倒在了檢察長的手下。
所以,儘管上一輪油價暴跌有些交叉性因素,但絕不可以小視監管的力量,尤其是檢察長的威嚴十分了得。
另一方面,我們必須意識到,本輪大宗商品價格上漲的根本原因是美元濫發。如果美國不願意收緊貨幣,全憑監管、抑制投機的手段可以真正獲得壓制價格的效果?值得懷疑。也許,這樣的辦法只能使得石油、天然氣的價格漲速放緩,但最終解決不了人們對美元、對歐元、對日元、對英鎊等一切紙幣價值的擔憂。
實際上,商品價格,尤其是貴金屬價格的暴漲,恰恰反映了全球投資者對美元為首的、所有國際儲備貨幣一起貶值的擔心。反之,商品價格的上漲也恰恰反映了國際儲備貨幣集體貶值的現實。
所以,監管可以去除「操縱」,但除不掉大宗商品價格暴漲的根源。換句話說,監管可以減緩國際大宗商品價格的漲速,但管不了價格的漲勢。而真正可以從根本上抑制大宗商品價格上漲的手段只有兩條:要麼美國立即回籠貨幣,要麼立即改變國際貨幣體系。除此之外,別無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