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美國窮人住的房子:亮瞎國人眼
窮人和富人的差別在於,窮人拿著分到的錢去消費,富人拿著分到的錢去創造財富,比如做生意、做實業,幾年以後,財富就又不平均了。
筆者曾談了歐美富人的財富奇異人生。不難看出,富人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都不盡相同,但他們身上卻有一些共性的特質:做事有規劃,尤其是在生活上自律,包括照顧自己的健康,並有能力妥善管理錢財,即意味著付出更多、索取更少。
比如美國第一代創業者約翰•洛克菲勒,他從小就為自己定下兩大人生目標:賺100萬美元(在他74歲時,財富累積達3183億美元:按2007年的美元價值計),活100歲(97歲才離世)。為了實現第二個人生目標,他一生過著節制的生活,不飲酒、不吸菸,並樂於慈善事業。
而一個不懂得控制自己慾望的人,他一定是個在生活上缺乏自律的人,那麼他對社會的索取就會失去控制,他的支出也將失去控制,你就是給他再多的財富,也會被揮霍一空。
比如前面談到的美國富家女芭芭拉•赫頓,在她年滿21歲生日時,由她繼承的信託基金的遺產高達4200萬美元。這筆錢在上個世紀30年代可說是天文數字了,令她成為全球最富有的女性之一。
而當她61歲病逝的時候,財富已揮霍一空,銀行的賬上僅剩不到3500美元,正好只夠辦理後事……
那麼窮人為何受窮呢?大抵是因為窮人不善於管理財富吧。這樣說,一定有讀者會抱怨:因為這個社會太不合理,太不公平,所以他們才會如此貧困!
真是這樣嗎?美國名嘴奧普拉(Oprah Winfrey)在她的脫口秀裡,曾經做過一個試驗,讓我們來看一看這個有趣的故事:
一天,奧普拉與節目製作班子討論下一期節目,主題是希望改變窮人的困境,聊著聊著,就聊到了窮人和富人的區別,大家七嘴八舌談來談去說不出重點。
突然,有個節目製作人大叫起來,說他有一個絕好的主意,如果奧普拉願意拿出100萬美元,他保證大家能看到滿意的結果。
奧普拉是全球最具影響力的女性富豪之一,但她從小生長的環境卻很不盡如人意,對於窮人和富人的區別,她是最有發言權的。
而且她本人又樂善好施,如果製作的節目播出後,能使窮人找出貧困的根源並擺脫貧困,是她喜聞樂見的。她一口答應了製作人,同意按他的想法做節目。
於是電視鏡頭把觀眾帶到了一條大街上,這條街上住著幾個無家可歸者。節目製作人肩上背一個包,包裡放有100萬美元。
他埋伏在一個無人注意的角落裡,等待時機要在不經意間,讓這個特殊的包被一位流浪者「撿」回去。他等了半天,無法按預想把這個包「送」出去。
後來他發現,在他的不遠處停著一輛高大的垃圾車,兩個無家可歸者經過車邊時,都會停留片刻在車裡翻找「有價值」的東西。他就把包「丟」進垃圾車,果然不多久,這個包被強森「撿」到了。
強森打開背包的一剎那,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這麼多現金,怎麼可能?他環顧左右無人,便一躍跳進垃圾車裡,躲在裡面反反覆覆點著鈔票,100萬,整整100萬美元,他欣喜若狂!
螢屏前的觀眾也跟著他一起興高采烈,都希望強森能善用這100萬美元,盡快安家,擺脫他無家可歸的生活現狀——橋底下無遮蔽的紙板墊,是他藏身的居所。
強森背著包住進了賓館,隨後帶著錢「挨家」拜訪他的「鄰居」,他慷慨地這個給5000,那個給10000,請大家上飯店大吃一頓,慶賀了一番。
給自己買了一輛高級吉普,到百貨公司上上下下裡裡外外煥然一新,開著吉普回到闊別多年的家鄉;又是這個親戚給5000,那個朋友給10000,儼然一副衣錦還鄉的派頭,消息不脛而走。
他吃住在賓館裡,朋友前來探訪嘆苦經,他都慷慨解囊,這樣的生活僅維持了半年,100萬美元就花得分文不剩!
奧普拉通過這一節目得出結論:窮人和富人的差別在於,窮人拿著分到的錢去消費(螢屏前絕大多數觀眾都選擇先買房買車),富人拿著分到的錢去創造財富,比如做生意、做實業,幾年以後,財富就又不平均了。
原來的富人還會是富人,原來的窮人依然會是窮人。這就跟中樂透大獎一樣,絕大多數中獎的人會辭去工作,買豪宅、開高級車,幾年下來財富揮霍一空打回原形,又回到初始的狀態。
所以說,一個人賺錢的過程是為社會貢獻的過程,一個人消費的過程是向社會索取的過程。而收入減去消費則是他的財富積累,也就是對社會的淨貢獻。這也說明擁有社會財富越多,佔有的社會資源也越多,因此肩負的社會責任也越大。
這就是為什麼在歐美國家,絕大多數富人為了自己的信念和價值觀能代代相傳,都會在生前設立信託基金,為子孫後代規定用款的條件等。
在歐美等地,家族信託基金的設置相當普遍,洛克菲勒、肯尼迪等家族的資產都是通過這種方式進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