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中國社會的各種矛盾也越來越突出,越來越尖銳,諸如收入分配不均,地區差異擴大,官場腐敗嚴重,醫療和教育不公平,生態環境惡化,等等這些問題,使得人們的不滿情緒不僅沒有隨生活條件的改善而減少,反而有所上升。
在如何評價過去的改革和指導未來的改革上,中國知識界出現了兩種我不認同的思潮:中國模式論和改革失敗論。這兩種思潮看起來不同,但本質是一樣的,他們表面上看都有一定的事實依據,但他們對事實的解釋是錯誤的。
中國模式論者認為,中國的經濟奇蹟來自獨特的「中國模式」,其基本特點是強大的政府干預和國有經濟主導,完全不同於英美等西方發達國家所走過的道路,不同於「華盛頓共識」所主張的自由競爭和私有企業制度。
中國模式論最初由一些海外研究發展中國家(包括中國)的學者提出,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後,得到一些國內學者特別是政府官員的信奉和追捧。這一派別對中國當前的問題視而不見:中國的情況或許是很糟糕,但由於中國共產黨的智慧,它至少也比西方要好。中國模式的本質意味著官員有能力掌舵。
改革失敗論者不否認中國開闢了新的道路,但認為這非但沒有解決問題,反而是問題的根源。他們認為中國當前的社會矛盾是市場化導致的,主張回到計畫經濟時代。改革失敗論主要是國內一些左派學者的主張,在普通大眾中也有不少附和者,甚至也得到個別相當級別的政府官員的認同。
這兩種思潮看起來不同,但本質是一樣的:迷信政府的力量,不相信市場的邏輯;迷信政治家的高瞻遠矚,不相信企業家的深謀遠慮;迷信權威,不相信自由。在中國政策精英和知識精英中幾乎找不到有人公開主張減少當前的政府干預。
考慮到中國發展到現在經過的歷程,這種缺失讓人奇怪。中國的改革從計畫經濟下的全能政府開始。改革進程中我們之所以能有持續的經濟高增長,是因為政府管得越來越少,國有企業的比重越來越小,而不是政府管得多和國有部門大。正是伴隨著政府管制的放鬆,才有了市場價格,才出現了個體戶、鄉鎮企業、私人企業、外資企業等非國有企業形態,中國經濟才不僅沒有崩潰,而且保持了較高的增長速度。
政府高度干預和國有企業主導不僅不是中國經濟奇蹟的原因,恰恰相反,它們倒是改革失敗論者所大肆渲染的中國社會重重矛盾和不公平現象的原因。政府控制大量的資源和政府對經濟的過分干預,是官商勾結的直接原因和官員腐敗的主要溫床,嚴重腐蝕了商業文化,破壞了市場的遊戲規則。壟斷性產業國有企業攫取的壟斷利潤使得國有部門職工的待遇遠超出市場的公平水平,也是收入分配不公的重要原因。
北京知識界的觀念錯誤造成的現實後果是如此嚴重,以至於政府內外沒有人創造性地思考如何解決中國所面臨的問──事實上,似乎所有的人都頑固地忽視自由市場有可能提供的問題解決方案。
如果我們能早點開放醫療市場,允許民間資本自由進入,而不是保持國有醫院的壟斷地位,「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絕不會如此嚴重;如果允許民間自由辦學校、辦大學,中國的教育質量絕不會如此低;如果我們能樹立憲法和法律的絕對權威,將政府的權力嚴格置於法律之下,絕不可能有那麼多導致每年發生數十萬起抗議行動的野蠻拆遷事件發生。
如果農民真正擁有土地的所有權,絕不可能有那麼多對農民土地的不公平掠奪;如果做企業是每個人的平等權利而不是政府以審批的形式賦予一部分人的特權,官商勾結絕不會如此普遍;如果公民有真正的選舉權和言論出版自由,官員的腐敗行為絕不可能如此肆無忌憚。
中國改革的頭二十年,也就是上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是理念戰勝利益,我們相信了的東西,儘管有阻力也要推行,所以我們的改革取得了進步。
但是看看現在的情況,基本上是利益戰勝理念,沒有多少人在談理念,幾乎所有出臺的政策都是為了保護和增加各個部門的自我利益。中國的未來依賴於理念能否再次戰勝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