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2013年06月28日訊】城鎮化是一個工業經濟發展的自然而然的產物,不是憑政府一己之力能夠打造的,強扭的瓜不甜,不僅不甜,根本也就長不成。城鎮化的驅動力源自農村或農業用地區域內部,農民主動尋求城鎮化,而非源自外部例如政府的強力驅動或強制驅動。農民不是傻子,和所有人一樣,農民也渴望財富,將農業用地(包括宅基地)變為工業用地可以以較低的成本創造出更多的財富,以此為拉動,這才是真正的城鎮化,真正的城鎮化有一個前提就是工業抑或者說製造業用地有巨大的需求缺口,製造業可以提供充足的就業崗位,同時也有充足的青壯年勞力做產業工業,這樣農業用地變為製造業用地後才能創造更多的財富,才能拉動經濟。
在改革開放初期,珠三角、長三角和浙江出現了快速的城鎮化現象,因為出口經濟強勁發展,對工業用地需求旺盛,不用國家驅動,農民很願意把農業用地轉換為工業用地,中間蘊藏著豐厚的利潤,最典型例子就是東莞和順德,幾乎所有的農業用地都轉換為工業用地,農民成為地主,每年的巨額分紅使農民過上比城裡人還要富足很多的日子,羨煞城裡人。順德擁有中國最大的空調製造業基地,有些小村的人均分紅超過百萬。同時,四川、河南、湖北、湖南等內陸省份的大量青壯年來到沿海地區打工,為製造業提供了充足的產業工人,也為中國今天的經濟發展貢獻了最主要的力量。
單純的無內需而依靠出口的經濟強勁發展不可能持續,持續的貿易順差必然導致國與國之間的貿易爭端甚至戰爭,乾隆時期中國人用茶葉、瓷器耗乾歐洲國家從南美挖掘的白銀,卻從不進口歐洲產品,歐洲國家才想到鴉片貿易平衡貿易,最終導致戰爭。
中國如果還能夠新增1億以上的製造業就業崗位,也有與之對應的適齡勞動力,那麼政府無需投入一分錢,就可以再來一次城鎮化,如果沒有這麼多就業崗位,也沒有這麼多適齡勞動力,即使投入100萬億,城鎮化也是空中樓閣,鏡花水月。
為什麼政府是盡渾身解數,資金都不願意進入實體經濟領域,而是在那裡空轉?總理一月三次強調盤活存量貸款,6月份還是有70%的新增貸款是短期票據?原因很簡單,殺頭生意有人做,賠錢生意沒人做,資本是追求最高利潤的,那裡回報高就流向那裡,實體經濟如果回報高,自然會吸引資金流入,從資金不願意進入實體經濟也可以看得出,實體經濟利潤極其微薄,根本吸引不到資金進入。陸新之
實體經濟利潤微薄的原因一是普通百姓收入微薄,除了房租房貸吃飯外,幾乎剩不了多少,這就決定他們購買商品時,價格是決定因素,價格戰激烈,利潤自然就低。奢侈品為什麼利潤高,因為奢侈品的消費品都是類似郭美美這樣存款51億的人,買東西就是為了炫耀,東西便宜它還不要。二是稅負沈重,勞動力成本不斷攀升,房租每年都漲。三是人民幣升值,利潤每天都在下降。四是工業基礎差,科研體制行政化,大學行政化,培養不出良好的科研人才,偶爾有一個,也留學美國不回來了,這就注定中國的製造業只能在低端徘徊,只能打價格戰。沒有一家本土企業能夠製造轎車座椅,沒有一家本土企業能夠量產轎車自動變速器,沒有一家本土企業能夠生產汽車線束,沒有一家LED企業能夠生產白光LED磊晶,不管中外合資還是外商獨資的都木有,沒有一家企業擁有3G通訊底層協議棧專利,不管中外合資的還是外商獨資的都沒有,沒有一家企業能夠製造最高附加值的Drillship,不管中外合資的還是外商獨資的都沒有。我可以給你列一萬個領域都是如此,假如你有耐心看得話(一個收費100美刀,只收現金,不要票據,現在都木人貼現了)。即便是在合資企業當中,中資也就充當投資人的角色,經營、採購和技術都在外方手中,中方只是撈點分紅罷了。
即便合資企業和外商獨資企業也面臨利潤下滑的局面,高房價導致中國員工的工資成本每年都上升,上海和北京的研發人員工資已經高過臺北,而提供的價值遠不及臺北人的一半。看看地球上最偉大的企業台積電就知道。外資紛紛撤離中國是大勢所趨,中國不是勞動力短缺,而是勞動力成本超出了企業可承受的範圍,企業只得轉移到東盟,某些產品在美國生產的成本低於在中國生產,如蘋果mac的最後組裝工序就流回美國本土,還有Google的手機,也打算在美國生產,以前都是在天津和杭州生產。
中國的實體經濟不僅無法提供新增工業崗位,相反,就業崗位正在隨外資遷走而流失。所謂的新型城鎮化最少要解決5000萬失去土地的農民的就業問題,而最致命的是這5000萬農民大多是老幼婦孺,不是適齡勞動力。你回農村看看,就會發現,幾乎所有適齡勞動力都出外打工了,只剩下老幼婦孺,他們本來可以依靠土地勉強維持生存,新型城鎮化把他們都趕上樓,他們又靠什麼為生?除了種地,他們別的技藝都沒有,建築工地也沒有適合他們的工作。有人會說,把製造業都遷回內地嘛,那沿海的製造業呢?沿海豈不要反城鎮化了。
中國目前的就業形勢,就連官方都承認就業壓力前所未有,你還大聲嚷嚷著新型城鎮化,再把最少5000萬農民推向就業市場,你這跟自殺有區別嗎?
所謂的新型城鎮化還需要天量資金,有人說40萬億,上一屆政府搞的4萬億都已經留下了一堆問題,也讓房價坐上了神十,漲到了天上。即使只有十分之一,4萬億,恐怕也難了。6月份為什麼央行痛下殺手用收緊流動性整頓商業銀行?原因很簡單,商業銀行嗅到了大規模放貸的前兆,一個是城鎮化,一個是審批權下放。兩者加在一起最少10萬億的貸款要發放,中國今天的固定息差是銀行最主要利潤來源,誰放貸越多,誰的利潤就越高。
商業銀行們紛紛布局,提前佔位,6月貸款發放不是近乎瘋狂,是絕對癲狂。6月前10天,全國銀行信貸增加近一萬億,而整個5月的新增貸款僅6674億,這麼快的增加歷史上沒有過,尤其值得注意的是24家主要銀行中有一半的銀行這10天增加的貸款比其6月的限額還多(其中郵儲多1000多億,中信多500多億,民生、平安多300多億)。6月前十天全國銀行新增貸款中70%以上是票據,部分銀行票據佔比之高尤其需要關注(恆豐98%,浦發94%,光大79%),這不僅不可持續,還潛在風險,而一般性貸款增加不多,這被各方認為是信貸空轉,銀行支持小微企業,三農等實體經濟的政策不是沒有落到實處,是根本就沒有做。
央行察覺商業銀行的瘋狂後,立刻痛下殺手,收緊流動性,shibor也做神十上了天,央行如果連續一個月收緊流動性,極有可能爆發系統性風險,即使有20萬億存款準備金恐怕也無能為力。恐慌一旦蔓延,威力絕對驚人。最終央行不得不放水。
不過城鎮化呢?最少也得10萬億,那麼央行該怎麼做,再收緊流動性?那不就等於要了新型城鎮化的老命?如果放手不管,風險有多大?1個月新增5萬億貸款,全地球都要驚詫了,難道中國人瘋了?
新型城鎮化還是夭折了比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