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根總統(網路圖片/看中國配圖)
里根總統,無疑是美國總統中的一位「金牌級」人物,從入主白宮到揮手而去,他拿下了多項第一:美國歷史上第一位「影星」總統,美國歷史上宣誓就職時年紀最大的總統,去世時是美國歷史上最長壽的總統(於2004年6月5日去世,終年93歲)。他還是美國歷史上第一位有過離婚經歷的總統,但同時也是最幸福的總統之一。而幫助他拿到這許多「金牌」的,則是他陽光、自在的做人原則:領導者只有真正地使自己相信未來,才有可能讓追隨者義無反顧地擁護你。
演員出身的里根,說得上是繼林肯之後,又一位「希望政治家」。在他看來,一個優秀的領導者,必須善於發現民眾心中被忽視的感受、需求和力量,能夠講出真正充滿希望的故事來。而幽默感和樂觀精神,正是引導人們向前的精神要素。
1981年3月30日,剛上臺兩個多月的羅納德里根在華盛頓的街上被人槍擊,一顆子彈打在貼近心臟的地方,70歲的里根被送進醫院,命在旦夕。
全國都震驚了,但很快這種震驚就變成了感嘆!人們驚奇地發現,他們的總統在被推入手術室時,還咧著嘴笑著對醫生說,「請讓我放心——你們都是共和黨人!」並對他的妻子南希說:「親愛的,我忘了躲了!」當他手術後從麻醉中醒來時,做的第一件事竟然是講笑話給醫生們聽,安慰他們,同時把紙條傳給守候在外的白宮官員:溫斯頓丘吉爾說過:「人生最快樂之時乃是身中槍彈而大難不死。」
電視臺一遍又一遍地重播著里根遇刺的情形,並且每隔一小時就介紹一次里根的病情,這激起了民眾對里根的同情。不僅如此,里根的「危機幽默」,更是通過各種渠道很快傳向民間,里根經歷生死考驗後的樂觀和坦然很快便迷倒了美國民眾。
這是里根總統生涯的重要轉折。
公眾開始以他為話題,談論這個吃了槍子還能保持笑容的總統,談論這個「在重壓下依然保持沉著穩重」(海明威語)的強者,也談論起他人格中的質樸成分。從此以後,人們忘記了里根的演員出身和他的「高齡」,沒有人再懷疑里根,無論他做什麼,人們都認為是有道理的,即便是一貫掣肘總統的國會從此也傾倒在里根一邊。
遇刺不到一個月後的4月28日,撿回來一條命的里根大步流星地步入兩院聯席會議,他的誠懇,他的活力,他的天生的樂觀主義精神,喚起了人們的同情和支持,他的講話一次又一次淹沒在熱烈的掌聲中。國會很快通過了此前爭執不休的里根的經濟提案,而全國人民則表現出對遇刺總統無條件的支持,美國婦女甚至把70歲的里根視為最有魅力的男人。
就這樣,一次死裡逃生給里根帶來了力量和勝利。
從那以後,人們越發熟悉起他們的總統來,通過他的笑容,也通過他講的故事。而在不知不覺中,人們也受到了他的「傳染」,開始對經濟發展、對未來充滿了信心和期待。
里根的例子給後世領導人很大的啟發:你必須首先樂觀和自信,堅定地相信未來,才能說服別人,帶著人們跟你走,走過泥濘,走向光明……
決策的「左手」是堅決,「右手」是負責。兩手都要硬以賽亞柏林有句名言,「豺狗和狐狸的區別在於,狐狸知道很多事情,但是豺狗只知道一件大事,並且一直去做。」意思是,領導者必須能夠抓大放小,而所謂的「大」,指的就是作好決策,敢下決心。
而里根,在他笑呵呵的外表下,則有著一顆堅實的心。他很清楚,政治領導人的工作不是讓每個人都喜歡他,而是讓國家朝著正確的方向前進。有的時候,就是需要下決心。
里根決策有兩條原則,一是24小時原則。在他看來,遲遲不下決心是最累人的,因為問題不會自動消失,它會一再地困擾你。所以,應該坐下來,仔細思考你所聽到的一切。對他來講,假若無法在事件發生後24小時內作出決定,也絕不會再拖過第二個24小時。
在這方面,里根是有過教訓的:
里根小時候曾到一家制鞋店做一雙鞋。
鞋匠問年幼的里根:「你是想要方頭鞋還是圓頭鞋?」里根不知道哪種適合自己,一時回答不上來。過了幾天,這位鞋匠在街上碰見里根,又問起鞋子的事情。里根仍然舉棋不定,最後鞋匠對他說:「好吧,我知道該怎麼做了。兩天後你來取新鞋。」
等到取鞋的時候,里根愕然發現鞋匠給自己做的鞋子一隻是方頭的,另一隻是圓頭的。
「怎麼會這樣?」他感到納悶。
「等了你幾天,你都拿不出主意,當然就由我這個做鞋的來決定啦。這是給你一個教訓,不要讓人家來替你作決定。」鞋匠回答。
里根後來回憶起這段往事時說:「從那以後,我認識到一點:自己的事自己拿主意。如果自己遇事猶豫不決,就等於把決定權拱手讓給了別人。一旦別人作出糟糕的決定,到時後悔的是自己。」
做最終的決策人,是里根的又一原則。在里根看來,領導人必須在海納百川的同時,有一種特別的堅定和自信,做負責任的決策者:沒有後悔餘地,也沒有抱怨空間。
在白宮的時候,里根時常會坐在會議室裡,聽大家熱烈討論,他鼓勵每個人發表不同意見,但最後,還是要由他一個人作決定。他的理論是:有些人的意見會被否定,但不會因為這而離去,因為很可能下一次總統會站到他的一邊。
一個強大的國家或者企業,往往是有堅定的領導人在掌舵的。
一個明智的領導人不能既掌舵,又划槳授權是里根政治上的一個魔術。
就像在拍電影一樣,里根只把精力用在最緊要的關頭,而不考慮整個攝製工作。這一工作自有別人負責,關鍵是要保證里根的主角地位,保證他隨時都能有出色的表現。在里根的腦子裡,有人是打燈光的,有人是管道具的,而里根只管自己的角色,就是公開露面的角色。
還是在任加州州長時,里根就已經養成抓大放小的習慣了。他把工作重點放在選好人、定好方向上,至於具體的事情,他相信自己選定的人會做好的,而他也樂得清閑。
在這方面,里根與卡特有很大的區別。卡特更像是一個管理者,他原是海軍軍官,也是核能專家,在喬治亞任州長期間,就以有專業背景的管理人才而聞名於世。但進入白宮後,卡特卻始終沒有將角色轉換為領導者。
而里根則是地道的領導者,他堅信不要將專門知識同領導能力混淆,而領導人可以雇佣專家來完成許多管理的事情。在任州長期間,里根就組織了一個專家內閣,所有領導財政、就業、娛樂和農業的人,都是最傑出的專業人才。到了華盛頓,他也是照此辦理。無論是國務卿黑格、舒爾茨,還是財政部長裡甘、國防部長溫伯格,都是非常出類拔萃的人物。而里根自己,則顯得輕鬆自在。
形象地說,里根更願做董事長,而不是總經理。「他只把自己看成主角,而不是製作人或導演;他只專心考慮表演,而排戲和製作則交給助手們去做。」
評價一位總統,背影比笑容更為重要:在他離開白宮時,是否比到來時更受歡迎?
「里根離開華盛頓時比他到這裡時更受歡迎。」1989年,當里根告別總統職位時,《新聞週刊》給這位年邁但卻依然充滿活力的總統的評價。而在2004年,當里根告別他所深愛的世界時,他受到了罕見的懷念和禮遇,白宮不僅為他舉行了國葬,還把一座山峰改名為里根峰。
里根無疑是能夠帶給人們笑聲和歡快心情的人,但更重要的是,他能帶領人們進入一種「心理牛市」:不迴避矛盾和困境,使人們相信事情本來不應當落到這種地步,並最終引導整個國家都進入了一種充滿想像力和活力的狀態。
在作為總統的最後一次演講中,里根以令人難忘的溫暖的方式向人民說了再見:我要對你們說,如果火光暗淡了,我願留下我的電話號碼和地址,一旦你們需要一名小卒,只需說一聲,我召之即來——只要一息尚存,只要我們可愛的國家在這個最輝煌的時刻還在不斷地進取求新。
讓火光一直熊熊地燃燒下去吧!
這樣,當我們要見上帝的時候,回首往昔,我們就可以無愧地說,我們做了我們所能做的一切,從來不遺餘力!
在感嘆世態炎涼時,一些領導者應該問問自己:你是否對得起人們的期望和信任,是否真的留下了財富給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