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特區政府統計處本月報告說,2011年11月份中國大陸從香港進口了102,779公斤黃金,比10月份的86,299公斤有顯著增加。中國政府並不公布其黃金貿易數據,所以由於這個及其他一系列原因,香港特區公布的這些數據被認為是中國大陸黃金進口情況的最佳指標。
分析人士認為,中國在2011年進口了高達490噸黃金,兩倍於2010年的進口量估計值。位於倫敦的黃金交易經紀公司Sharps Pixley首席執行官(CEO)羅斯·諾曼(Ross Norman)本月評論說:「中國在大量購買黃金,是件引人關注的事情。」
那麼,在中國,是誰在購買所有這些黃金呢?中國人民銀行已暗示自己正在買入黃金。人民銀行研究局局長張建華去年12月末曾表示:「現在沒有任何資產是安全的。規避風險的唯一選擇是持有硬通貨——黃金。」他還表示,在市場上逢低買入黃金是明智之策。分析師們自然紛紛憑藉他的這番言論來證明,中國作為世界第五大黃金持有國,目前正在市場上購買更多黃金。
這個結論存在幾個問題。
首先,中國政府很少會通過揭示自己的短期投資策略來使他人受惠而令自己受損。
其二,中國央行目前的購買力已有所縮減。中國外匯儲備在2011年第四季度出現下滑,相比第三季度減少了206億美元。2011年第四季度中國外匯儲備自1998年以來首次出現季度外流(即季度環比下滑),其數額雖然並不大,但這個趨勢令人不安。在2011年11月份及12月份,中國外匯儲備總計驚人地縮減了927億美元。
第三,對於從資產負債表的角度來看早已資不抵債的中國央行而言,購買黃金尤其冒險。為了償還在購買外匯過程中所產生的債務,中國央行需要能產生收入的資產,因此,持有黃金只會使其資金運作複雜化。這並不是說中國央行決不會購買黃金——它顯然是在購買黃金,只是說中國央行在購買不產生經常性收入的資產方面的能力確實存在制約。
除了中國央行之外,中國機構投資者對黃金的需求並沒有多少。當然,中國有許多需要黃金的工業用戶,但這些工業用戶的需求是由中國國內的黃金產量來滿足的——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黃金生產國。因此,中國進口黃金的大部分需求來自於個體民眾。
那麼,現在為什麼個體民眾在紛紛購買黃金呢?簡單的答案是,這種需求只不過是季節性的——正如翰德證券有限公司(Global Hunter Securities)貴金屬分析師傑夫·懷特(Jeff Wright)所認為的那樣。中國人傳統上會在新年來臨前購買黃金或金飾品作為新年禮物。然而,這種為送禮而購買黃金的傳統行為無法解釋早在去年7月份就開始出現的黃金購買量激增的現象。2011年11月是內地從香港進口黃金數量連續第五個創記錄的月份。
中國老百姓踴躍購買黃金的另一個更好的解釋是,他們把黃金這種閃閃發亮的大宗商品當作應對通脹的投資工具——正如英國《金融時報》最近提出的那樣。儘管中國的通脹已有所緩和,然而黃金購買量卻在增加。這意味著必定存在另一種解釋。最佳解釋是,中國的個體民眾正在把黃金當作資本外流的替代品。
雖然一系列指標表明,中國經濟只是在去年9月底略顯步履蹣跚之態,但在此之前中國國內對經濟前景的悲觀情緒已持續加劇了數月之久。在中國民眾開始注意到之前,中國政府終究只能建造出這麼多的「鬼城」。正如《華爾街日報亞洲版》專欄作家約瑟夫·斯坦伯格(Joseph Sternberg)上週三所述:「對於我們在過去幾年裡聽到那麼多的中國經濟增長情況,中國民眾似乎正在不斷失去信心。」有關資本外流的估計數據頗為粗略,但去年第三季度及第四季度中國似乎分別有340億美元及1,000億美元的資本外流。
不是每個中國公民都有這份「輸出現金」的「資格」,因此,對於那些惴惴不安的中國普通民眾而言,次佳策略是購買黃金,以此逃避房價暴跌及股市下挫以及本國貨幣(即人民幣)預期貶值所具有的風險。北京大學金融學教授邁克爾·佩蒂斯(Michael Pettis)指出:「在中國國內,許多人會爭辯說,中國貿易順差迅速下滑,加上資本外流方面出現明確無誤的跡象,這些意味著中國央行應該對人民幣進行貶值。」而中國領導人在公開場合反覆談論歐洲危機對中國造成的不利影響,這個事實對投資者情緒造成了嚴重影響。
資本外流及購買黃金所造成的最糟糕的局面是,就在中國經濟最需要流動性時,上述行為只會進一步耗盡中國的流動性。只要中國嚴厲的資本管制使資金留在中國境內,中國政府就可以繼續施展其魔法而獲得令自己滿意的效果。然而,一旦他們無法使資金留在中國境內,那麼結果就難料了。購買黃金肯定會導致現金外流。
中國尚未出現全面的資產價值崩盤,但黃金購買量作為民眾恐慌情緒的一個領先指標,已成為中國將出現資產價值全面崩盤的一個特別令人不安的信號。因此,毫不奇怪,中國民眾及投資者紛紛購買黃金正令中國政府的那些技術官僚們惶惶不安。上個月月底,除了上海黃金交易所和上海期貨交易所之外,中國政府關閉了中國境內其他所有的黃金交易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