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蒙牛產品被檢出黃曲霉毒素M1超標140%。蒙牛隨後在其官網對此事進行了情況說明,並表示「我們向全國消費者鄭重致歉」。牛奶行業的問題老百姓一直關心,國家又很重視,但為什麼問題牛奶天天有呢?
蒙牛不是賣產品而是做營銷
我國乳品行業有兩大陣營,一個是代表南方奶企的奶業協會,倡導鮮奶,即「巴氏殺菌奶」(全世界95%的奶都是這種方法),通過低溫消毒後,營養流失少,原汁原味,在國際上通行。另一個是代表部分北方奶企的中國乳製品工業協會,倡導「超高溫滅菌奶」(常溫奶),可長期保存,易於長途運輸。在兩派鬥爭中,代表北方的乳協取得了勝利,並左右了新國標。
蒙牛是北方的乳業巨頭,做的是常溫奶。而且創始人牛根生在1999年創業的時候就沒想著要自己養奶牛,而是直接建加工廠,從奶農手裡收購,然後生產「超高溫滅菌奶」(常溫奶),美其名曰「輕資產運作」。正是通過這種方式,蒙牛8年時間就在全國各地建立了幾十個分廠。三聚氰胺事件後,蒙牛為了挽回形象,2008年底宣布開始建牧場保障奶源。雖然蒙牛現在聲稱已經參股了14個萬頭以上牧場,佔所需奶源的78%。但是從提出到現在不過3年,在這麼短時間內解決78%的奶源,效率實在是不可想像!在「蒙牛模式」下,蒙牛的主要精力已經不是做產品,而是玩概念、做廣告。蒙牛的產品線有冠益乳、優益C、內蒙古老酸奶、珍果匯、特侖蘇、早餐奶、酸酸乳、真果粒等等,比美國、英國、紐西蘭等這樣的產奶大國的奶品品種多得多。有了這麼多的概念,蒙牛就把主要精力放在各個主流媒體做廣告:贊助神舟飛船、贊助超級女聲。2004年3.1億元拿下央視廣告投放狀元;2005年廣告費花了14.95億元;2010年又一舉拿下央視招標最貴的廣告,也就是2.039億元買電視劇特約劇場半年的廣告。
用農業合作社打破「蒙牛怪物」
要想打破「蒙牛模式」,給老百姓健康的食品,必須學習歐美,建立農業合作社制度。全世界最早的合作社就是牛奶業,丹麥、日本、紐西蘭、美國等乳業大國都是這麼做的。丹麥100%的牛奶產品都屬於合作社,愛爾蘭99%,日本99%,紐西蘭95%,美國80%(剩下20%是超大農場型,自成體系不需要合作社)。就連印度都建立了7萬個牛奶生產合作社。
美國農民成立合作社的條件非常簡單,只要符合四個條件就能享受稅收優惠:第一,合作社由它的全體社員所擁有,實行一人一票制,不論股份多寡;第二,合作社是一種非盈利性組織,年終的盈餘在扣除必要的公共提留後,按社員同合作社的業務交往量的比例返還給社員;第三,社員要繳納或認購一定金額的合作社股金,但合作社對股金分紅的比例進行限制,紅利的年率不得超過8%;第四,合作社主要為社員服務,對非社員的服務不得超過服務總量的50%。歐洲的農業合作社只需要付資本稅,相當於我們的房產稅,其他的都不用繳而且還能獲得巨額補貼。美國的農業補貼更甚,合作社不但不繳稅,而且不受《反壟斷法》的約束。
雖然有這麼多歐美的經驗可以借鑒,但按我們目前的情況,不可能像歐美一樣對合作社進行補貼。我們能做的就是給他們免稅、給合作社優勢競爭地位,因為只有他們才能把牛奶做安全、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