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配圖/網路圖片)
相信無數的家長都有這種煩惱:寶寶吃飯不專心!一到吃飯時間,寶寶要麼托著下巴想睡覺,要麼就得爸媽滿屋子追著砲來餵飯,好不容易追到他了,他卻把手伸進碗裡亂抓飯萊,弄得地上一片狼藉。這著實讓人頭疼,難道他真的就不餓嗎?怎樣才能糾正呢?
專家解答
其實,進食是動物的本能,許多動物為了獲得賴以生存的食物,不惜冒著種種危險並且付出艱辛的努力。為什麼今天的寶寶們連這種覓食的本能也會喪失殆盡呢?實際上,這是長期以來,溺愛、放縱、妥協所造成的不良飲食習慣。
我曾經目睹有些孩子在家裡淘氣、任性、無法無天,可是一到幼兒園裡卻變成溫順聽話的「好孩子」。其中當然不乏對老師的敬畏之心,但是,無可否認,家長的溺愛,以及「怕孩子餓壞」的心理是癥結之所在。實際上,只要監護人(包括爺爺、奶奶、爸爸、媽媽,等等)達成這種共識,並且在實際行動中保持高度的同步,寶寶不良的飲食習慣便可以很快糾正過來。具體措施有以下幾個方面:
吃飯必須專心
最好有個單獨的小房間(衛生間也行:),既無圖畫和小書,更無電視機,一對一,2歲以下餵飯,2歲以上讓他自己吃。時間以半小時為限,時間一到立刻將食物拿走,即使他再想要吃也不給。如果孩子不昕話,就採取「冷處理」(不予理睬)的方法對待。爸爸媽媽可能會柏孩子餓壞,其實,一餐少吃點對健康並無大礙,幾次下來孩子便會在實踐中體會到,吃飯這半個小時是彌足珍貴的,錯過了只有挨餓的份,這樣他就再也不會無限制地拖延下去了。
替代「療」法
如果孩子對某些食物特別不喜歡,不妨用含有類似營養素的其他食物來代替。譬如,孩子不喜歡吃豆腐,可以改吃黃豆芽,或者用奶、蛋、魚、蝦、菌菇類食品來代替。對於不肯吃豬肉的孩子可換牛肉或雞、鴨等禽肉代替;還可將精肉切成肉絲、剁碎做成肉丸子,或包在餃子、餛純裡。肝臟是存儲營養素的「倉庫」,所以,肝臟不但營養素的種類齊全,而且含量豐富。如果不肯吃豬肝,不妨改吃雞肝、鴨肝,蒸熟後切片或做成肝泥。如果要防止貧血,紅色的瘦肉(牛、羊、豬、驢、兔均可),或用雞鴨血都十分有效。如果要補充維生素C,首推獼猴挑,其次鮮棗和柑橘類(橘子、甜橙、柚子均可)含量也不少,常吃綠葉蔬菜也是個好辦法。
開胃是關鍵如果孩子胃口一直過小,可能缺少了某些微量營養素(礦物質和維生素),可以補充一些多元維生素礦物質製劑(如小施爾康、小兒善存、21金維他等);或者補充益生菌、益生元製劑(如培菲康、媽咪愛,乃至含有多聚寡糖的食物等〕。對於1歲以上的孩子可以在醫生的指導下,短時期補充胃動力藥(嗎丁啉等)可促使胃排空,也有助於改善食慾。
總之,飲食習慣是生活方式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要改變它,確實非一曰之功。關鍵在於監護人之間必須高度的同步,否則不易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