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國留美學生將超過十萬的消息成為新聞熱點。但是,國內的讀者忽視了來自美國的另一則新聞:絕大多數高端的中國留學生,依然是一去不歸。
《紐約時報》引述權威數據揭示:2002年在美國拿到科學或工程的博士的外國留學生,到2007年仍然留在美國的比例為62%。其中,各國留學生留下來的比例不一。中國的博士有兩千多留下,佔中國留美博士的92%,比例高居各國第一。印度的博士有六百多留下來,佔81%,排在第二位。加拿大的博士有55%留下,排第三。第四是德國博士,52%留下。臺灣地區的博士有43%留下,居第五。接下來的名次是土耳其(42%)、韓國(41%)、日本(33%)、墨西哥(32%)、巴西(31%)、泰國(7%)。要知道,畢業後的五年對一個人的事業有定型的作用。五年的時間,大致使一個人從新僱員上升為資深人士,站穩腳根。畢業五年後仍然留在美國,預示著未來多半也將留在美國。
以上的排名,大體證明了人們早已知道的留學生返國的基本規律。第一,因為經濟和生活水平的差距,發展中國家的學生到發達國家留學,一般比較願意留下。一般自己的國家越是不是窮,留下的比例就越大。比如,從中國大陸、臺灣地區、韓國、和日本的排列看,隨著這些國家和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的漸次升高,其留學生留下的比例漸次降低。富裕國家的子弟更不願意受「洋罪」。第二,留學生的母國和留學所在國的語言文化制度越接近,留學生越容易留下來。加拿大是發達國家中留學生到美國一去不歸比例最高的。這主要在於加拿大人到了美國彷彿是在自己家裡,沒有什麼語言文化障礙需要克服。日本的人均GDP為三萬兩千多美元,比加拿大三萬八千多美元的水平低不少(均按購買力計算)。但是,日本人對美國文化、對英語,都比加拿大人更難以消化,所以即使窮一點也寧願回去。
但是,中國的情況則並不全合這些規律。我們和印度比較一下就明白。中國的人均GDP為六千五百多美元,比不及三千美元的印度要高出一半還多。按說,印度人留在美國的動力比中國人大得多。另外,印度曾長期為英國的殖民地,英語為官方語言,並且奉行民主政治。印度的留學生到美國,語言、文化、和政治上的障礙要小得多。換句話說,印度人留在美國,生活起來也比中國人容易些。當然,我們還要考慮另一原因。中國已經步入老齡化的階段,年輕人越來越少。印度則還是個非常年輕的國家,勞動力有得是。從人口學的角度看,年輕學生在中國更是奇貨可居。但是,儘管有上述三大有力因素促中國留學生回國,中國在這方面居然還是被印度擊敗。
另外還有兩個小事實需要澄清。第一,近年來許多報導說,隨著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國內機會越來越多,中國留學生回國比例越來越大。對此,我並不完全否認。但是,還要看回國留學生的質量。要知道,二十多年前的留學生,多是拿全獎出去讀研究院的,是國內尖子的尖子,所以被美國人花錢請去,並且在名校讀博士的比例非常高。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中國人自己掏腰包出去讀書。這些人如果在國內,大部分恐怕很難進好大學。他們在美國畢業後,因為自身素質的問題而站不住,只好回來。退一步或可以說,二十多年前許多留學生寧願在美國刷盤子也不回來。現在那些只能在美國刷盤子的人至少是回來了。可惜,這些人並不是中國最需要大人才,回來仍然面臨就業問題。上面數據所揭示的事實則是:真正一流的人才,大多數還是不回來。當然,最近幾位在美國干到頂尖的科學家回國,引起不小的轟動。但是我們要知道,這種轟動效應越大,就說明這樣的事情越稀罕。
第二,美國有些零星的數據顯示,最近兩年,因為經濟危機,越來越多的留學生願意回國。比如,2008年在facebook上的一份問卷顯示,有一半以上的印度人和40%的中國人表示願意回國。其實,這種數據和我們前引的數據質量差距非常大。前引數據根據的是外國學生持有美國臨時簽證的數字得出的,是實打實的。2008年的問卷則是網上隨意表達的意願。在美國,一般網上民調多被認為是不科學的。比如,在科學前沿奮鬥的一流人才,也許根本不看facebook。無所事事的人,則花更多的時間網游。要知道,想回國和想出國一樣,想想容易,離落實還相距甚遠。以我個人的經驗,在經濟危機的打擊下,有些常青籐的畢業生也找不到工作。用人單位不裁員就算不錯,哪裡有幾家會招兵買馬?另外,即使要僱人,現成的美國人有得是,很少有單位願意費心為雇一個外國人而特別花錢辦理臨時簽證等繁瑣的手續。找不到僱主,外國畢業生的身份馬上就黃了,不回去也得回去。況且,人的天性是這山望著那山高。在如此困境中,自然對自己的祖國浮想連翩。但如果日後真在美國拿到個工作,多半還是迫不及待地留下。可見,在半個多世紀前所未有的經濟危機中一點捕風捉影的小動向,遠不能說明大潮流有什麼實質性的轉移。
中國近年的經濟增長速度,在世界主要經濟體中遙遙領先,每年創造了大量的機會。但即使如此,一流的中國留學生還是不回來。而未來產業升級、建設創新型社會,中國最需要的恰恰就是這些人。可見,腦力外流,仍然是中國經濟的軟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