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9日,各大門戶新聞首頁差不多都在突出位置挂出了三個有關中國官場子承父業的新聞,它們分別是:湖南耒陽市原市長王禮忠之女王卿從該市招商局副局長直接提拔為副市長;廣東揭東縣原副縣長江俊驅28歲的兒子現在也擔任了副縣長;葉劍英的曾孫、廣東雲浮團市委書記葉仲豪當選共青團全國十七大代表。
縱觀上述官員的任職和背景,我們可以發現幾個共同的規律,一是升遷快,有的時候在一個崗位還沒坐熱屁股,就又升職了;二這些官員的個人信息如簡歷等都高度神秘化,;三是都沒有在基層真正呆過,缺乏對民眾的基本瞭解。
對於這類官員,顯然不能用簡單的選拔賢能、啟用年輕幹部之類的話來解釋,要知道,如果真的是選用年輕人,為什麼那些被選用的「賢能」多為官二代甚至三代四代呢?因此可以判斷,現在官場已經進入明目張膽的「世襲時代」。
判斷一個國家或者地區的官場是否進入世襲時代,可以從四個方面來考察。
第一,官員隊伍陷入圈子化。筆者認識不少地廳級官員,他們經過自己的努力,秉承學而優則仕的傳統規律,從農村走到官場,並憑自己的努力工作和謹小慎微,終於升遷到讓人羨慕的地步。但是,這些官員多數都有很大的怨氣,因為他們明白自己面臨的「玻璃屋頂」困境,說白了,就是這些人囿於草根出身,不管能力多強,政績多大,都很難再晉升到部級官員行列。
稍微瞭解中國官場的人都知道,要想提拔為省部級幹部,最好的背景是「太子黨」,其次為老紅軍、八路軍後代,或者重量級高官的裙帶關係。這些背景的類同性,使得官場形成了一個很封閉的圈子,只有在這個圈子內活動自如的人,才有可能晉升關鍵的部級崗位。
第二,官員選拔機制的嚴重不合理和選拔程序的嚴重不透明。為了提拔任用那些圈子內的人,官場需要按照潛規則辦事,同時又得走一個法定的程序。於是,操控者們用掩耳盜鈴的辦法,沒有任何硬性選拔標準,糊弄性地走個秘密程序,至於那些對被提拔者不利的信息,能過濾就過濾,能模糊就模糊,能掩蓋就掩蓋。
中國有老話——內舉不避親,外舉不避賢。筆者從來不反對任用那些真正有能力且德行好的官員,甚至也主張打破論資排輩的方式,大膽、破格任用年輕幹部。但問題是,這種破格不能稱為官二代的專利,而應當有公開的競爭機制。而現在中國官場恰恰最怕競爭和民主選舉,他們高度不自信,只能用忽悠的辦法來走過場,以完成權力向後代逐步轉移的過程。
第三,「空降兵」顯著增多。大約從七八年開始,官場以所謂「幹部交流」的名義,向地方空降了大批官員擔任要職,這些官員,多數源於莫名其妙的關係戶,尤其是前述「圈子」內的人,最容易被空降。因為這些人如果集中在首都或一個省城,由於資源有限,很容易造成圈子內的互相傾軋和傷害,所以,他們需要跳出圈子,去搶奪地方乃至基層的資源。
以一個市為例,全市也就一個書記一個市長,這些職位,本應成為全市數十萬官員競爭的最高目標。但現在官場推行一種所謂「異地任職制」,即徹底斷了本地基層官員成長的前途。官場藉口異地任職,將自己中意的官員派到地方任職,鍍金後再立即提拔。
第四,監督的難度增大。對於那些有「圈子」背景的官員,人們很難監督。首先是有關他的信息不透明,不知道他的簡歷、學歷和能力,無從監督;其次是體制內的監督失效,而民間監督和輿論監督往往無從下手,即便極個別時候發現官員的什麼問題,就算是發個網帖,也很容易被刪除和封殺。
以「圈子」為主要生存基礎的世襲家族們,也帶動了地方各級「圈子」的蓬勃發展。現在我們可以在很多地方看到,相對那個地方而言,那裡曾經的最高決策層,也開始慢慢形成自己的「圈子」,並仿照前述「圈子」的規則建立體系。本文前述的兒子、女兒接替任副縣長之事,就是典型。
正如古人憤懣所喊:「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在民主化浪潮之下,當代中國卻尷尬地再次面臨同樣的問題。毫無疑問,世襲制和民主制是水火不相容的對立機制。對付世襲制,我們不能光靠嘴裡罵罵、被窩裡哼哼,而是要團結起來,才能給予有力的抵制和回擊。對此,本人的建議是:
首先,草根出身的官員要清醒意識到自己的「工具化」角色並幡然悔悟,在此基礎上,這些官員聯絡普通民眾,保持和市場化媒體的適度接觸,形成對抗世襲官場的新生力量。草根出身官員一定要明白:靠獻媚永遠無法進入圈子,只有依靠民眾,才能獲得最終的機會。
其次,民眾要充分發揮網際網路等現代技術的作用,利用網路媒體,發動人民「戰爭」,對那些自以為是的官員進行全方位、不間斷的盯防和監督,一旦發現問題,就要勇敢地揭露,讓那些無良的圈子內人至少在基層難以容身。
再次,選民和人民代表要看清問題的嚴重性,積極利用法定的權力,通過選舉、議事、監督、質詢等機制,給世襲官員們以強大的壓力和阻滯,讓他們不敢也不能仗勢欺人。
總而言之,官場世襲,實質上就是在極少數官場圈子人士和絕大多數全國民眾之間構筑了對立的壕溝。對於這種歷史的倒退,我們不二的法寶,就是發揮每個人的作用,無權者聯合起來,爭取屬於自己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