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步搖冠
定陵出土首飾
龍頭簪
明清插花
頭髮對於中國古人的重要性無需多表,曹操「割發代首」的故事人盡皆知,聖人「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的教訓至今流傳,古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成人禮也是「從頭開始」。近日筆者採訪了古代首飾研究學者王苗,聽她介紹了日漸消失的三種古代頭飾:「簪釵」、「插梳」和「簪花」,頗有所獲。
金釵十二行
簪,在秦漢之前稱為「笈」,平民中多用竹笈、木笈。秦漢時人們普遍用金銀扭彎製成兩股、三股的綰髮器稱為「釵」。「步搖」是自漢以來在婦女中常見的髮簪,「上有垂珠,步則動搖也」。晉代,步搖稱「松珠」或「慕容」。這時的步搖有兩種,一種呈花枝狀,纖細的金枝成樹枝狀,上可飾鳥雀,走路時鳥雀亦隨步而搖,也稱為「金雀搖步」。屬於單件首飾,直接插在髮鬢上。而在遼寧北票縣出土的鮮卑族金步搖冠,則是迄今最完整、最華麗的步搖冠。上呈樹狀,蔓狀金花,二枝一組,下有山形基座,就是記載中的「山題」。「雲鬢花顏金步搖」,由於材質高貴、製作精美,簪步搖者多為身份高貴的女子,萬種情思、千般風情都在這鬢間發上輕搖慢動,搖曳生姿。單看「步搖」之名,已經美得令人心動神搖,一步一搖,步步生蓮,如今的女孩再也無法重現步搖的花容,這步搖淹沒在庭院深深、帘幕緊閉的歷史中,無可追尋了。
翠羽髮簪美得炫目。翠,指的是翠鳥之羽。「點翠」就是將翠羽巧妙粘貼在金銀底座上,製成精美的翠羽首飾的工藝。翡翠指的是翡翠鳥,這種翠鳥之羽顏色亮烈得如同它凜冽的性情,卻清澈得不見一絲的俗艷與風塵。這種材質的首飾多帶有一「翠」字,如翠鈿、珠翠等,大致起自魏晉,在清乾隆時代達到頂峰。如今,翠羽首飾已經很難見到,點翠工藝也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
滿頭行小梳
我國的梳子最早出現時間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在距今四五千年前的大汶口文化時期,就已經出現了梳子的蹤影。大汶口墓葬出土的象牙梳完好無缺,有繁複鏤空彫刻圖案,異常精美。插梳的風俗在唐代已經很盛行了,到了宋代,婦女插梳裝飾竟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梳子形狀越來越大,而插戴數量卻越來越少。當時最為獨特的是「冠梳」,所謂「冠梳」是高冠長梳的簡稱,當時頭戴高冠再插大梳是一種風尚。多以白角為冠,再加上白角梳,冠長至三尺,梳邊長至一尺。由於梳子本身較長,加以兩側簪花,上轎進門只能側身而入。這種蔚然成風的奇異裝飾引起了朝廷的關注,下令禁止,卻屢屢不絕。如今,在我國雲、貴等地仍有插梳的風俗。
花壓雲鬢偏
簪花的習俗在唐宋時期發展到了一個高峰,「名花傾國兩相歡」,簪花給人帶來審美的喜悅,是件悅人悅己之美事。那時多以節氣應景簪花:端午節的艾虎,立秋的楸葉,元宵節的玉梅、鬧蛾、花蝶、雪柳、燈球……節日的喜氣與生活的多彩令人神往。為了佩戴方便,宋人發明瞭一種花冠——「一年景」,製作出四時之花,全部安插其上,這樣,到了冬日不便採買鮮花時也有花可簪了。明清時期崇尚插戴鮮花,《閑情偶寄》中李漁對花的配色與戴法有著自己的理論,並認為無論貧、富,若「屋旁稍有隙地,亦當種樹栽花,以備點綴雲鬟之用。他事可儉,此事獨不可儉。」女子一生青春幾何,為什麼不讓她們盡情享受美好而熱愛生活呢?相傳清慈禧太后亦愛簪花,並最愛絨花,以其諧音「榮華」之故。簪花者不僅限於女子,男女老少皆可佩戴,任熊的《臨陳洪綬鍾馗圖》中則將鍾馗描畫成一普通老翁,耳畔一簇鮮花,平添生趣無數。歐陽修有詞「白髮戴花君莫笑,人生何處似尊前」,「白髮戴花」是種多麼灑脫的人生態度,人生的恩怨對錯、愛恨情仇都付與這尊前開懷一笑中。
看了這些美麗的古代髮飾,讓人不由自主對生活充滿歡欣。也許,這就是中國古人的生活哲學與藝術理念,它存在於這些繁複多姿的鳳頭金釵中,我們就是在這樣喜悅的氛圍裡生生不息。
来源:北京日報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