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大學生扮江姐(看中國配圖)
近日,從浙江省文化廳發布「37首歌禁令」,到廣電總局在各省衛視推廣「紅色」劇目,中國的媒體管控再次成為媒體熱議的話題。
昨日(5月5日),中國廣電總局電視劇管理司副司長王衛平對媒體表示,5月至7月是中國共產黨建黨90週年的宣傳展播期。在接下來的三個月裡,各大衛視應暫緩播出涉案、諜戰和言情等題材的電視劇。有記者從江蘇電視臺獲悉,上級單位還提供了一個提倡播出的電視劇名單,共有40部作品。
根據此決定,浙江與天津衛視撤掉了即將上星的講述國共內戰時期的諜戰故事的《青盲》,江蘇衛視也決定棄播現代警匪劇《永不瞑目》。取而代之的劇目包括《建國1945》、《我的青春在延安》以及《風華正茂》等。
推廣「紅劇」存在操作性缺陷
就中國宣傳系統近期推廣"紅劇"的現象,北京的知名法學家、社會學家李楯對德國之聲表示,廣電總局的做法,仍然是傳統宣傳手段的延續,存在操作性上的嚴重缺陷。
他說:「他們習慣這樣做,他們某種程度上也有能力這樣做。他們所沿襲的仍然是過去宣傳的那種思路。他們現在的做法大體上是給政策不給錢,所以各個廣播電臺,電視臺並不一定真正願意做這套。而留下的空間是只能做一些更糟糕的東西。」
「推紅」的深層次影響堪憂
與此同時,就推廣「紅劇」可能產生的一些深層次影響,李楯也表示了擔憂。他說「我們現在不是簡單的說,這個社會應該怎麼做,不應該怎麼做。在今天中國的社會轉型中推行這種東西,起到的作用不是他們想要達到的目的。不是說他們能夠阻止改革,或者是阻止人們想表達的自由,不是這樣的。他們的想法,他們想要得到的結果不會實現。這樣做反而對轉型中的社會造成更大的一種腐蝕現象。這個社會中主張改革的人,期望推進的事推進不了,達到的完全是另一種效果。」
因為在這種限制之下,會出現一種反彈。用李楯的話說,它們是一些「低俗的無聊的東西,使社會越來越陷入一種亂七八糟的狀況。」換言之,「紅劇」運動帶來的效果可能與之預期的恰恰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