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小學一年級學生的家長,討論最多的一件事就是怎樣「陪讀」,配合老師的教學,讓孩子的學習步入「快車道」。「陪讀」的內容主要是陪孩子做功課、檢查作業、簽字等等,有的還要按照老師的要求給孩子出數學口算題,讓孩子講故事給自己聽。那麼,家長究竟應不應該陪讀,又該怎樣陪讀呢?且看家長的不同觀點和專家的點評與支招。
家長:究竟要不要「陪讀」?
反方:家長沒必要「陪讀」孩子自立最重要
王女士的兒子從小一開始,班主任就在家長會上明確提出家長的「陪讀」要求,有一本專門的「作業記錄本」,每天由孩子帶給家長,裡面是每天的作業清單,不但會佈置需要家長和孩子一起來完成的作業,如默寫單詞、背課文,還要求家長每天要檢查孩子的作業完成情況,簽名確認。王女士說:「我屬於少數不配合的家長,學校想培養乖寶寶,可我要的是自立的孩子,有主見有思想。我幾乎不會去檢查他的作業,除非他遇到問題主動提出需要幫助。」王女士一直認為孩子的成績差不多就行了,升學的關鍵時候認真點就沒問題。
正方:孩子作業繁重「陪讀」實屬無奈
上海的吳先生從兒子一年級開始,就認真履行學校佈置的「陪讀」任務。吳先生認為,孩子的教育本來就需要社會、學校、家庭三方配合,家長對於孩子學習的監督與幫助更是基本責任。雖然工作很忙,但他每天都會抽出半小時左右時間,用於兒子的聽讀、背誦、默寫,而數學老師佈置的課外自主練習作業,則已全權交由吳先生自己來批閱。曾從事教育行業多年的吳先生認為,當下的「陪讀」現狀依然是大環境造成的,升學壓力、教學資源的競爭,乃至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的拉鋸戰,導致「減負」依然停留在口號與表面,無法落實。「其實,我們家長已經開始在承載一定的學校教育的工作,真的感覺有點無奈。但是每次我看到孩子那麼多的課後作業,又會覺得,如果我不去監督與幫助,他獨立去完成還真有些吃力。」
專家點評:家、校應分工明確「陪讀」不在家長分工行列
靜安區教育學院附屬學校校長張人利表示,對於學生的學習,學校應該和家長明確分工,而對於學生的學習興趣、行為規範,比如坐姿不正確、做作業不專心、注意力不集中等,家長一定要擔負起教育的責任。而對於家庭作業,這完全屬於學科教育的範疇,應該是老師的責任,而不屬於家長。有些家長擔心孩子過小,不能獨立完成家長佈置的作業,對此,張人利表示,如果孩子不能獨立完成作業排除學習興趣和行為習慣的因素外就是老師的因素了,說明老師佈置的作業不科學,過多或者過難。
張人利表示,現在的家長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太過於「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了,學校曾經做過一項調查,發現有超過80%的一年級的小朋友已經在幼兒園時期學習過英語,而這本應該屬於小學的教學任務。
尚德實驗小學校長葉翡也認為,培養孩子的自立和自學能力很重要,因此「陪讀」行為沒有必要。
專家支招:家長輔導孩子功課可從五方面著手
第一,要給孩子創設一個良好的環境。安靜、和諧的環境會讓孩子心靜。如爸爸在看報,媽媽在看書,孩子在寫作業,這樣一個學習的良好氛圍。
第二,和孩子一起制訂計畫。家長和孩子一起制訂一個作息時間表,儘管是雙休日,也應該讓孩子養成學習、生活有條不紊的好習慣。
第三,培養好習慣。家長應該積極培養孩子按時做作業的良好習慣,因為良好的學習習慣能幫助孩子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逐漸培養孩子獨立做作業的能力,特別是對於低年級的孩子,更要多花時間進行輔導。
第四,鼓勵與檢查。家長應該鼓勵孩子自己檢查作業,可以讓孩子說說錯在哪裡,為什麼會出現差錯,下次應該怎麼去做?這樣才能幫助孩子吸取教訓,避免今後再犯。而不應該是幫助孩子訂正錯誤。訂正錯誤的結果是家長取代了教師,老師沒有辦法發現孩子在學習中存在哪些問題。
第五,注意分寸。孩子做作業遇難題時,家長可以採取分步法,即先給予提示,讓孩子獨自思考如何做下去,然後再出些類似的題目,幫助孩子加以鞏固。還有些家長為了不讓孩子三心二意,就坐在旁邊「監視」,這種心理可以理解,但這樣「監視」卻會引起孩子的緊張情緒,反而不利於學習。
家長要注重做好以上這五個方面,輔導好孩子的功課,而不是一味的「陪讀」,更要注重培養孩子的自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