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國經濟最熱鬧的話題就是地方版4萬億刺激經濟計畫出臺。從其功能來說,當然是中央2.0版刺激經濟計畫的替代品。
先介紹一下中央2.0版刺激經濟計畫為何無疾而終。自今年5月下旬以來,一直在悄悄推進的中央級2.0版4萬億刺激經濟計畫曝光,發改委1至5月批項目9000個左右,此舉遭到國內各方激烈批評。由於2009版5萬億刺激經濟留下的惡果太多,諸如產能過剩、導致經濟結構更加扭曲、造成巨大的地方債務泥潭,由此引起的高通脹與高房價讓百姓「買單」等等,中央政府無辭可辯,只好剎車。一些已獲批准的項目因為無資金投入,也暫時偃旗息鼓,其中在發改委門前親吻公文而彰顯大名、據說投資達700億的湛江鋼鐵項目,在6月份轟轟烈烈開工,但目前又歸於沉寂。這個經兩級地方政府斡旋與奔走34年而獲審批的項目,看來暫時擱淺。
既然從中央政府的口袋裡掏不出錢,多年依靠土地財政的地方政府囊中吃緊,各地政府開始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據媒體報導,在「穩增長」口號下,中國地方版超4萬億投資計畫有如井噴,寧波、南京、長沙等地區先後出臺了一系列穩增長的地方政策。其中,7月16日,浙江省寧波市打響了全國刺激經濟政策的第一槍,下發了《市政府關於推進工業經濟穩增長調結構促轉型的若干意見》,26條新政內容涉及清費減稅、擴大投資、調整結構、科技創新、要素保障、營造氛圍等六個方面。緊接著湖南長沙出臺超過8000億元的投資計畫,預計未來五年每年投資額在1600億元左右。據說貴州或將出臺3萬億元發展規劃,擬於8月份公布。
近兩年地方政府遭遇財政困局,規模如此宏大的投資,地方政府的資金從何籌來?當然不可能用財政收入投資,因為雄心勃勃的貴州省2011年的財政收入只有1330億元,長沙市2011年全年地方財政收入也只有668.11億元,因此,地方政府必須想法籌錢。
從中國的現狀來看,籌措如此多的資金,無非是通過以下幾個途徑。一是通過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向銀行貸款;二是發行地方債券;三是招商引資。但仔細分析這三種途徑,都不具備現實可行性。而且這種籌措資金的方式,也是2009版刺激經濟計畫的老招數,2009年從中央到地方政府利用地方融資平臺,總共投入據說20萬億已經造成非常嚴重的後果,發行地方債券目前還只限上海、廣州、深圳等少數幾地,至於招商引資,目前正好是外資相繼撤離,國內資金外流也很嚴重,據外匯管理局數據,第二季度境內流出資金高達714億美元。
從後果來看,今年地方版的4萬億只會是穿新鞋,走老路,帶來性質相同但更為嚴重的後果,如扭曲產業結構,加劇通脹等。近十餘年以來,中國經濟已經高度貨幣化,據渣打銀行前些時發布的報告,中國廣義貨幣供應量(M2)的存量高達13.8萬億美元,是全球第一貨幣大國。
中國到底超發了多少以下數據可供參考:1、中國貨幣發行增速遠遠快於GDP增速,近十年中國的M2增速平均是18%,而GDP是9.5%;2、截止2011年底,中國M2與GDP比值為1.89倍。其結果是「票子毛了」,人民幣購買力快速下降,中國陷入持續的高通脹狀態,中國人民以居於世界低水平行列的收入,卻承受著高物價與全世界最高的房價。
因此,對於中國經濟而言,比經濟下滑更危險的,是警惕地方政府在「穩增長」旗號的掩護下,再次拿出龐大的投資計畫,將政績留給自己,將債務留給銀行,並讓全國人民分攤通脹後果。
中國經濟無論從資源配置、經濟結構、政府對市場的干預、社會分配等各方面來說,都稱得上「病入膏肓」,依靠加大政府投資,連短期效益都已經不容易取得。在此情況下,要想讓中國經濟進入良性循環,應該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政府還是應減少干預,以引導為主,給企業減稅,扶持公平競爭環境(完全競爭市場),這樣才能讓企業這一市場主體獲得活力,使中國經濟保持可持續發展的市場動力。只有這樣,北京政府才能讓歐美等國願意承認中國是市場經濟國家。
2、改善收入分配,涵育本國民眾的消費能力。中國人的收入差距過大,財富分布極不均衡。基尼係數早已經超過0.47,今年中國有個有官方背景的《中國家庭金融調查報告》,也承認中國10%的收入最高的家庭收入佔整個社會總收入的57%。在社會成員當中有70%左右僅能維持溫飽型生活,85%%的社會成員終生勞碌就為一套房,所謂內需是無法拉動的。因此中國的消費率一直低於世界平均水平77%。今年第一季度經濟數據雖然顯示消費拉動6.2個百分點,達到了自1994年以來最強勁的狀態,但這消費卻不是「居民消費」在增加,而是「政府消費」在上升,政府消費在消費總額中佔了30%左右。
總的來看,地方版4萬億刺激經濟計畫無異於飲鴆止渴,於國於民均有害,唯一的獲利者群體是數量不小的各地參與項目的官員:在沒有監督的情況下,所有公共投資都像一架生產賄賂的巨大機器。2009年政府投入天量貨幣刺激經濟之舉,造就了動輒數億乃至幾十億的巨貪。
理解這一點,就理解為何2009年刺激經濟的惡劣後果還未消化,各地政府又踴躍推出地方版4萬億,因為那是貪官們的印鈔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