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來到重慶訪友的老李同志與老「知青」張梅林老哥來個「重走知青路」——開著吉普到重慶長壽縣瞻仰重慶「知青茶場」遺址。
「重走知青路」標題靈感來自「重走長征路」——去年這個時候,一班紅光滿面、腆著將軍肚的領導同志脫下筆挺西裝,穿起了皺巴巴的「紅軍服」,興致勃勃走出豪華大巴車,在攝像機鏡頭面前搖頭晃腦喊口號唱歌,沿著當年紅軍「北上抗日」的道路邁進。曰:「重走長征路」。
咱與張哥「重走知青路」當然不會有任何記者關注,也沒有穿上「知青服」,汽車開動後,只是咱唱起了當年的一首「知青歌」:
「打起背包,走天下,
我們都聽黨的話。
那裡需要我,嘿,那裡就是我的家!
那裡需要我,嘿,那裡就是我的家!」
張哥聽我唱完了,自編了一段歌詞唱了起來:
「打起背包,走天下,
我們都聽黨的話。
那裡需要我,嘿,那裡就是我的家!
想起那往事,嘿咱們真是大傻瓜!」
聽到「我們真是一群大傻瓜」,我與張哥相視大笑起來……
然而,在主旋律神奇的描繪下,當今中國,大多數年輕人並不知道「咱們知青真是一群大傻瓜!」而以為「上山下鄉」這段歷史真的像一些主旋律作家所說的那樣美好:在農村「滾一身泥巴煉就一顆紅心。」因而「青春無悔!」
看來,在講述「重走知青路」的過程之前,對「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歷史背景作一個簡略的回顧就很有必要:
1966年5月16日,毛澤東發動了一場將舉國陷入10年災難的「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運動。而「文革」的前兩年,又是10年「文革」最具災難性的兩年:這時,以紅衛兵、工人為主要武鬥群體的全國性持續武鬥,導致政府機構癱瘓了,工廠停工了,學校停課了,國民經濟處於崩潰邊緣。由於大學停止招生,城市已經無法安置連續三屆2000來萬畢業生就業。如果讓他們仍然滯留在城市,後果將極為嚴重。於是,1968年12月,毛澤東下達了「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最高指示」,「上山下鄉」運動大規模展開——當年,在校的初中和高中生(1966、1967、1968年三屆學生,後來被稱為「老三屆」),全部被「上山下鄉」——或到農村,或到邊疆「生產建設兵團」。直至1975年底,「上山下鄉」運動才結束。
1968年至1975年,上山下鄉的知識青年總人數達到1600多萬人。也即是說,十分之一的城市人口來到了鄉村。這是人類現代歷史上罕見的從城市到鄉村的人口大遷移。全國城市居民家庭中,幾乎沒有一家不和「知青」聯繫在一起。
有人總喜歡這樣讚揚說:「毛主席時,中國沒有失業工人。」事情確實如此:將1600萬初中、高中畢業的「知識青年」驅趕到農村去,哪裡還會有「失業工人」呢?
失去升學機會,卻要去農村「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現實是何等殘忍——深知農民長期深受統治階級的壓迫、剝削而陷於貧窮、愚昧之中的毛澤東,曾一再告戒本黨:「嚴重的問題是教育農民」,然而,一旦無法解決嚴重失業問題之時,便來個「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很有必要!」
最具悲劇意味的是1966、1967、1968年三屆數百萬初、高中學生,他們普是領袖瘋狂的「紅衛兵」,一旦失去利用價值,便被領袖棄如敝履!
十年「文革」期的初中畢業、高中畢業學生,絕大多數人正處於16歲至20歲之間,「上山下鄉」前,無窮盡的政治運動,使他們的學業本來就處於半停頓狀態,接著的「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不但對他們的知識結構造成了致命的缺陷,同時還對他們的身心健康造成了難於估量的傷害。十多年的「上山下鄉」期間,「知青」歷盡種種身心折磨,百人臥軌,千人絕食,萬人下跪等等驚天地泣鬼神的悲慘故事接連在中國大地上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