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上半年A股行情總體低迷,但新股發行仍然是如火如荼,近日中信重工甚至拉開了今年大盤股IPO的序幕。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美國股市。雖然今年美國股市的行情並不寂寞,但到目前為止,6月的美國股市沒有一家新股發行,有望迎來首個「零IPO月」。
這不能不讓中國股市的投資者羨慕不已。眾所周知,最近幾年來,A股之所以持續低迷,新股氾濫是一個重要原因,為此,不少投資者與市場人士一次次地呼籲叫停新股發行,但終究不能如願。
在當前如此低迷的市況下,為何A股沒有出現「零IPO月」?放在幾年前,這顯然不是A股市場的問題。因為在2009年之前,每逢股市低迷之時,管理層往往會叫停IPO以救市,但從2009年開始,在「市場化發股」的名義之下,新股發行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高潮。
美國股市是真正市場化運作的市場,為什麼美國股市沒有因為市場化而掀起IPO高潮,反倒是A股掀起了IPO高潮?其根源明顯是A股市場自身的原因。
中國股市為融資服務的定位,決定了在A股發行新股是不會顧慮市場承受力的。更何況有了「市場化」做擋箭牌,新股發行更可以源源不斷地進行下去。中國股市的高估值,也使得未上市公司有IPO的動力。雖然A股低迷,但一二級市場的價格倒掛賦予了未上市公司強大的上市動力。目前滬市二級市場市盈率只有12倍左右,但6月份IPO的市盈率居然高達35倍,面對如此高企的發行市盈率,企業當然願意蜂擁發股。不僅如此,A股寬鬆的監管環境也使得企業願意擠到A股市場上來。雖然管理層在打擊上市公司違法違規行為方面作出了不少努力,但與成熟的市場相比較而言,A股的監管仍顯寬鬆,哪怕就是像綠大地那樣的造假上市,處罰也只是撓痒痒。所以企業都願意到A股上市,符合條件的要上市,不符合條件的創造條件也要造假上市。
此外,正是為了融資的需要,A股的發行制度設計是有利於發行人的,是為新股順利發行服務的。最明顯的就是今年的IPO改革,不僅將50%新股份額配售給詢價機構,而且還取消了網下配售3個月的鎖定期,以調動詢價機構參與網下詢價的熱情,確保新股發行的順利進行。由於作為詢價機構主體的投資基金所掌管的都是基民的資金,盈虧都無需基金公司承擔責任,所以基金公司自然會積極參與打新,哪怕就是投資虧損,也要做新股「搬運工」,把一級市場的新股源源不斷地搬到二級市場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