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息或者不加息,難題都會擺在那裡。爭論或是不爭論,央行都必須在近期做出選擇。一個堅定擁護加息的人,轉瞬間可能被另外一個觀點完全相反的人所說服,來吧,一起想一想,我們還能有更好的選擇嗎?
美國聯合國際能源署放儲6000萬,國際油價一夜間暴跌,兵不血刃令物價壓力大為緩解。在通脹形勢妨礙經濟復甦的情況下,他們避開加息,以政府干預對抗OPEC的市場操縱。
歐洲通脹水平己攀升至3%,這令貨幣當局如履薄冰,但他們的加息衝動同樣受制於歐元區目前正經受的危機,如果ECB倉促提高利率,必將帶動各國融資成本上升,問題債務國借新債還舊債的模式難以為繼,債務違約的風險可能迅速從希臘擴散到西班牙和葡萄牙,這樣的後果恐怕是歐洲央行難以承受的。
中國所面臨的兩難選擇更為明顯,一方面通脹水平仍在逐月攀升,經濟學家們所給出的6月預估值多數超過6%,如果不是從機會主義和僥倖心理出發,加息在情理之中,而不加息顯然是一種瘋狂的冒險。
令決策者猶豫不決的是,經濟成長的速度正以一種出乎意料的速度下滑。PMI指數己然逼近50這個經濟景氣度的分水嶺。顯然,許多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已無力承受信貸政策更進一步收緊的後果。地方政府對這一問題更為敏感,上海等地債務問題的傳言讓市場神經緊繃,融資成本的攀升可能引發難以估量的嚴重後果。
對於地方債務總量的說法存在各種各樣的版本,官方機構本身的數據也是相差十萬八千里,這裡引用一組「出口轉內銷」的數據:如果以美元計的話,國家審計署公布地方債的數量大約相當於1.7萬億美元,銀監會的數字是1.4萬億美元,而中國人民銀行的數字則是2.2萬億美元,而根據西北大學教授的測算,這一數據在2010年底已接近2.6萬億美元,相當於國民生產總值的42%。
顯然,因為中國地方隱性債務的存在,中國的國家債務總額被人為地低估了,以國家審計署的數字為藍本,地方政府債務約為GDP的27%,國債為17%,政策性銀行的債券為13%,中央銀行票據為10%,銀行債務重組成本為9%,鐵路債務為4%,外債為1%。中國債務總額已經相當於GDP的80%以上。
地方債務額度的不斷攀升、資金成本的上升和資金效率的低下可能導致內部償債能力的下降。這是問題的根本所在。這個問題如果發酵,則有可能從根本上損害國家的外部競爭力。顯然,熱議中的加息只會令債務話題變得更加沈重。
而不加息呢,通脹的現實威脅使我們的感受更為真切,或者說,通脹正是一切問題的根源,通脹所導致的企業活力衰減正是經濟開始下滑的原因。忽略現實的通脹威脅而過於對經濟成長患得患失,無異於掩耳盜鈴。
一些學者片面地將通脹歸結為外部因素使然,他們似乎已經忘掉了中國自2008年以來向市場投放了多少貨幣,持這種想法的人把希望寄託在國際資源性價格的回落上,尤其是近期國際原油價格的大幅回落使許多人開始相信,通脹將會很快見底。但是,自從2010年以來,我們所看到的景像是,各種品種的價格呈現出輪番上漲的局面,單一種基礎性價格階段性回落恐難以全面治理通脹形勢。在二季度許多商品價格出現緩和之時,豬肉價格卻是逆勢上漲,有可能成為6月份CPI創新高的主要推動因素,這絕對不是比價關係可以解釋的,貨幣因素仍然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美國人治理價格投機行為完全是針對國內所需,它只對他所關心的油價問題,油價對於美國經濟的損害大於一切,因為,對於美國人而言,只有原油才是嚴重依賴進口的,而對於其它,它的關注度就沒有那麼高。
中國則不一樣,從鐵礦石到大豆和棉花,無一不是大量依靠進口,中國無法像美國聯合IEA那樣來治理油價,只能被動加息來抑制需求,這是一種無奈的選擇,但也是最終的必然選擇。如果我們以前不知道什麼叫做滯脹,那麼我們現在就可以說,這就叫滯脹。在沒有最優選擇的情況下,央行最終只能揮淚加息。即使央行繼續拖延加息,市場利率也在不斷走高,上海銀行間利率也在不斷攀升,基準利率長期游離於市場利率之外,金融市場將會更加畸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