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2013年07月30日訊】中國調查英國醫藥公司葛蘭素史克(GSK)賄賂案,除了將外資在中國的行賄醜行曝光之外,更重要的是將中國醫藥物流行業的黑暗帷幕再度揭開。但中國央視與《環球時報》等官媒的歡呼走岔了路,這些報導否定這類賄賂行為的發生是外資在中國的「入鄉隨俗」,《環球時報》發文稱「跨國藥企巨頭行賄醜聞遍世界」,意思是外資在哪都腐敗,與中國制度環境無關。
上述結論不能成立。因為GSK的行賄手法只是中國醫藥物流業的一個樣本。GSK被查,其實只是中國調整經濟結構政策、保護本土企業計畫的一部分,並不意味著當局真想終結醫藥物流業的腐敗。
*腐敗是中國醫藥物流業的潤滑劑*
綜合中國各種報導,GSK行賄案的要件有:藉助行賄推銷本公司藥品;行賄的關鍵人物是各醫院的醫生;藥價中有一成用於行賄醫生。其中,醫藥代表的入職首訓讓人看到這個行業的真相:討好醫生的方式早已不止於陪吃陪喝,更多的是以「講課費」、「餐飲費」等貌似合規、實則違法違規的方式行賄,洗澡、按摩、找小姐甚至女醫藥代表的色賄非常風行。行賄的金額佔藥費大概10%左右。
國內一些媒體對此事做的標題竟然是:「葛蘭素史克浮出水面,驚現性賄賂」,彷彿醫藥代表為醫生等提供性賄賂,是葛蘭素史克的首創,其他中國本土醫藥行業純潔如天使,從未進行過這等勾當一樣。
20世紀90年代中期適逢中國醫療保險制度改革,我曾深度追蹤過醫療保險,因此對醫藥物流業的腐敗有深入瞭解。這些年來中國媒體關於醫療物流腐敗也有過很多報導。上網用醫藥代表、腐敗等關鍵詞檢索,可以發現以下信息,如「醫藥代表:我的工作就是行賄與性賄賂」,「藥品利潤20倍,醫生分成四成」,「醫藥代表揭藥價黑幕:出廠價3.8元醫院賣98元」……等各類消息,不一而足。據說,那些「吃不死、治不好、價格高、回扣多」的藥,最受醫生歡迎。在各個環節上支付的行賄金,最後都計入藥價,由患者承擔。
上述信息表明,GSK等外資藥企並非中國醫藥物流業賄賂的獨創者,確實是入鄉隨俗。只有兩點特殊,一是它是外資醫藥公司;二是賄金數額龐大,據說歷年獻金累積總額高達30億元。
* 「醫藥不分」體製成了「以藥養醫」*
據公開數據,中國約有70%的藥品通過醫院銷售,因此,各大醫藥公司的醫藥代表,必須與最大的「主顧」,即醫院相關科室和有處方權的醫生建立「關係」,這是將本企業的藥推向市場的必經環節,無論外資還是國內藥企,無法不循此途。
據《南方週末》7月15日報導,GSK涉案高管梁宏透露,他負責「打交道」的一般是醫院主管部門的領導或專家。「一種藥品要上市,必須與各個部門打交道,註冊涉及藥監,價格涉及發改委,進醫保涉及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進地方涉及地方招標辦,進醫院涉及醫院院長、科室主任、醫生等……如果涉及藥品的環節少了,腐敗也就少了。但從根本 上講,醫藥不分、以藥養醫才是最大的問題。」湖南省衛生廳辦公室主任彭亮對GSK的商業賄賂表示憂慮,如果就此全面掀起對整個醫療系統商業賄賂的查處風暴,「究竟有幾家醫院,多少醫生不涉及這方面的問題?」
可以說,中國藥費昂貴的病根在哪裡,主管部門官員明白,醫院明白,醫藥物流行業人士葉門兒清。2012年6月,《千人》發表一篇物流專家谷春光的訪談,標題是「醫藥物流醫藥物流:行業亟盼‘醫藥分家’」,這篇訪談認為中國醫藥物流方面的專業性門檻不是問題,首要的問題是解決醫藥分家,「國內醫藥行業整體水平趕不上國外的最大問題在於以藥養醫的大政策,而國外是完全醫藥分家的,醫院根本不賣藥」。「但醫院內部情況複雜,藥品能否進入醫院不是由市場決定的,醫藥購買藥品的價格也不是由市場決定的」,「在醫院這塊市場,市場機制完全失靈。」 谷春光甚至談到這種醫藥物流體制導致企業間的無序競爭影響了藥企技術進步:「在這種情況下,即使企業消耗資源去開發新的物流技術、提高運營效率、極力控製成本,企業效益還是無法提高。而採用不透明手段競爭的公司卻能獲取更大的市場,久而久之,行業進步如何可想而知。」
*為何今年痛查外資藥企腐敗?*
這次中國當局聲勢浩大地查在華外資藥企的腐敗,確實讓其它外資藥企驚心。但除了那幾家頂級官媒之外,少有媒體認為這是當局要整頓中國醫藥市場。在GSK賄賂案被查的同時還有華潤集團被查的消息傳出。由於胡耀邦的女兒李恆與兒子劉湖曾分別任職於這兩家企業,因此傳言指稱,北京選擇這兩家公司予以打擊,目的是向胡耀邦的家人發出信號,要他們在政治上收斂——在今年4月份一個公開學術論壇上,胡德華的發言非常尖銳,既要求政治改革,還批評了習近平。
但我本人認為另一原因才是主要的,即在巨大的經濟下行壓力下,中央政府為了調整經濟結構,開始考慮保護本國企業。
上述《千人》雜誌那篇文章提到,2010年中國藥品市場增長率為21.9%,而同期全球醫藥市場的總體增長率僅為4.2%。行內預測,今後中國醫藥市場還將以每年以20%左右的速度增長,有極大的擴容空間。
美國著名諮詢公司Frost&Sullivan公司預測,2020年中國醫藥市場價值將達到1200億美元,將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醫藥市場。中國醫藥市場的巨大潛力,不僅讓醫藥研發、生產行業生機勃發,也給醫藥流通企業帶來極大發展空間。從2009年開始,國內幾大醫藥物流巨頭國藥、上藥、九州通等紛紛上市,加快發展步伐,大手筆的投資屢見不鮮。外資巨頭也加大投資研發力度,試圖保持一定市場佔有率。醫藥物流行業已經成為國內外資本競相角逐的大舞臺,巨大的市場潛力加上國家政策的助推,醫藥物流行業將迎來一個「黃金十年」。
中國以前為了吸引外資,用市場換技術,對外資採取各種優惠政策,無論從稅收還是從市場准入,本國企業都沒得到多少政策扶持。但從2008年開始,中國不缺少資本,於是逐步取消外資優惠,中外企業稅收並軌。但直到去年,才開始考慮扶植本國企業,扶持的辦法比較有「中國特色」,比如今年7月,中國發改委決定對五大外資奶粉企業進行反壟斷調查,就是提振國產奶粉消費的一大措施。只是這一措施並不受消費者歡迎,因為本國奶粉因三聚氰銨事件,其質量讓消費者很不放心。
在經濟發展時期,絕大多數國家都會採取保護扶持本國企業的產業政策,中國這一政策已經遲到若干年。現在,中國政府使用這種方式削減外資藥企在中國市場的影響,為本國企業擴大市場佔有率,至少還得做兩件事情,一,醫藥必須分家,從源頭上清理,否則醫藥物流腐敗仍將繼續,中國人仍將苦於藥費的高昂,看不起病的問題依然如舊;第二,政府得認真監督藥品質量,中國藥企也得認真提高自身產品質量,否則其市場命運不會比國產奶粉業好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