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的信仰(一)
關於中國人的信仰問題,現在已經成為中國社會最熱門的話題。但也是最混亂的、最模糊的話題。
首先,關於什麼是「信仰」?這是討論中國人信仰狀態的前提。但參加話題討論的各方似乎並沒有耐心先把這個前提搞清楚就匆忙地發表了自己的見解,這本身就是很荒唐的。孔夫子說:「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在把這個概念釐清之前,所有的討論都只能似是而非的。
什麼是「信仰」?
「信仰」一詞,最早見於唐代道世法師所著佛典《法苑珠林》卷九四:「生無信仰心,恆被他笑具。」 佛教強調修行之初,須立堅固的信心,即對「佛、法、僧」三寶絕對的、沒有前提條件的崇信欽仰。
很顯然,「信仰」是宗教詞彙,因為只有宗教才能要求教眾「仰而信之」。「信仰」,即匍匐在地、仰天承受之意。「信仰」是一種絕對的精神敬畏與服從,沒有理性的辨析,沒有道德的判斷,更沒有實證的檢驗。
因此,「信仰」只能是宗教的訴求。與之相對的是理性與實證。理性是哲學的訴求,實證是科學的訴求。
哲學要求辯證解析,要求邏輯推理,否則便無法求得哲學之真;科學探索則是一個不斷懷疑、假設的過程,要求實驗求證,否則便無法求得科學之實。因此,無論是哲學還是科學,都不能要求人去「仰而信之」,不能要求人去無條件地絕對敬畏與服從。
只有宗教,既不能因懷疑而求證,也不能用邏輯去推理,只能去無條件的絕對敬畏與服從,否則便不成其為宗教。無條件的絕對敬畏與服從,即「信仰」。
當代中國社會對「信仰」的濫用
1989年版《辭海》對「信仰」的定義是:「信仰——對某種宗教或主義極度信服和尊重,並以之為行動的準則。」
其中「宗教」之後加上的「或主義」,顯然是根據二十世紀的意識形態現實而做出的增補和修訂。
這個「主義」即指在二十世紀大部分時間統治中國的意識形態——馬克思主義(完整的表達是:「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
但是,在中共意識形態的一般表述中,馬克思主義既是一種哲學,所謂「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又是一種科學,所謂「馬克思主義的科學原理」。
前面已有論述,如果是哲學,則需要訴諸理性,需要進行邏輯推理;如果是科學,則任何科學原理都必須經受懷疑與實證的過程,否則就不成其為科學。
也就是說,無論馬克思主義是哲學還是科學,都是不能去信仰的。否則,馬克思主義就不是哲學也不是科學,只能是宗教的教義。
當然,還有一種表達方式是「信仰共產主義」。共產主義是馬克思主義關於未來社會形態的一種假設,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必要的組成部分。如果馬克思主義屬於哲學,則這種哲學假設出的「共產主義」需要去進行理性的邏輯推理;如果馬克思主義屬於科學,則「共產主義」需要去進行懷疑求證;總之,都是無法也不能去「信仰」的。在理性的層面,要求人們去信仰一種未經驗證的假設實在是很荒謬的事情。
當然,如果乾脆承認馬克思主義是一種宗教,則無論是馬克思主義本身或者是馬克思主義做出的「共產主義」假設,都屬於「教義」,則都可以要求信眾去「仰而信之」,別人無從置喙。
問題在於,既然宣稱,馬克思主義是哲學思想,又宣稱馬克思主義是科學原理,然後又要求人們去信仰,這就是強人所難了。
所以,作為一種官方強制的「信仰」要求,隨著中國大陸強制文化制度的功能衰減,馬克思主義也就自然而然地失去了社會大眾的擁戴,而只能停留在官方的文件和宣傳當中了。
這就是上面引文所說的今天這樣一種「信仰的空虛與混亂」的社會現實。
一個準確的結論是:正是二十世紀中國社會「信仰」的強制與濫用,導致了今天中國社會這種「信仰的空虛與混亂」現狀。
「信仰」的濫用,其根本點在於把價值觀等同於宗教。科學精神是一種價值觀,馬克思主義以及共產主義是一種價值觀。宗教也是一種價值觀,但價值觀卻不僅僅是宗教。價值觀可以選擇、可以持有、也可以增補和調整,但卻不能去信仰。強制性地要求人們去信仰一種特定的價值觀,是文化專制社會的基本特徵。而民主社會的基本特徵,則是價值觀的多元化。
至於當今中國社會秩序的混亂和醜惡現象的滋生,更多的原因則是由於專制制度加市場經濟所導致的結果。市場經濟需要誠信的社會價值系統和健康的法治環境,而專制制度必然導致公眾無法對公共權力進行有效的監督,缺乏監督的公共權力必然導致權力的私有化,公共權力的私有化必然導致市場尋租現象,其後果則是大量的特權利益者和間接特權利益者的產生,特權利益者的存在本身就是對誠信價值和法治環境的破壞。特權利益者與市場經濟相結合,只能導致經濟領域以及其它領域產生大量的社會不公現象,社會不公現象則直接摧毀誠信價值體系,造成大眾道德的崩潰和社會秩序的混亂。這是一個淺顯的、並不複雜的邏輯關係,基本上與宗教層面上的「信仰」無關。
(《臉背後的中國》節選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