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高皇帝遠」說的是哪個皇帝

發表:2012-11-30 14:30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天高皇帝遠」這句口語大家都知道,那其中的「皇帝」指的是誰呢?

讓我們從這句話的起源談起。

這句話的原文為「天高皇帝遠,民少相公多。一日三遍打,不反待如何?」出自明朝人黃溥編纂的《閑中今古錄摘抄》。這句話出現在封建社會官逼民反的武力抗爭中。描述的也是特定時期的社會狀況。「皇帝」也應該是專指某一個皇帝,而不是多個皇帝。

黃溥是明朝人,其《閑中今古錄摘抄》是以楊訥的元代農民戰爭史料為藍本的。生活在元末明初的楊訥,親歷元亡明興的朝代更替,目睹農民起義的反抗怒潮,其作品具有很強的史料價值。

據《元代農民戰爭史料》記載:元朝至正八年(1348),浙江臺州、溫州百姓樹起「天高皇帝遠,民少相公多。一日三遍打,不反待如何?!」的反抗旗幟,首義反元。從這首《臺溫處樹旗謠》產生的時間來看,「天高皇帝遠」中的皇帝應該專指元順帝。

元朝到了元順帝的時候,政治腐敗,民不聊生,社會矛盾進一步激化。雖然元順帝曾以脫脫為相,希望改變現狀,可惜朝廷積重難返。

脫脫遭饞退位,元順帝沉湎於享樂。

1368年,朱元璋攻破通州後,直逼元大都。看到元朝大勢已去,元順帝索性逃回漠北老家。

在上都喘息期間,朱元璋派使者前去招降,元順帝讓使者給朱元璋帶去了一首詩:

金陵使者渡江來,漠漠風煙一道開。

王氣有時還自息,皇恩何處不昭回。

信知海內歸明主,亦喜江南有俊才。

歸去誠心煩為說,春風先到鳳凰臺。

在這首《答明主》中,元順帝承認元朝氣數已盡,但卻婉轉的表達了自己禪讓的誠意。本來是走投無路,反倒被他說成皇恩浩蕩。

洪武二年六月,元順帝逃奔應昌(今內蒙古克什騰旗西北),次年四月,因「痢疾」死於應昌,廟號「思宗」。

朱元璋因其沒有背城一戰,故稱其為「順帝」。不能不說是對他的莫大嘲諷。



来源:讀史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