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一年多的強力銀根緊縮,央行收緊流動性,並將貨幣環境拉回正常化的努力,終於初現戰果。之前本專欄持續發文呼籲貨幣環境盡快走向正常化,結束天量信貸時代,今天,我們總算看到了長期寬鬆貨幣時代告結、貨幣泡沫持續累積不得不終止的淡淡希望。
無論是從近期陸續發布的經濟增長數據,還是貨幣金融數據來看,都預示著宏觀調控效力正在顯現。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長9.1%,較之去年前三季度10.6%的高速增長明顯放緩。過往一直過熱的固定資產投資亦回落至25%以下,投資結構也有所改善。
上週四發布的9月金融數據顯示,廣義貨幣M2已經回落至13%,基本達到溫家寶總理在今年「兩會」上給定的預期,若接下來幾個月保持現有態勢,全年16%的廣義貨幣M2增長目標能夠很輕鬆完成。而形成廣義貨幣M2重要來源的新增貸款,也在9月份降至4700億元,漸漸逼近08年金融危機之前的常態水平,這對於穩定貨幣泡沫、緩解流動性氾濫大有裨益。
雖然前三季度,新增貸款仍然高達5.68萬億元,但隨著下半年貨幣投放量的明顯放緩,預計全年信貸增量不會超過7萬億元。這為結束過去三年的信貸激增格局,貨幣投放走向正常狀態奠定了堅實基礎。
固然,眼下經濟形勢風聲鶴唳,呼籲放鬆貨幣調控的聲音愈發強烈,可是造成這一切的並不能簡單歸咎於央行的貨幣緊縮,關鍵的問題是結構改革的遲緩。當前,很多民間資本,尤其是溫州高利貸危機持續蔓延,好事者將此定性為銀根緊縮的後果。這明顯有失公允,對於從事正常經營的企業而言,不可能因為借不到錢而就資金鏈斷裂,企業破產。若日常業務運行有佳,單憑良好的業績也足以在市場上獲得所需資金。只有那些寄希望賺取快錢,大肆燒錢投機的群體,才會因為維持資金鏈不斷裂而四處借錢。
三年前,我們就已經因為出於保增長的考慮,啟動了貨幣嗎啡刺激,而錯失了結構改革的大好良機。這一次,在貨幣環境漸入常態之際,切不可再度陷入放鬆貨幣政策的錯誤幻境。現在放鬆貨幣政策,只不過是緩解投機者流動性緊張的壓力,這只會對經濟造成更大的傷害。如果把宏觀調控從穩定通脹和遏制泡沫的重點上轉移,勢必會鑄成貽害無窮的更大錯誤。
經過艱苦卓絕的貨幣收緊之戰,廣義貨幣M2短期之內應該能夠保證穩定,不至於在「十二五」時期再度翻一番。為此,必須將廣義貨幣M2降至與GDP增速大體相當的水平。若在「十二五」時期,M2增長目標仍然高達16%以上,則五年內必然翻番,這樣的貨幣投放量勢必會帶來一輪超級通脹和巨大泡沫。
這兩年CPI數據的迭創新高,已經足以說明中國貨幣傳導機制,是能夠很輕易地帶來貨幣超發引起的通脹。中國現有的金融市場,是難以像美國金融系統那樣,有效地吸收掉過量的貨幣。美聯儲三輪量化寬鬆,但是通脹一直未明顯出現,關鍵就在於此。
實際上,高達78萬億的廣義貨幣M2水平,支撐GDP的8%增長綽綽有餘。儘管現在M2增速已經遠遠低於前兩年20%到30%的水平,但是仍然遠遠高於中國的潛在增長。高於經濟潛在增長率的貨幣增長必然將變成通脹。
而通脹無論如何,都將是中國經濟未來最大的挑戰。儘管最近幾個月CPI數據沒有再次創出新高,甚至給人有通貨緊縮的擔憂。但長期趨勢是,中國的人口拐點即將出現,人力成本會大幅上升,加之能源資源和環境領域日益緊張,生產要素市場化改革如箭在弦,這些都將推升通脹。
而當此之際,若貨幣猛虎還得不到控制,那麼,打壓通脹只會愈發艱難。只有解決掉了貨幣超發,流動性過剩格局大大改觀,才能有更多的精力放手解決引發通脹的長期基本力量。中國經濟也才能有時間鳳凰涅槃,完成結構轉型和產業升級的偉大使命。
無疑,貨幣回歸常態是大勢所趨,中國經濟再平衡不能寄希望於貨幣再刺激。當務之急是提升國有部門和地方政府的效率,激活民間資本進入實業,給民企以進入更多的高利潤行業的機會。近期,溫家寶總理重申盡快出臺新「36條」細則,並強調一定著力實施,這為下一步的產業布局和結構轉型指明了方向。更向市場說明,不會重啟保增長的放鬆貨幣政策。
也只有如此,中國經濟才能走向高質量、高附加值,增長效益和成本明顯改善的良性循環狀態。那時候,高增長才可能讓民眾所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