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的某天,因為去北京的郊區平谷看一個房地產項目。雖然離北京很近,但感覺卻是到了另外一個世界。如果北京城區是美國的紐約,那麼郊區平谷就是非洲的蘇丹。山裡的農民到了冬天,只能依靠儲水窖的水生活。
一些農村,隨著城市化的進展,已經到了拆遷的臨界點。很多村子已蓋起了大片的安置房,農民將被安置在這裡房屋裡。當時問隨行的當地人,為什麼要蓋這麼多房子,對方一語中的:蓋這麼多是為了完成上級規定的安置房指標。
我隨後又傻傻地追問一句,為何不在城市核心區多蓋一些房子,畢竟農村人不需要這麼多房子,而城裡人極其需要房子。對方反問我,如果保障房都蓋在城裡,那房價豈不要大跌?誰還去買商品房。這句話突然點透了我。
高房價已經成為大眾心目中最深的痛,如果在舊社會,它就是地主老財。所以誰要說房價暴漲,就有無數人跳出來罵娘。很多人反駁我,說保障房越蓋越多,早晚會抑制著高房價。但我的觀點正好與其相反,保障房蓋的越多,商品房房價越貴。
其實道理十分簡單。首先城市土地供應是有限的,當保障房佔的比例越大,商品房開發用地佔的比例就越來,這就意味著未來商品房的稀缺程度就越大。05年前,商品房和保障房的供應比例普遍在7:3左右,後來提出大力興建保障房,這個比例諸如北京、上海都調成了5:5,雙方平分秋色。
當然如果你是一個烏托邦,理所當然的認為保障房蓋多了,大眾會對商品房依賴程度下降,無人買商品房,房價自然下降。但問題關鍵是保障房的紅利老百姓究竟得到了多少。我們來看一看貴國保障房的概念及其構成。保障性住房是指政府為中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所提供的限定標準、限定價格或租金的住房
保障房一般由廉租住房、經濟適用住房和政策性租賃住房構成。而世界其他國家將住房大多分為公屋或私屋。公屋是由政府買單的保障性住房,而私屋則是私人擁有不享受政府買單優惠的自建或市場化的商品房。日本有一種保障性住房叫公營住房,類似於廉租住房,住戶是沒有任何產權的。
和國外相比,我們的保障房五花八門,其中還有兩大類怪物:一是經濟適用房,北京的回龍觀和天通苑就是其中帶表,當然這些房子都是誰買去了,有興趣者不妨去調研一下,而且動輒160、200多平米的戶型,都被開著奔馳寶馬的人享受去了。
還有一類保障房,就是農村安置房,從農民手中拿走土地,然後讓他們就地上樓。這樣的安置房也被納入保障房指標,問問大家合理不合理?這樣的保障房只有失地的農民享有,而和中低收入的城市居民一毛錢關係也沒有。這樣保障房能夠拉低房價?
所以剝除上述兩大怪胎,真正意義上保障住房就只有廉租房和公租房。問問你身邊的朋友,究竟有幾個人享受到廉租房和公租房,他們就和春晚一樣,每當有領導人視察或出沒時,才被拿出來秀一下,象徵性的分配給幾家低保戶,然後成為有關部門大張旗鼓的宣傳道具。
一直來說,中國的房地產一直被放在一個既定的軌道上運行,不管換什麼火車頭,或者換車廂。都改變不了房價上漲的事實。雖然有時候他們會讓房價剎車,或者從火車上扔下幾個房叔、房嬸平民憤,有時候還會假裝慈悲,拉幾個老百姓上車。但這輛財富列車只會距離大眾越來越遠。當然速度太快了,就不是什麼好事情,這個道理相信大家都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