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高興在《聯合報》上看到媒體願意用第二版來報導技職教育的重要。我們臺灣要從谷底爬起來,一定要重視技職教育才有可為,社會大眾一定要改變「黑手是沒有前途」的看法,父母也一定要揚棄「孩子念職業學校就是功課不好、考不上普通高中」的錯誤觀念。
德國一向被認為是工業強國,生產的機械大家都很信任;很多家庭的主婦愛用德國菜刀,因為鋼好,甚至連剪頭髮都要用德國雙人牌的剪刀,因為保固終身。德國人的工時比臺灣人短,孩子上學的時間也比我們短,為什麼德國會成為世界第二大出口國,一手阻止了歐元衰退呢?因為德國人不歧視技職教育,他們的高中生一半都在接受職業訓練,其中有一半是學徒制。
我們心中的「學徒制」是古老、落後的打罵,只知其所以,不知其所然的教育方式,但從德國成功的經驗來看,「學徒制」不是如此,它才是真正的從做中學,這正是現在最流行的新教育觀。
德國的學徒在工廠接受職業訓練的時間比在學校學習還長,以確保他們學會應學到的技能;出師後,國家保障他們的工作,所以年輕人願意去當學徒,真是如古人說的「一技隨身,勝過良田萬頃」。這種技職制度培養出來的人員一進廠就能立刻上線,不像我們的畢業生,進入職場至少需三個月的在職訓練,不但不能馬上工作,公司還得浪費一名有工作效能的人來訓練,是雙重損失。所以,要破除技職的污名化,臺灣的前途才有希望。
其實,從技職體系出身的大企業家比比皆是。我認識的一個跨國公司老闆,他的車庫放滿了法拉利、蓮花、保時捷等名車。他是高工畢業,很會設計、開模,也會幫我修鐵門和冷氣機,大大小小的事都難不倒他。
他玩車玩到只要聽引擎聲就知道車子哪裡出了毛病。別人修不好的車,他一修就好,別的修車廠要我換整套設備,他看一下就說:「只要換掉中間這個就可以了。」果然一換,車就好了。他沒念大學,但是成就不比任何大學生差。其它如大家耳熟能詳的吳寶春等各個行業的技職達人,就更不用說了。事實擺在眼前,只要肯學、肯做,不論什麼出身,都一樣能擁有美滿人生。
世界在改變,家長和老師的觀念也該跟著調整,尤其現在是科技整合的時代,過去「哪裡跌倒,哪裡爬起來」的觀念已不合時宜了。在二十一世紀,哪裡跌倒後,要換個地方爬起來,因為E化社會不再是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了。
現在的孩子是用專長來競爭,只要有一技之長,一定有飯吃。反而是用「截長補短」教育理念教出來的學生,企業不能用,因為他們沒有一科專精,問起來是樣樣會,但樣樣都學皮毛而已。很多高不成、低不就的畢業生,往往找不到工作,變成待業人口。
很多人說臺灣是媒體治國,既然如此,現在媒體開始關注技職教育了,希望主事者能真正注意到撐起臺灣半邊天的是過去被看不起的技職生。請給他們鼓勵,讓更多孩子願意投入,接受職業技能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