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學者認為,這一代留學生和上世紀80年代出國的留學生是完全不同的兩代人,他們生活在自己父輩的溺愛和個人的世界裡已經很久了。
加拿大聯邦統計局的數據顯示,中國是加拿大留學生最大來源地,現有中國留學生超過5萬。
目前能夠砸大錢來海外讀書的,大多都屬於在中國混得風生水起的家庭。西門菲沙大學有個班級裡面18個中國留學生,家庭資產最少的也有1200萬人民幣。一位老師說,這些孩子生活在和中國一般百姓完全不同的世界裡。
有人把在溫哥華的留學生分為5等。
最低一等是家裡小富,父母年收入15萬人民幣上下,但抱著國外的月亮就是圓的思想死命把孩子送來活受罪。這種留學生就屬於「赤貧戶」,目前在溫哥華越來越少,這些留學生一般不光要承擔課業的壓力,還要不停奔波賺學費。不過,這樣的留學生這兩年幾近絕跡,若真有到處打工的,也是自己給自己壓擔子特別懂事的,不是因經濟原因所致。
再來就是白領中產階級家庭的孩子,家裡資產數百萬計。這樣的孩子出國後一般比較乖些,不過由於溫哥華的中國留學生普遍富有,有時也會沾染一些習氣,諸如攀比等。SFU有個山東籍男生為了追女孩,硬是要在大陸僅僅擔任高級教師的父親購買豪車,搞得父子關係緊張。不過,最後父親還是把股票腰斬後滿足了孩子的要求。
第三等是公司老闆的孩子,家裡資產是幾千萬的,開法拉利住豪宅都不是什麼大問題。
第四等是大老闆或者國內地方政府實權人物的孩子,基本上就沒把錢當錢。
最上等,是背後有著超級家族勢力和權力背景的孩子。這種人反而比較低調,這是留學生中的「極品」,一般很少浮出水面,但「帶頭大哥」的味道濃。
銅臭味的「金色青春」
駕豪車、挎名包、泡美眉,幾乎成了留學生的「主旋律」,而對於世界風雲、國家大計、環境保護、普世價值,他們大多處在半萌芽狀態。這究竟是一種整體素養的退化還是生存方式的精到,各方看法不同。更多的時候今天海外留學生給我們的印象常常和奢華聯在一起。
據媒體披露,在澳洲一所一半以上留學生都來自中國的學校裡,人們發現了一個壯觀的景象:走在校園裡,男的、女的拎的、挎的,從「老花」到「棋盤格」,滿眼都是LV包包,其中不乏昂貴的限量版(絕大多數是正品)。有行家指「四瓣葉」的經典花紋,在國內這是奢侈品的代表作,一般一個LV包價值萬元以上。在澳洲,LV包售價顯然比國內低,中檔的價值1500澳元。但它依然是奢侈品的標誌。
有一次,這所學校的一個同學背著LV經過悉尼海關,女報關員問他的LV包多少錢,聽說是1800澳元後,洋妞立即開玩笑說:「你好有錢,我想嫁給你。」
在紐西蘭,一些中國留學生狂購豪華車已成當地街談巷議的新聞。一家電視臺在採訪當地寶馬、保時捷甚至奔馳經銷商時,他們個個咧嘴而笑。一位寶馬經銷商說:這些中國孩子只愛好車。有幾個每兩三個月就買一臺,一個孩子留學不到一年,就在這裡買了一臺Z5敞蓬跑車、一臺M3和一臺X5寶馬吉普。一次一位少年留學生的託管人來購車時,提來一個皮箱,他說這裡有15萬美元現金。
在溫哥華UBC校園裡,第一年買奔馳、第二年換了寶馬的中國留學生不乏其人。一個江蘇同學說,在他的朋友中,買好車的大有人在,悍馬很常見,開賓利的也有。一堆豪車停在校園裡,大夥兒坐在車裡面說說笑笑,和大片《暮光之城》的場景差不多。這或許他們想像中的「金色青春」。
據熟悉留學生情況的教師披露,花錢最闊綽的並不是中國大城市來的留學生,而是來自中國西部貧困地區和一些中小城市。這恐怕是最讓人咋舌的。
目前,中國的海外留學生總數達幾十萬人,這代人應該肩負著中華復興和東西方交流的歷史責任,雖然其中不乏勤奮刻苦的莘莘學子,但基本給社會的觀瞻是負面的。此間觀察家認為,今天的留學生亟待提升自己形象,不然和崛起的大國並不相稱,但面對「寵壞的一代」,似乎很難有好的方案。加上中國留學生在世界範圍每年的花費至少幾百億元以上,面對這麼龐大的消費市場,各國大學都在使出渾身解數爭奪中國學子。未來幾年將會有更多的「富豪子女」前來,大背景不變,其整體前景並不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