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圖片)
孩子進入青春期,孩子們總渴望避開成人獨自應對自己的「小世界」,但卻並不總是得心應手。即便是那些看起來令人羨慕的孩子,也難免有其不為人知的煩惱和沮喪。每個人都不缺乏不喜歡自己的時候,不缺乏認為自己缺乏能力、魅力不足或者沒有價值的時候,但是,如果不能恰當地理解、期望自己,就會陷入自我衝突,嚴重者就會出現抑鬱症。如何認識自己並與自己友善相處是我們的孩子一生的功課,青春期是一次非常重要的「摸底考試」。
當然,如何接納自己是一個人人都要面對的問題,不管性別,無論年齡。不僅人人有,而且時常會有,不同的是各自的理由和程度不同。身為師長的我們,若要幫助孩子,自己也要先過這一關。
對於孩子來講,他們常見的煩惱如下:
(1)身體方面的不理想。比如殘疾或長期患有某方面的疾病,比如男孩瘦弱、矮小;女孩子容貌不夠秀麗、膚色偏黑、身材不理想以及不善運動等。
(2)成績不佳。在應試教育體制下,成績是學校內外評價孩子的最主流的標準,孩子成績落後便喪失諸多獲得榮譽和認可機會,揹負很大的壓力等。
(3)家庭因素。其一家境貧寒,不能和別人一樣享受消費,當別人津津樂道於購物、旅遊、家居或者其他活動時,自己感到壓抑等;其二,家庭不和睦、不溫暖,孩子缺乏歸屬感和充足的愛。
(3)人際關係緊張。缺少朋友,不能和同齡人打成一片,與父母和老師關係不夠融洽,不懂得如何和別人交往,不能贏得異性的讚賞和青睞等。
(4)個性有所不足。比如過分拘謹、孤僻,意志力弱,心胸狹小,不善表達,死板不能隨機應變,缺乏才華和幽默感,反應遲鈍等。
諸如此類,不一一列舉。除了上述之外,孩子在遭遇具體事件的失意或者失敗的時候,更容易激起他對自己的不滿甚至是嫌棄。一旦如此,孩子將陷入巨大的痛苦和沮喪,長此以往,孩子的身心發展將偏離健康的軌道。
其實,孩子之所以沮喪、自卑,不接納自己,根本原因並非自己本身或者某件事太糟糕,而是因為孩子對此的理解和持有的心態有問題。很多孩子煩惱的根源是微不足道的,並不是某個事實本身無法忍受,而是孩子對這個事實的看法不恰當。孩子不願意接納自己的原因千差萬別,但是大體上可以歸為兩類:其一,為什麼我是這樣,其二,為什麼我總不能夠。
第一類:「為什麼我是這樣。」這一類問題針對的通常都是不容易改觀的現實,比如身高、膚色、父母、家境、性格類型和認知風格等。
對此我有一個切身的體會,記得自己高中時曾經因為個子矮而自卑,就和一個身高一米八幾的好朋友訴說這個苦惱,他說:「如果個子矮讓人自卑,那麼個子高也讓人自卑。」這句話讓我很意外,但實際上給我很大的觸動,身材的高矮不過是一個特點,你認為它是缺點,那就是可憐的無奈,你不在意它,它就一點不算什麼。後來讀大學,有一段時間迷戀搖滾樂,非常羨慕身邊的朋友會彈吉他,就和一位朋友說了,朋友說,其實,這沒什麼讓人羨慕的。不知道會不會有人認為這句話太普通,然而,我是真的聽進去了。以後我逐漸意識到,一個人有一個特長,或者樂器或者善舞或者健談,當然是好事,可是沒有這項特長也不用自卑。於是,內心就變得平衡。歸根結底,不接納自己,不是因為自己真的糟糕得不成樣子,而是自己的認知觀念存在偏差,並不公平地嫌棄自己。
另一方面,有些事雖然不易改觀,但可以適當地改良。比如身高、容貌和膚色,我們可以通過著裝打扮來遮醜;父母不能選擇和更換,但是我們可以發揮自己的能動性,來使家庭氣氛有所改良;家境貧寒,暫時不能改變,但是我們可以不去攀比,可以通過其他方面的努力(比如學業進步)來贏得別人的尊重;性格內向,我們可以慢慢學習別人,即便不能熱情奔放,至少可以克服拘謹,淡定自如;邏輯思維或者發散思維差,或者入門慢記憶能力差,我們即使不能在這方面出類拔萃,但至少可以通過付出更多的努力,來超越自己。
第二類:「為什麼我總不能夠。」不能實現自己對自己的期望,往往出自兩個原因:其一這個目標是現實的嗎?一個人的目標超過他的能力,這個人便會感到無奈和無能,我們應該根據自己的能力來制定自己目標,而不要根據目標來貶低自己的能力。其二,目標制定之後,我們真的在努力嗎?有沒有太急於求成,而忽略事情本身的節奏?再有,我們是有效地管理和利用自己的精力和時間,還是在渴望成功的同時渾渾噩噩並沒有付出有效的努力?如果我們能夠制定恰當的目標而不是一廂情願地追求「理想目標」,並且能夠腳踏實地地一點點做,就很少失敗了。
接納自己最重要的是改變對現狀的看法,做到無條件、無成見地正面面對自己的現實。一個人的魅力並不主要取決於其身高、容貌,一個人的成功也不主要取決於聰明,即便不能像別人那樣成功,至少我們可以取得我們應有的進步。
對於那些不易改觀的,我們完全可以坦然地說一句:「對,這就是我。諸多方面可能不夠理想,但也沒什麼不好。我完全可以生活得有滋有味。」對於那些可以改變的,我們則可以說:「如果這樣的自己,我不願意做,那就做一個更好一點的自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