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淫在梅雨裡的詩意——梅雨詩詞賞析(組圖)

作者:浦江客 發表:2013-05-01 14:10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江南梅雨天(國畫·張嘉林作)(圖片摘自網路)

以「梅雨」為主題的文學作品,在浩如煙海的中國古今載籍中寥若晨星。而對「梅雨」的文學記載,又絕大多數出自古典詩詞,尤顯中國古典詩詞之博大精深。

梅雨,是初夏江淮流域一帶經常出現的一段持續時間較長的陰沉多雨天氣。通常,每年六月中旬到七月上旬前後是梅雨季節,這段時間裏,天空連日陰沉,降水連綿不斷,時大時小。進入梅雨季節後,江南一帶幾乎天天都在下雨。一會兒陰雨綿綿,雨點飄灑著鑽進雨傘,濕了行人的頭髮衣衫。一會兒傾盆大雨,豆大的雨點從變黑的天空傾瀉下來,地上很快積成水窪,浸透了行人的鞋襪。即使不下雨的時候,也是讓人悶熱潮濕,身上熱乎乎濕漉漉地特難受。怪不得,有人說,江南的梅雨天是和北方的沙塵暴天一樣令人討厭。然而,梅雨季節的充沛雨水對農作物生長尤其是水稻插秧十分有利,是農業一年耕作的的最佳時間段。古人和今人一樣,也是懷著一種褒貶喜怨的複雜情感看待梅雨的,但古人對待梅雨的心態似乎遠比今天的我們灑脫得多。

梅雨,在古代常稱為黃梅雨。早在漢代,就有不少關於黃梅雨的諺語。在晉代,已有「夏至之雨,名曰黃梅雨」的記載;自唐宋以來,一些詩詞對梅雨更有了許多妙趣橫生的描述。從這些詩詞中可以看到,唐宋時期的人們對黃梅天並不討厭,反而以一種喜悅的心情來歡迎它的到來。如:

楝花飄砌。蔌蔌清香細。梅雨過,蘋風起。情隨湘水遠,夢繞吳峰翠。(宋·謝逸《千秋歲》)

梅雨霽,暑風和。高柳亂蟬多。小園臺榭遠池波。魚戲動新荷。(宋·周邦彥《鶴衝天·溧水長壽鄉作》)

雨細梅黃,去年雙燕還歸。多少繁紅,盡隨蝶舞鶯飛。(宋·趙彥端《新荷葉》)

梅黃金重,雨細絲輕,園林霧煙如織。殿閣風微,帘外燕喧鶯寂。(宋·無名氏《聲聲慢》)

被古代文人稱為「賀梅子」的宋代詞人賀鑄,以他《青玉案·橫塘路》中一句「試問閑愁都幾許,一川菸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享譽天下。且聽,要問我的痴痴愁情究竟有多少?多得就像遍地似煙似霧的芳草,滿城飛舞的柳絮,還有那江南梅子黃熟時綿綿不斷的迷濛細雨。賀鑄的詞連設三喻,是一種複合的景色。草,是煙霧中的草,而且是一望無際的平原上的草。絮,是空中飛動的絮。雨,是梅子黃熟時節下個不停的、如霧如煙的雨。不盡窮愁,惟見菸草、風絮、梅雨如霧,多美的意境!而這也正是梅雨的氣候特徵和美學意義。

梅雨的主要氣候特徵,是雨期長,雨量大,氣溫高、空氣濕度大。所以,我國南方流行著這樣的諺語:「雨打黃梅頭,四十五日無日頭。」柳宗元曾寫過一首《梅雨》詩:「梅實迎時雨,蒼茫值晚春。愁深楚猿夜,夢斷越雞晨。海霧連南極,江雲暗北津。素衣今盡化,非為帝京塵。」其中的「梅實迎時雨」,指梅子熟了以後,迎來的便是「夏至」節氣後「三時」的「時雨」。現在氣象上的梅雨是泛指初夏向盛夏過渡的一段陰雨天氣。唐詩宋詞的一些詩句形象地表現了這些特徵。如:

梅天下梅雨,紛紛如亂絲。(宋·梅堯臣《五月十日雨中飲》)

乳鴨池塘水淺深,熟梅天氣半晴陰。(宋·戴復古《游張園》)

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宋·趙師秀《有約》)

已止還復作,瀉檐聲更長。苔錢添晚翠,梅子試新黃。(宋·張九成《雨》)

我們還能從古人的詩句中窺探梅雨的名由——梅雨,梅雨,因「梅」得名。梅雨期,正值江南梅子黃熟之時,故亦稱「梅雨」或「黃梅雨」。梅子,是果梅樹結的果,亦稱青梅、梅子、酸梅。記得小時候,還吃過新鮮的青梅,又酸又澀,難以入口。現在梅子鮮食者少了,主要用於食品加工,其中就有女孩子們愛吃的話梅。有古詩曰:

窗前梅熟落蒂,牆下筍成出林。連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覺夏深。(宋·範成大《喜睛》)

東風帘幕雨絲絲。梅子半黃時。(金·段克己《訴衷情·初夏》)

此外,由於這一時段的空氣濕度很大,百物極易受潮霉爛,故人們又給梅雨起了一個別名,叫做「霉雨」。明代謝在杭的《五雜炬·天部一》記述:「江南每歲三、四月,苦霪雨不止,百物霉腐,俗謂之梅雨,蓋當梅子青黃時也。自徐淮而北則春夏常旱,至六七月之交,愁霖雨不止,物始霉焉。」明代傑出的醫學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更明確指出:「梅雨或作霉雨,言其沾衣及物,皆出黑霉也。」

宋代梅堯臣的《梅雨》寫出了這個特點:「三日雨不止,蚯蚓上我堂。濕菌生枯籬,潤氣醭素裳。」梅雨季節氣溫已經逐漸升高,空氣濕度大,衣物易長霉。詩中的「潤氣」講的就是潮氣、濕氣,「醭」講的就是因受潮而生霉斑。「蚯蚓上我堂」,「濕菌生枯籬」,實在是寫的太形象逼真了,甭說在農村,就是在我小時候居住的城裡老房子中,梅雨天也可見到這種景象。古人詩詞中也寫出了梅雨天給農民帶來的勞作艱難。宋代的範成大寫過一首詩,道盡了農夫的怨恨:「梅霖傾斜九河翻,百瀆交流海面寬。良苦吳農田下濕,年年披絮插秧寒。」對農民來講,梅雨季節的充沛雨水對水稻插秧十分有利,但雨水多了身上濕、水田水寒易得病。南宋曾幾也寫過一首《憫雨》:「梅子黃初遍,秧針綠未抽。若無三日雨,那復一年秋。薄晚看天意,今宵破客愁。不眠聽竹樹,還有好音否?」詩人關心農業生產,寫的很有感情。


讀古人的「梅雨詩」,不由使人咀嚼再三,玩味無窮,讚嘆不已。這不能不說到,古代詩人對生活的善於細緻地體察有甚於今人。除了細緻地描寫正常梅雨期梅雨的跡象,還對非正常梅雨期也做了描寫。如杜甫的《梅雨》:「南京犀浦道,四月熟黃梅。湛湛長江去,冥冥細雨來。」這裡的南京,指四川成都。因唐代安史之亂時,曾定成都為南京。犀浦是屬成都府的一個縣。所以此說的黃梅不在江南,故梅子在四月就先於江南而熟了。還有的說法為「早梅雨」,犀浦的梅雨比正常的梅雨季節要早一個月左右。至於雨水之旺盛,則和江南一致。再如對「空梅」天氣的描寫也極為正確生動,宋代曾幾的《三衢道中》:「梅子黃時日日晴,小溪泛盡卻山行。」這首詩講梅子熟透了的時候,天天都是晴和的天氣。這種現象屬於「干黃梅」,也有稱「枯梅年」的。指梅雨季節雨水特少,高溫比往年來得早,而且持續時間長。

至於講到古人對梅雨天心態為何比今人灑脫,以我淺陋之見,喜歡梅雨天的心態不外乎這三種原因吧。其一,中國古代是以農耕自然經濟為主體的農業社會,生產力低下,人們的生活節奏和生活要求遠不如今天。所以,遇到黃梅天這種不宜出門耕作的天氣,反而感覺輕鬆休閑。觀賞雨景,品嚐梅子,其樂融融。這種感覺我在當年的黑龍江農村時也有。今天的人們已很少有「閑窗聽雨」的雅興了,上下班上下學趕路是極討厭梅雨天的。何況梅子這種酸澀難食的水果今天已難以為人們接受了,除了加工成話梅還有女性喜歡。其二,當時的生態環境遠比今日好,尤其在農村。你看,楝花清香、高柳亂蟬、魚動新荷、蝶舞鶯飛、蛙鬧燕喧,何等美妙的環境!這樣的天地廣闊、綠被覆蓋、空氣流暢的感受,非我們今天所能體驗得到的了。其三,不能不說的就是一些詩人詞客遠離黎民百姓的緣故。他們筆下的梅雨景象未必真實反映了當時老百姓的生活狀況,小園臺榭、園林殿閣畢竟離老百姓很遠。

「杜陵詩卷是圖經」,透過唐詩宋詞,我們窺見了浸淫在梅雨中的一幅古今風情圖卷。在梅雨天讀來,真是一種美的享受。



来源:作者博客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