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策劃了一個話題:去掙錢?還不如去考公務員。一個無權無勢的小老百姓,既不能跑贏GDP的增長速度,也不能跑贏CPI,開始不會理財,在被忽悠去理財後,發現財越理越少。相反,公務員往往是風調雨順的一年,據《2010企業年終獎調研報告》顯示,北京地區企業人均年終獎為5008元。人民公僕旱澇保收,難怪現在大學畢業生甚至博士生都在考公務員。
中國的管理成本有多高,消耗在管理的成本有多大,看看中國財政稅收有多大就可以了。稅費多如牛毛,最近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減稅,但不知道能不能減掉負擔,可以確定的是,房產稅有新增加了。至於效果如何,我們看看未來的稅費收入是在增加還是在減少就明白了,這不是理論的問題,只是時間檢驗的問題。
所以,很多人對如下情況感到憤懣:中國特色的高額利差養肥了壟斷的銀行們,以至於民生銀行董事長說利潤太高都不好意思公布;壟斷國企,一手拿著廉價的貸款,一手壟斷市場獲取壟斷租金,自然員工個個高收入;這也是費,那也是稅,財政收入連年超高速增長,稅負都全球第二了,可神馬國民福利都沒有,生一場病,半輩子的積蓄就沒了。可憐的體制外「楊白勞」們,活該「少壯不努力,老大進不了編製」,辛苦一年的血汗錢,轉眼間就交到了人家的手裡。
體制內外的福利差異這麼大,是千軍萬馬考公務員的一個原因。就算拿著名義的高薪的白領們並不高興,他們這些所謂的高薪還不夠通貨膨脹的,還不夠應付日益增長的房租、放貸以及生活成本。而很多人進入體制內,考上公務員,其地位其神情就煥然一新。中國幾千年的官本位制度,在市場經濟的衝擊下,不但沒有垮掉,反而以更加「先進」的面貌滲入到社會各個角落。公然的假大空,連說起來都不覺得臉紅,連古代的所謂官德名義都丟掉了,赤裸裸的權力關係如同一張張蛛網,盤踞在中國廣闊的市場經濟的身上。很多所謂的畸形以及低效率,很大程度上是權力支配市場的結果。
人們並不仇富,仇恨的是那種依靠各種權力獲得不義之財的人。辛勤致富沒有人會仇恨,反而會很尊重他們。但是,隨著金融市場的發展,畸形的「利潤」創造模式摧垮了人們勤勞致富的觀念,勞資報酬在利潤鏈條中比例越來越小,各種金融資本和權力資本大行其道,盤剝實業家和勞動者。現在必須到了改變的時候了,否則,實業被擠垮,中國製造不是被國際資本做空,是被權貴和金融高利貸主義擠垮了。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如果中國製造的推動者得不到應有的報酬,中國經濟談和發展。
中華民族是勤勞的民族,勤勞所得並不一定使得每個人都致富,勤勞得就像工蟻一般從大年初一忙到大年三十,推動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與此同時,過勞死也呈急劇增加趨勢,據估算,中國每年因過勞死去世的人多達60萬。勞動的收入佔GDP的比重越來越少,最終會是一個悖論:經濟發展需要更多的消費者,但我們的消費者卻在收入分配中所獲甚少,消費不起。中國農民是每個人都在盯著的一個群體,他們子弟成為廉價的農民工,他們是消費品最重要的消費群體,但他們收入基本上是最低的。
為什麼人們不願意漲工資,原因在於,人們發現能夠漲工資的大多都是體制內的工作人員,而在體制外工資不但不會因此上漲,反而更加苛刻。所以,以至於現在,輿論對於漲工資和漲福利的事情感到異常的憤怒,這是損不足以補有餘,最糟糕的分配體系也不至於如此,所以,最近高層多次提出要改革分配收入體系。
大量的優秀人才不去創實業去考公務員,不僅僅是整個教育體制的悲哀,試想,在一個銀行利潤高的都不好意思公布,而實業被迫去借高利貸的情況下,如何去發展實業,如何去創新創造。有機會的地方已經被權力和壟斷盤踞,資源和位置都已經是「一個蘿蔔一個坑」,新增的機會很多情況下也是「蘿蔔招聘」。老爹不是李剛的人們,傷不起。其實,整個中國經濟也是傷不起。中國歷史上之所以會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大倒退,主要是利益集團寧願醉著死,也不願意站著生。這是一種非理性的行為是很難想像的,但是這種看似不可思議的行為卻在中國歷史上一輪一輪的上演。
中國每一個直接生產者養育多少體制內的官員或者各種各樣的「臨時工」,隨著生產力的發展,所養官員的人數「可以」越來越多。但是,大家都去考公務員,利用權力大小通吃,誰來做實業,誰來做市場,誰來創造利潤,誰來推動經濟的增長?其實我們都知道,但我們還是要不停的反問,只有不停的反問才能反思。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