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日本佐賀大學組織中國留學生們前往海邊,走進當地漁家,體驗漁民的生活。此前,佐賀縣鳥棲市還組織中國留學生和日本民眾一起下地種紅薯。這種貼近自然的體驗活動讓中國留學生耳目一新。很多中國留學生參加活動後稱,這是來日本以後第一次參加深入體驗日本的活動。這種「第一次」成了日本媒體報導留學生新聞的一部分,有的還被國內一些媒體轉載。
試想,如果是日本人參加此類活動,媒體大概不會感興趣的。對於日本人而言,這種體驗活動很平常。日本學生從小到大,參加的體驗自然活動數不勝數。為什麼在日本學生看來很平常的活動,到了中國留學生這裡就成了新聞呢?說穿了,就是中日兩國教育體制的差異。
對大自然的體驗教育應該是教育中的一項必不可少的內容。與中國應試教育相反,日本教育很重視社會實踐。他們很早就開展了自然體驗教育,並積累了很多經驗,取得了不錯的效果。日本每所學校都有自己的特別活動,並在課程設置中佔了很大比例,它的內容和形式多種多樣,包括儀式性活動、文化活動、安全體育活動、接近自然和文化的旅行活動等等。通過這些活動,發展孩子個性,培養豐富人格,使學生適應班級和學校生活,並且加深學生作為集體或社會一員的認識、增強其責任感以及良好人際關係的建立。
再反觀中國。雖然各大學近年來不斷擴招,學生也不用再像以前那樣「千軍萬馬過獨木橋」。但是,考上名牌大學仍然是萬千父母最大的心願。很多家長「從娃娃抓起」,學英語、練鋼琴、參加各種培訓班……造成孩子比誰都累。應試教育體制已經完全把中國的孩子們困在了「小閣樓」內。頭上戴著升學率這頂「緊箍咒」的學校也不「示弱」,把本已稀少的文體課減了又減。一位中國留學生說,在國內時,為了提高學生成績,學校將大部分體育課改成了數理化,音樂課也是時有時無,體質一天比一天差,學習成績也沒怎麼看漲。中國的素質教育喊了十幾年,就目前看來,效果似乎不太明顯。中國學生什麼都學了,就是沒學怎麼去貼近自然,從自然中學東西。
經歷過此番的來日本的中國留學生,參加此類自然體驗活動當然覺得新鮮。以前,很多在日本的中國留學生忙於學習和打工,不願抽出時間來參加日本的自然體驗活動。近幾年,來日的中國留學生由於經濟條件好轉,不需要沒日沒夜打工,自由支配的時間很多。但其中的一些留學生寧願把時間花在購物逛街上,也不願意參加學校和社會組織的自然體驗活動。在國內,中國學生已經缺失了這重要的一課。現在到日本,似乎應該補上這一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