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2013年07月10日訊】導語:古人有三喜:洞房花燭、金榜題名、老來得子。可時下流行的「新三喜」卻是:陞官、發財、死老婆。在現代許多成功男士看來,富貴之後就該換老婆了,乾脆死了算了。傳統意義上的夫妻關係到了今天,一旦與利益掛鉤,頓時失去了溫情,變得冰冷,令人心寒。可是在古代,男人可以妻妾成群,卻不能不對妻子負責任,喜新厭舊是要受到譴責與處罰的。
瀏覽網頁,讀到一個段子挺感人的。
妻子臨睡前問老公:「如果我得了絕症,你會給我治嗎?」老公都快睡著了,迷迷糊糊說:「別瞎說,傾家蕩產也得治!」妻子又問:「如果你得了呢?」老公說:「那就不治了。」妻子問:「為什麼?」老公說:「剩下你一個人,掙錢不容易。」妻子頓時眼淚嘩嘩的。
且不說這個丈夫寧願放棄生命的做法對不對,單說這份愛妻之情,就直抵人心最柔軟處,頗有古風。
古人講究的「糟糠之妻不下堂」。
大概也屬於此類,不論出了什麼事兒,絕不能委屈了妻子。夫妻結髮之情,原本就是天經地義的彼此付出,也是人倫道德規範之不二正統。有個古訓叫「富(貴)不易妻」,就是說,不論你多麼富有、多麼顯達,你可以娶很多的小妾,在正妻地位不可撼動這個原則面前卻沒得商量。
尉遲敬德,是李世民的得力干將,大唐的開國功臣。
在《隋唐佳話》裡有這樣的記載,說李世民想把女兒嫁給尉遲敬德做老婆,按說是個好事,尉遲敬德四十開外了,而李小姐正青春年少,既娶了小嬌妻,又做了皇帝的女婿,這等美事,許多人做夢都想的。
然而,尉遲敬德不干。他說,古人有「富不易妻,仁也」的老話,既然自己已經娶老婆了,就不能離棄。這理由非常得體,李世民不僅沒有生氣,還當場予以表揚,是為「帝嘉之而止」。看來尉遲敬德人如其名,確實「敬德」。
君子百行,以德為先。古人對於道德層面的認同,有過於生命。
所謂「朝聞道,暮死可也」,就是這個意思。在道德面前,生命、財產都成了小菜一碟,無足輕重了。而婚姻道德準則呢,又是整個道德體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負心、背叛等等,確乎不可為,亦不能為。
在劉仁軌寫的《河洛傳》裡,有一個唐朝的官吏叫王志勝,被當時的頂頭上司家的小姐看中,欲招為婿。這個王志勝雖不是科舉出身,卻熟讀經史,篤信仁義,且與妻子感情非常好,又不願意得罪上司,怎麼辦呢?
他就找說媒者分說理由:一是自己老了(實際只有四十歲),與小姐不般配;二是自己有病,且很重,怕小姐嫁過來會守寡;三是自己家裡窮,擔心小姐將來受苦。道理說了一大筐,媒人就是不信。王志勝憂心如焚,焦慮成疾,真的生病了,只好請假回家,才躲過了這門親事。
宋仁宗時期,還發生過一起拉郎配的有趣故事。
嘉祐四年(1059年),泉州郡城人蔡確考中進士,參知政事富弼想招蔡確做女婿,因有人寫文章譏諷朝廷重臣近水樓臺搶女婿的事情,所以,富弼有所顧忌,不敢明著來,遂請范仲淹從中說和。
蔡確雖年輕,只有二十二歲,卻是個明白人,自己已經娶老婆了,如果再娶富弼之女,那麼,誰大誰小?真是個難題。況且,富弼和范仲淹都是當時名臣,大權在握,得罪不起,稍微處理不慎,自己的前途就走到頭了。
於是,蔡確想了一招,把自己的難處當面直接告訴了范仲淹,並說:「若是相公您,該如何定奪呢?」看著眼前這位聰明的年輕人,范仲淹哈哈一笑,拍屁股走人。
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都能反映出古人普遍的婚姻道德準則。
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旦夕禍福。人生無論出現什麼樣的變故,夫妻之間都應該多為對方想一想,真情連理,共同面對,沒有過不去的坎兒。
古人「富(貴)不易妻」,有利於維護婚姻的和諧、社會的穩定;今人是不是也應該學學呢?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這些美好的品質,恐怕一萬年之後也還是我們民族的文化精華。
高富帥遇到白富美,自然是美事,但是,如果你家裡還有糟糠之妻,請記住,別舍棄糟槺妻,在「只見新人笑」時,別讓「舊人哭」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