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福清市西郊10公里處有石竹山,這是一座祈夢名山。
這座海拔534米的石竹山以石奇竹秀而享有「雅勝鼓山」之譽,從「石能留影常來鶴,竹欲摩空盡作龍」 的詩句中更可以領出石竹山的仙氣與靈性。人們從山腳一路沿著蜿蜒的登山石經觀賞著的遍山奇石與秀竹,漸漸地就可到達此山南麓高懸於半山腰崖峭壁上的一座道院,這座始建於唐大中元年(公元847年)間的石竹山道院由仙君樓、觀音殿、文昌閣等古建築群組成,最初名為靈寶觀,後改為石竹寺。這橙瓦紅牆的道院懸在山腰之上,宛如可以攀月的空中樓閣。每當煙雨朦朧時,更能在這青翠的石竹山中呈現出天宮仙苑般美麗的畫面。當人們延石徑登上山來,看到寺外的崖石上那句「石竹仙山,白日作夢」摩崖題刻時,這座道院才是石竹山的「九仙祈夢」處所在。
原來,在這座道院中供奉著中國的夢神——何氏九仙君。
關於何氏九仙君曾有這樣一個傳說:
在漢武帝時,元始天尊神遊玉京山見到南蠻閩地教化未開、刀耕火種、缺醫少藥時而生出惻隱之心。那由九股真氣聚成的聖蓮寶座竟與天尊心意相通,在感應此念後便化為仙真之形顯現,天尊知其意而派其下界教化眾生。在臨行天尊贈言道:「大道無形,且五色令人目盲,你等下凡,需以心為鏡,以夢為靈,感悟世事,點化世人」。隨即,九仙一起來到福州投胎做了閩郡太守何任俠之子,然而這九個兒子,除了老大的額頭中間有一隻眼睛外,其餘八人均雙目失明。
九仙在世33年,隨著喜歡道教的何任俠一起在家讀經修行。忽一日,九子對太守夫婦說:「蒙父母親恩,生我血肉之軀,養我殘破之身,現在塵緣已盡,也該是我等離去的時候了。」言畢九子魚貫而出,到了閩江之濱,每人都用閩江龍津之水清洗雙目,頓時目開眼明、炯炯有神。隨後,九子一路飄然南下來到興化湖邊(今莆田市仙遊縣九鯉湖)結廬而居,除煉丹外便四處教化百姓、澤被四方(因此如今在福建各地皆有九仙勝跡與傳說)。
九子在閩地雲遊教化眾生九年後來到興化湖邊,此時有九尾鯉魚躍出水面,九仙每人拿出一顆金丹拋入鯉魚口中,金鯉的頭頂上頓時生出龍角騰空而起,九仙躍然而上,騎著金鯉魚升天而去。此後,興化湖便改名叫九鯉湖,所在之地亦稱仙遊縣。
此後,九仙按照天尊的旨意:「以心為鏡,以夢為靈,感悟世事,點化世人」。這便使得石竹山在千餘年來祈夢文化經久不衰,更有很多祈夢的靈驗事跡記載與此。
例如,石竹山有一幅關於明代內閣首輔葉向高的對聯:「一自名山傳夢後,而今玉帶愧橫腰」,對聯中說的正是明朝葉向高來此祈夢的故事。
相傳,年輕時的葉向高在一個清明節和同學劉鎮、方茂學一同遊覽石竹山,但其所抽之簽為「富貴無心想,功名兩不成」。見葉向高不快,兩位同學安慰他再找個解籤之人問問。於是請了一個老和尚解籤,老和尚解籤到:「富貴無心想,‘想’字去了‘心’便是‘相’字,功名兩不成,「戊戌」兩字雖像卻又都不是「成」,這預示公子將在‘戊戌’之年官居相位。」聽到和尚的解籤,葉向高雖歡喜,心中卻仍有疑慮,於是決定二次上山祈夢。
第二次上山,葉向高夢見自己在遊山時折了一根竹竿做枴杖,而上山時,不小心手滑使竹竿撐到肚子。葉向高醒來後再請老和尚解夢時,老和尚則建議他到石竹山下一老人那裡去解。葉向高疑惑地按照和尚的指引到宏路真武殿(就是現在的真豐村)見到一個耕田老人,老人為葉向高解夢道:「竹竿是駛船的篙,古語說‘宰相肚裡能撐船,官大肚量也大。’」果然,這葉向高在明朝的萬曆後期至天啟出任首輔(就是宰相)。葉向高雖官居相位,但他不願與魏忠賢一夥同流合污,而被排擠出閣。
葉向高回到家鄉再登石竹山時,對友人講述了早年祈夢之事,並感慨地做了七律《登石竹岩》:「嶙峋石竹插青霄,病起歡從勝侶招。蘿徑曲穿雲外洞,榕門斜接河邊橋。蒼崖月冷仙壇靜,碧海天空鶴馭遙。一自名山傳夢後,而今玉帶愧橫腰。」
果然,萬事萬物皆有定數,祈夢也證實了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