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過去的兩天是經歷收費風波以來鳳凰古城經歷的第一個小長假,這也是鳳凰「門票新政」後面臨的第一次「大考」。(5月1日《新京報》)
這場「大考」,鳳凰古城的成績一塌糊塗。商戶們表示,遊客們到鳳凰一遊的數量不足去年同期的「四成」,古城幾成廢城,文化魅力不再;四成遊客造訪,古城商戶的經濟利益也嚴重受損。這一切,都源於權力部門自以為是的「門票新政」。也許這種「新政」基於良好的初衷,但無一例外遭遇古城商戶和全國輿論的撻伐。這意味著,這是一種不得民心的權力插足。
其實,在輿論的壓力之下,所謂的「門票新政」已經名存實亡。古城對於散客們並沒有嚴格查票,查票點也形同虛設。儘管如此,遊客們依然不買賬。這說明,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即便是像鳳凰古城這樣的著名人文自然景點,權力之手也不可以隨意預設障礙,侵凌民意。事實已經明瞭,輿論是不買賬的,遊客是用腳投票的。而最受傷的,是當地的旅遊經濟。
鳳凰的人文魅力,有自然的湘西風光,也有文士沈從文的文學描摹,也有紐西蘭著名作家路易艾黎的讚譽。但這一切,其實都凝聚於這所古城展現的自然與原生態上。人雖是社會的動物,但天性中喜歡自然欣賞原生態,這樣的審美蘊藉於人的腦髓新海中,是基因中的情愫。其實就在鳳凰「門票新政」前,鳳凰已經被過度開發。原生態的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色,已經被門票經濟所污染。蜂擁而至的遊人,造成了對原生態文化的過度消費,當地景點和商戶,也在經濟利益的驅動中,和遊客們進行著現代商業功利邏輯下的利益交換。尤其是,鳳凰古城鱗次櫛比的娛樂場所,儼然傳送著另類庸俗文化的繁盛。文化與經濟,一旦贅加著消費功利的因素,其實整個鳳凰都在異化。
如果僅僅如此,鳳凰依然不失其特點,至多隻是少了清純多了慾望,少了自然多了雕飾而已。權力的不甘寂寞,而且強勢插足,連古城的紅塵功利都難以為繼。看似不錯的政策,其實讓鳳凰變成一座孤城和圍城,若這種政策設計純粹基於古城文化保護的良善目的,人們還只是覺得權力的倨傲。事實上的邏輯是,人們感覺到明顯的權力慾望,而且這種慾望相當強烈但又特別虛偽。所以人們才會無盡地揶揄當地政府,連當地商戶也覺得權力是在和他們搶食,奪他們的飯碗。
一切都是公權力的錯!當地政府或覺得委屈,但也不能不接受這樣的結論。因為權力方,已經放棄了所謂的新政,而且五一期間的古城旅遊經濟一塌糊塗,也說明瞭一切。
鳳凰古城的尷尬,是中國社會的一個範本,而且是反面典型。它給權力者提出了一個難以抉擇的命題,對於旅遊景點,特別是極具文化特色的旅遊景點,權力部門該怎麼做?是忍不住當成一塊肥肉,非吃一口不可;還是為務虛名,而以政績思維好大喜功地投資改造,消磨盡其文化原生態而改造成四不像的「新景點」;抑或是以新政為名,把權力意志強加於遊客身上。
權力怎麼選,公眾就怎麼看。市場經濟已經把文化不同程度地污染異化,如果公權力再功利化地興奮催化,所謂文化,就僅僅是個虛妄的符號了。
鳳凰也好,其他景點也罷,景點和遊客已經達成了經濟上的契約關係,這種契約關係表現在景點票價上。這種契約關係一旦形成,可以隨市場節奏而脈動,但絕不可以有一方利己的大幅變動。鳳凰新政就是對這種契約理性的顛覆,權力插足,是對契約公平的傷害,也是對文化公共屬性的無端佔有。這,自然是公眾所不能忍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