塗脂抹粉是女人從古至今從未改變的愛好,但古代根本沒有粉底,睫毛膏、潤膚水等這些化妝品,那古代女子怎麼化妝呢?
有人不解:為什麼走前面的古代仕女臉上有兩點?
原來那是古代女子的時尚裝飾,往臉上貼花鈿,如同笑靨一般。究竟唐代女子是如何化妝的呢?跟我們一起來探訪古代女子的閨房吧,分享那些曾經令女人尖叫的物質時尚。
意象的營造,好像和「時尚」這種日常生活中的流行拉不上關係。其實也不盡然。韋莊有一首《嘆落花》,感嘆落英繽紛,「飄紅墮白堪惆悵」,使用了一個對我們來說很新鮮的比喻:「西子去時遺笑靨,謝娥行處落金鈿。」他說,那滿地的落花,就像西施的身影已經遠去了,但是她的笑渦兒卻遺落在了地上。如果不瞭解唐代女性的化妝術的話,我們也許會奇怪他怎麼能靈光一閃想出這麼個奇特的比喻,以為這是憑空想像的結果。
其實,詩人在這裡並不是指女性雙頰上天生的靨渦,而是指一種人造的、貼在女性臉上的假靨。從南北朝到唐代,有一種很特別的化妝風氣非常盛行,女性喜歡在臉上貼各種小花片作為裝飾,當時叫做「花子」、「花鈿」等名目。實際上,在臉上貼花鈿的風氣,一直延續到明代都沒有完全消失,只不過在宋代以後,這一風氣不如以前那麼普遍而已。人工假靨,正是花子中的一種,通常,是一對小小的圓花鈿,貼在嘴唇兩側的面頰上,人工地模仿出,或者也可以說,指點出女性微笑時的靨渦。到了晚唐五代,女人臉上的花鈿越來越多,樣式也越來越奇特,於是,原本是模仿天然笑渦兒的「圓靨」,也被做出了小鳥之類的造型,因此,假如真有時光機器把我們帶回唐朝,那我們可得做好思想準備,一旦撞見一個個桃紅雙腮上帶有一對翠綠酒窩兒的美女,可不要少見多怪,而是要驚艷,情迷,像張生那樣茶飯不思,神魂顛倒。
當然,假靨不僅可以是翠鈿,還可以是其他多種顏色,比如阿斯塔那出土女俑的靨鈿就接近黑色。在宋初,京城的女性還流行用一種黑光紙剪成「團靨」來裝飾面龐。不過,在花鈿中,最流行、最受青目的是用金箔做成的「金鈿」,這在靨鈿一項中也不例外。金靨相對於翠鈿等其他顏色花子的優勢,是它耀人眼目,而且隨著女性面龐的轉動以及表情變化,它會時時閃爍金光,就像女性嘴角掛著一對明亮的、忽現忽滅的星星,彷彿是在故意地模仿著撩人的、淘氣的笑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