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2013年08月06日訊】今年九月我移民加拿大正好十年。十年不算很長,但也不能算短,對認識一個社會已經足夠了。加拿大到底是個什麼樣的社會?與我們中國比起來到底有什麼不同?關於這方面的介紹已經很多,幾乎包括了政治、經濟、司法、行政、還有歷史等等所有的層面。我也是如此開始認識加拿大的,也做過一些比較。同時也參與過兩個國家不同之處孰是孰非這樣的爭論。我認為這些爭論都是圍繞著某個局部個別是非,並且明顯地帶有個人感情色彩。這樣的爭論對認識一個整體社會是毫無意義的。一個官方的固執己見只能說明對於權利的貪婪而在迷著良心說話;而某個人的偏見也只能代表其本人的不完善思維。這樣的爭論太多了,毫無意義。我在此只想說一句,不論那種政治體制經濟制度等等一系列制度,最終的目的是為了人民的生活,這個人民是廣大的普通老百姓,而不是一小部分人。所以,衡量一個國家的好壞,你可以不去看它的政治、經濟、司法等等一系列複雜的東西,只要看這個國家的普通民眾是如何生活的,就可斷定出這個國家怎樣,這個社會如何。社會是由人群構成的,一切社會制度最終是為了人們的生活。所以廣大普通老百姓的生活質量是衡量一個社會好壞的最基本標準。
這個生活質量由最基本的生活條件構成包括硬體房屋、食品、環境等和軟體治安、心態、文明程度等等。在此,我就向讀者介紹加拿大的這些最基本的生活狀況,看看加拿大普通百姓的生活是什麼樣的。介紹一下加拿大普通人的衣食住行,談談他們是如何工作,如何娛樂,如何思考,又是如何教育子女,如何看病的等等都是日常生活瑣事。我想這也正是我們中國普通老百姓最想知道的事情。與我們中國相比,看看有什麼不同。有人說兩者無法比,我想硬體無法比,軟體總還有可比之處吧。生活是最真實的,我們可以從這些實實在在的生活中看到兩國之間的不同,且而再找出隱藏其後的種種差異,諸如文化、觀念等等。
加拿大人的衣食住行——住
1、普通加拿大人住什麼樣的房子
既然是談日常生活,我就先從基本的生活條件開始說說加拿大人的衣食住行。這四項當中住是首要的,我就先說說加拿大人的居住情況。
以前聽說過這樣的說法:「住在美國,行在日本,吃在中國,穿在巴黎。」好像是這麼說的。「住在美國」的意思是說美國的住房寬敞,人均居住面積大。其實美加兩國在很多方面幾乎可以被看成是一個國家,兩者沒有多大區別。在住房上加拿大也是非常寬敞。所以這句話可以改成「住在北美」。據統計,美國的人均住房佔有面積大致是90多平米,加拿大是80多平米。這是平均數,但實際情況是超過這個平均數的很多。拿我所居住的街區為例。一條街道上大致有七十多家,其中只有一家算是人口多的共四口人,因為有兩個未成年小孩和父母一起住。其它的住房二百多平方米或三百平米的,不論多大,通常情況下只有兩個人。我家的鄰居就是一對老倆口,住著一座二層小別墅。加拿大由於地大人少,在住房上自然很有優越感,所以加拿大的通常住房就是我們稱之謂的「別墅」,而我們的通常住房是樓房。這是在住房樣式上我們與加拿大的最大區別。這點是我們與加拿大是無法比擬的,由於我們人口多土地少我們只能擁擠在高高的樓房內,「別墅」對我們大多數人來說只是一種夢想。
其實我們把加拿大的普通住房翻譯成「別墅」並不確切。「別墅」這個詞最初叫「別業」,意為另有一產業。西晉時一些豪門貴族開始在郊外鄉間營造園圃修建樓閣庭院供休閑娛樂之用。這種在郊外另外修建的庭院樓閣屬於另一處產業,故稱別業。後來這種別業多了,而且在規模上作用上大大超過了原來的住宅,變成了一個個莊園,這樣就不能用別墅或別業稱呼了。當殖民地出現的時,我們就把別墅這個稱呼送給了殖民地裡一座座小洋樓,以表示與我們普通住房的區別。這個稱法流露出一種羨慕感。套用這個習慣,我們便把北美人的普通住宅也稱為「別墅」,因為這些住宅也是個個獨門獨院。然而北美人把這樣的「別墅」簡單地叫House,直譯就是房子,沒有任何感情色彩。如果我們現在非要找出中文意義的「別墅」的話,那麼有這樣的「別墅」。在北美少部分人除了常居的房子外,在鄉村湖邊或山下另有一處房子,只供春夏遊玩時居住。這類的房子英文叫「cottage」。對北美人來說這才是真正的別墅,也即另有一處只供遊玩的鄉間別墅,符合別有一業之意。當然,對大多數北美人來說,這樣的「別墅」是種夢想,多數人一生只能擁有一處房子。
加拿大的房子在樣式上大致可以分為五種:第一種叫bungalow,音譯班格樓,地上一層,地下一層稱為basement;
這個就是一個bungalow班格樓:
這是一個樣品房showhouse,前面的車庫門還沒換。
第二種就是兩層樓:
第三種叫by-level,這種房子類似第一種地上地下共兩層,但是地下basement一層明顯高於地面,整個建築在高度上接近二層房子;
第四種叫four level split,四層分階式,整個房子內部前後左右以半層分階錯落為不同的房間;
還有第五種walkout,走出式房子,前面看一層,後面看兩層。以上只是粗略地分一下,還有許多變形這裡就不一一介紹了。房子式樣儘管有這些分類,然而在外觀上看卻是千姿百態各式各樣,很難找到兩座一模一樣的房子。
這是從外觀上分,如果從內部看,那更是花樣翻新,千變萬化,即是同一種類的房子,其內部格局就多的讓人無法分辨。這絕不是虛誇,因為我來加拿大十年,到過不少加拿大人家做客,發現每家格局都不同,大大小小或多或少都有點差別。而對房子的更多瞭解則是緣於我個人買房的經歷。買房之前看了很多不同類型的房子,對房子的瞭解也就多了。更深入詳細的瞭解則是全部來自我現在的建房計畫。五年前我們家買了一座房子,是個六十年代建的班格樓。現在覺得應該換個新的了。經過一番考察,決定建一個,這樣要比買現成的節省大約五萬加元。從買地到看圖紙與建築商談房屋式樣,這中間又看圖樣又看樣品房對加拿大的房子有了相當多的瞭解。但在這裡只能做些簡單的介紹,畢竟與我們國內不一樣,我們中國普通民居高層住宅與加拿大普通民居獨門獨院的房子根本就沒有什麼可比性,所以在這方面我們頂多做下簡單介紹而已。
除了house房子這類普遍的住房外,加拿大還有其它類型的住房,簡單介紹如下:
Apartment,這類住房可以翻譯成公寓。因為在這類住房裡居住的人多數是臨時住客,比如學生、單身者以及還沒有自己房子的人等等。加拿大人十八歲成年後有離開父母家搬出去住的習慣。這些小青年多數都在這類公寓裡自己或與別人共租一套單元住。我們剛來到加拿大時就在這樣的公寓裡租一套兩室一廳居住。現在國內來的小留學生們大多數也是在這種公寓裡租房子住。值得提一嘴的是公寓的管理與我們不同。房主雇一個人照管整個公寓,這個人叫caretaker,就在公寓裡住,不用交房租,另外還有工資。Caretaker負責樓道等公共地方的衛生以及水電氣等設備的維護等事務,最重要的是解決房客的各種問題。加拿大凡是像公寓這類大型住宅都有專人在內居住管理。
這是一個公寓Apartment:
這又是一個公寓:
Condo音譯康島。這類住房其實就是由二十幾個或是三十幾個房子組成的一個獨立小區。房子與房子之間緊貼,沒有自己的庭院花園,但有公共草坪。這類住房住戶多為老年人。
這是一個康島群:
Building,直譯為建築,相當於我們的樓房,是加拿大民居中最大的建築。加拿大住宅中只有這類建築與我們國內的普通民居樓房可以相比,所以可以把它譯為樓房。這種大的樓房很少,也不是很高,與我們的樓房不同之處是沒有陽臺,即是有也不是封閉的。而最大的不同之處是我們的樓房所有門洞全在一側,而加拿大的樓房四面都有門。加拿大人的安全意識要比我們高的多,在建築設計上不論是什麼類型的建築也不論是家居還是公用,至少都是兩面有門,普通房子一律是前後開門,大建築都是三面或四面都設有門,而且門很多。這是為了進出方便,更主要的是有火災時疏通迅速。在這點我們國內的建築差的很遠,安全意識更差。我記得我們的辦公大樓也有後門,小門的,但往往是鎖住的,不知道現在還是這樣嗎?
這是一個樓房:
Townhouse,可以稱為市房,即是一座三層的樓房,直上直下劃分成十來個單元,每個單元即是一戶三層住宅。下面這座就是townhouse,左側面的一二三層屬於一家。
Retirement,退休住宅,專門給單身退休老人設計的住宅。無依無靠的單身老人可以賣掉自己的房子,到這裡居住,即省錢又可以和大家一起娛樂以免孤獨。看過電影《飛屋歷險記》的朋友可能還記得片中主角那個孤獨倔犟的老頭。退休住宅就是為這類老人設計的。電影說的就是這個老頭寧可冒險飛行,也不願意賣掉自己的房子搬進退休住宅。
最後還有一種政府補貼房,是為低收入家庭提供的住房,房屋種類有市房那種,也有公寓那種。以前我認識一個中國人就住補貼房。房屋是townhouse那種,樓上樓下三層,房租才二百多元(這是六年前,現在房價已經提高了,但仍是比正常房租便宜)。這個房租是隨收入浮動的,如果收入低了,房租就下降,如果收入高了,房租相應按百分比上升,當達到與市場房租一樣時,就應該考慮是否搬出去了。
以上大致介紹了加拿大住宅的種類。總之加拿大住宅為了適應各類人的各種需求,房屋種類很多,遠比我們中國的房屋花樣多選擇性大。當然這與國情有關,不能在這上強做比較。儘管如此,但有一點卻是可以比較的,那就是房屋的購買心理。加拿大人在買房子這件大事上與我們有很大的不同,說出來很有意思,這裡面不僅僅是風俗習慣不同,而且還體現出文化差異。
2、加拿大人選擇住宅時的要求
買房子首先要看價格,我就先說說加拿大的房價。寫這章時正趕上國內樓市逛漲,人們搶購房子的時侯。從網上看到國內的人們擁擠不堪瘋狂搶購房子的圖片,感到非常地不可理解,國內的人怎麼這麼有錢?買房子怎麼像以前買冬儲菜一樣?離開國內時間長了,對國內的有些現象已經不很理解了。比如樓市就看不明白。這種瘋狂搶購的情景不可能發生在加拿大。與中國相比,加拿大的房價走勢非常平穩,當然也有投機商從中作怪,但整個的房市基本上是自然增長,人為擾亂的因素很小。
加拿大有個房價指數,叫affordability房屋購買承受力。這個房價指數是這麼計算出來的,首先統計出家庭的平均收入,再統計出房屋的平均價格,之後用房屋的平均價除家庭的平均收入即得出承受指數。例如我所在的城市去年家庭平均收入水準是6.6萬,房屋的平均價是23萬。23÷6.6=3.48。承受指數即是3.48,這表示一般加拿大人用3.48年的家庭收入就可購買一處住房。我們國內恐怕用二十年的正常收入也買不起一處住宅。
加拿大這個房屋承受能力每個省份都不同,但是之間差別不是很大。當然這裡不排除個別地區的「火熱」現象,比如溫哥華華人大富豪居住的地區,房價奇高。然而這類個別地區並不影響整個加拿大的房市。加拿大統計局每年都統計出全國性的平均承受指數。比如去年全國平均承受指數是4.6。所以對比著看,加拿大的房價總的來說並不高,總是保持在多數人的承受能力以內。當房價過高,老百姓買不起的時侯,銀行會降息,首期付款會減少以鼓勵購買。當房市過熱,銀行會抬高貸款利率,首期付款也會提升加以降溫。所以加拿大的房價總是能保持著自然走勢,不會出現大起大落的景象。我來到加拿大十年只遇到過一次房價暴漲,那是三年前發生在我所居住的省份。我所居的城市也是個省會城市,以前房價遠低於全國平均數,正是由於這點才造成一次房價大漲,一年之內房價翻倍上漲,現在房價已經接近了全國平均水平,也平穩了恢復到了自然走勢。我得感謝那次漲價,我原先用十三萬買的房子由於那次房價上升現在增到了三十萬,無意中攢了十六七萬。正是有了這個意外的賺頭所以現在計畫換個新房。
BC省是加拿大房價最高的省份,溫哥華是加拿大房價最高的城市。據最新統計,2010年加拿大全國平均房屋購買承受指數是4.0,BC省高達8.8,溫哥華竟達11.7。以一個班格樓為例,全國的平均價為33萬,而在溫哥華要68萬,多倫多也只要47萬。溫哥華的房價一直居全國之首,去年已接近泡沫,但幸運的是調控驅散了泡沫。儘管如此,溫哥華的房市是全加拿大最危險的。造成這種情況其中一個很大的原因,就是我們華人的炒作一手造成的。
說到新房這就說到了加拿大人的購房習慣。我們買房子往往是買新房,不得已才考慮買處舊房。但加拿大人這點與我們不同,他們對新房並不像我們那麼熱衷,頭一次或頭兩次買的房子大多是舊房,最後換新房也是少數人,所以很多加拿大人一生都住在舊房子裡。這是因為新房的價格貴,他們認為承受不起。上面說了加拿大人的房屋承受指數很低,用三年半或不到五年的家庭收入就可買處住宅,怎麼還承受不起吶?這是由於加拿大人的消費習慣和我們不同。儘管他們的三年或五年的收入可以買一處住宅,但是沒有任何人一下子拿出三五年的收入去買房子。還要吃飯穿衣,還要娛樂消遣,而這類開銷加拿大人要遠遠高於我們中國人。關於這點後面將會詳細介紹。拋出這些開銷,加拿大人你別看他收入有多高,幾乎賬面上都沒剩幾個錢。那麼拿什麼買房子吶?貸款。我們現在國內的人也開始貸款買房了,但是與加拿大人的貸款比,我們還遠不如人家大氣。加拿大人房貸幾乎佔房價的百分之九十。這樣高的貸款額度再加上利息足夠還一輩子。加拿大人的一生就是不斷還貸的一生,他們不僅僅在房屋這樣大的地方貸款,其它的東西也是習慣貸款買,比如汽車,這還算是大件,小的如傢俱,電器等,幾乎沒有購買時就一下子付清的。商店的廣告活頁上照相機、電視機等電器廣告在價格下都有這樣的標示:每月多錢,比如,一個1000多元的照相機下標注每月50元25個月付清。一個1000多元的相機還得用這麼長的時間才付完。不過這類小件談不上貸款,因為沒有利息,只能算是商家為了鼓勵銷售而推出的分期付款。但是這類分期付款完全是為了迎合加拿大人的購買習慣。
在這種貸款「壓力」下,加拿大人還能考慮換新房嗎?原先的房貸還沒有還完,還有能力為了住新房再次貸款給自己增加負擔嗎?加拿大人不願意給自己增加過多的壓力,在新房面前他們知道量力而行,絕不會做出超出自己能力的選擇。這也與他們的另一種心理有關,即加拿大人不習慣攀比。他們不懂攀比,也不習慣追求時尚,新房儘管時尚豪華,他們卻能保持一種平常心態,不盲目追求。而「攀比」對我們中國人來說卻是一個品性。互相攀比,講究時尚名牌這是我們中國人的一大特色。我作為一個中國人來到加拿大後也不怎麼講究了,去掉了不少這方面的「惡習」,但在買房子上又不能不再次講究起來。
加拿大人永遠也弄不明白為何同等收入比如家庭年收入八、九萬這樣個水平,中國人就可以買新房,而加拿大人則不敢問津。原因是我們中國人有住新房的心裏習慣,還有一點就是我們中國人會攢錢。加拿大人真的不會攢錢,不知道怎麼節省。前年開始的由次貸款引起的金融危機而導致的經濟危機使加拿大人一時恐慌起來,突然覺得應該節省一點,但他們又不知道如何節省。這時廣播報刊電視等媒體就有專家出來告訴人們如何節省開支,共列出十多項節省的招法,我們中國人看了都覺得可笑,這怎麼還用專家出來支招,加拿大人怎麼連這個都不知道。是否可笑,說一個招法你就明白了,比如,其中有一招勸加拿大人最好自已煮咖啡喝而不要去買現成的喝。加拿大人有喝咖啡的習慣,早晨上班很多人都端的一杯咖啡上來,多數是從麥當勞那類的快餐店買的。一杯咖啡1.2元。如果自己煮咖啡,一桶咖啡10元錢,能煮50杯以上,一杯也就0.2元。煮咖啡用的咖啡壺非常普遍,幾乎家家都有,但加拿大人還是願意買咖啡喝。如果覺得錢緊還想不到自己煮著喝嗎?但是他們就是想不到,真的需要專家出來指點才能「豁然開朗」。你會想加拿大人真笨,連這點小事都想不到。是的,加拿大人就是這麼「笨」,說到這就涉及到了另一個話題,加拿大人怎樣思考。這個話題將在後面專章介紹,現在接著談房子。
上面說了加拿大人對新房並不像我們中國人那樣熱衷,那麼他們熱衷於什麼吶?兩個字「環境」。我們買房子當然也看小區環境。在這點上彼此有相同的心理,但卻有不同的要求。在國內買房子可能會考慮小區的管理、安全以及是否處在重點校區域內等一些非常現實的問題。而這些問題卻不是加拿大人所關心的。他們對環境有兩個最主要的要求:一是靜,二是鄰居的友好程度。
「靜」可以稱得上加拿大的一大特色。初來加拿大的人一下子就會感到,與我們國內喧鬧的氣氛相比,這裡靜的出奇。鬧市區沒有國內那樣川流不息的車流和人群,商店裡顧客也是稀稀拉拉寥寥無幾,只有週末人多些,但也不像國內那樣人擠人人推人。多倫多、溫哥華這類大城市可以與我們城市相媲美,但也趕不上我們一般的省會城市那樣喧鬧,這是商業區。如果你來到居民區,那更是靜的出奇,你幾乎就看不到人,除了偶而開過的汽車外,聽不到任何噪音。我剛來加拿大時感到很不習慣。在國內每天都是伴隨著汽車轟鳴聲入睡,早晨又被叫賣聲吵醒,來到加拿大突然感覺這麼靜一開始還真有點不習慣。尤其是晚上一點聲音都沒有,臨睡前總要嘀咕幾句:怎麼這麼靜?來到加拿大的頭幾年我們一直租房子住。我們所住的是一座三層小樓,就是那種叫apartment的公寓。剛搬進去,房主告訴我們這樓的特點就是靜。三層的小樓共有住戶十八家,我們在那裡住了四年,每天晚上都是非常地安靜,沒有一戶弄出雜訊來。四年後我們買了房子,從apartment搬到了我們自己的獨門獨戶的房子裡,更為安靜。
每當我們與西方社會比較往往抬出人口數量這個因素。說到安靜人們可能也會說加拿大人口那麼少,當然就不那麼喧鬧了。我不能不說這是一種誤讀。這裡要分別開兩個概念:總體與局部。加拿大總的人口數量少,這是從總體上看。那麼總體上人口少不能表示局部地區人口也少。比如商店、餐館、居民區等人們集中的地方,人口相對密集。但在這類人口相對密集的地方為何也感到很靜,這就是習慣問題。可以說「靜」是加拿大人一種生活習慣的體現,與人口多少沒有多大的關係。在加拿大餐館吃飯,你絕對聽不到像在中國那樣的一片喧嘩聲。做客加拿大人家裡,不管是多少人,你也聽不到嘁嘁喳喳的大聲談話。人們都是低聲細語,不會給整個空間造成喧囂。然而有我們中國人聚堆的地方情況就不一樣了,照樣喧嘩如同在國內。這是不是習慣問題?
第二個購房因素是鄰居的友好程度,英文叫neighborhood 。加拿大人在賣房子時列有很多條件表明自己的房子有什麼優越性,其中有一條是good neighborhood,即說鄰居們都很友善。我當初買房子時房子條款中就有這麼一條,但對其含義並不怎麼理解。住了四五年已經知道是怎麼回事了。這個友善的含義是指鄰居之間友好和諧,比如有什麼需要可互相幫忙。我家鄰居是個八十歲的老人,這個老人真是非常友好。我所在的省比較寒冷,每年冬天都要降下幾場大雪。我家的院子大,車道長,掃雪成了冬天的一件大事,尤其是當有大雪時,厚厚的,撮起來很費勁。每當這時,老頭都會主動用鏟雪機鏟走我家的積雪。鏟雪機很貴,一部要一千多元,我一直沒捨得花錢買,自己還有力氣就用自己的手鏟吧,誰想鄰居八十歲老翁為我解決了難題,由此我才知道什麼叫「good neighborhood。
義務幫忙完完全全是出於自願,可以幫忙也可以不幫忙,不幫忙沒人說什麼,幫忙也不用怎麼感謝,頂多說聲謝謝而已。這是加拿大人的作法,而對我們中國人來說如果別人無償地幫助了自己,總覺得過意不去,尤其對年紀這麼大的老翁不回報一下於心不忍,於是我們每年聖誕節就給他一張聖誕卡,稍帶一件非常便宜的中國小禮物。
除了互相幫助外,「友好的鄰居」這條還有保持和氣之義,這點尤有為重要。我們中國現在不是在提倡和諧社會嗎,看看加拿大鄰里之間是如何保持和諧的。有一點恐怕我們中國人很難做到,那就是不吵架。國內鄰里之間由於一點小事而發生爭吵的事時有發生。尤其是近些年來,我們中國人的脾氣暴長,動不動就見兩人在大街上爭吵甚至扭鬥起來。而這種現像在加拿大你根本就看不到。我來加拿大十年至今沒見過一起吵架。加拿大鄰里之間有時也有摩擦,但他們對此都能以一種寬容的態度去對待。如果真的來氣了,他們頂多是保持沉默,不理對方而已,而不會一臉怒氣地爭吵。有次,一個加拿大朋友告訴我們說他很生氣,我們問怎麼啦。他說他的鄰居沒徵得他家同意就把他們兩家花園之間的木欄拆了。加拿大房子都帶有花園,兩家花園之間都用木欄牆隔開,因為是隔開兩家庭院的,故建設木牆的費用是兩家均攤。如果拆了就得經過兩家同意,我的朋友還沒同意,那家就擅自拆了。這不僅是涉及到費用問題,而且更主要的是由於沒有隔牆個人的隱私受到了干涉。(隱私權對加拿大人來說至關重要,這點後面還要說。)鄰里之間發生這樣的事顯然很嚴重,當然也很不愉快。如果放在我們中國人身上非吵起來不可。我們看看加拿大人是怎麼做的。加拿大朋友說完了,我們問他怎麼處理這件事。他說他對鄰居進行懲罰。我問:懲罰?怎麼懲罰。答:不與他們說話。我啊了一聲,明白了來加拿大十年為何沒見過吵架的,原來加拿大人就是這樣處理不愉快事件,有理都不去爭個高低,反而退縮沉默甘受「欺負」,這「架」怎麼能吵起來?正是這樣的寬容心加拿大人不論是鄰里之間還是同事之間都能保持一團和氣,整個社會當然也就是一片和諧。
像剛才說的那類事非常罕見,寫這個碰巧有此事發生就拿過來說說加拿大人鄰里之間在發生嚴重衝突情況下如何處理,從這件個別事件中看加拿大人的處事態度。對大多數加拿大人來說,保持鄰居的友好是再正常不過的事。鄰居之間互相幫助,也互相照看。我家剛搬來時發現門上貼個小紙條,上面寫著「neighborhood watching」,翻譯過來即是「鄰居照看」的意思。加拿大治安狀況非常好,偷盜打劫之事很少發生,居民區大都可以夜不閉戶,但也有不安全的因素存在。加拿大的鄰里之間的這種「鄰居照看」就是為了防止偷盜之類的事而彼此照看。尤其是當一家出門旅遊,家中無人時往往委託一個鄰居照看。鄰居不僅要時不時的用眼睛盯一盯,而且還要負責澆花割草。
可以看出安靜和友好的鄰居是加拿大人對居住環境的兩大要求,這當中在鄰居的友好都能保持的情況下,安靜就顯得格外重要。加拿大居民區真的是異常的安靜。加拿大把居民區稱為park,或garden直譯為公園或花園。名副其實,所有的居民區都如同一個個靜靜的花園。每家每戶前廷後園都是花團錦簇綠草芬芳。漫步在這樣的居民區裡就如同進入公園一樣。而且比在公園的感覺更好,因為公園裡畢竟還有人來人往。在居民區裡你幾乎看不到人。我和妻子常常飯後在自家周圍散步,常常是偌大的居民區只有我們兩人的身影,除了偶而看到牽著狗的一兩個散步者外,就是鮮花綠草中簇擁著的各色各樣的「別墅」,還有不停歡叫的小鳥和時不時蹦出來的小松鼠,真的猶如世外桃源一樣。如果在這樣優雅安靜的環境中有喧嘩聲就顯得極不協調,令人不安。製造這種噪音的鄰居就不能被視為「友好的鄰居」,這樣的鄰居肯定要遭到complain控告。我們左邊的一家有段時間出租,入住了幾個年輕人。這年輕人一到週末必開party,喧鬧聲搞得我們不得安睡,這樣連續三週,鄰居們開始向房主提出抱怨,房主不得不將這些年輕人清除出去,恢復了往常的安靜。
這是我所居住的小區街道,總是這樣靜靜的,很少見到行人。
所以對加拿大人來說,安靜的環境是選房子時非常重要的一條。其次才考慮房屋本身的各種條件,但他們買房子時絕不會像我們中國人那樣挑剔。一個與我們明顯不同之處是他們買房子不看房屋朝向。我們都喜歡正朝陽的房子,但加拿大人似乎沒有朝向這個概念。他們不太喜歡陽光,即是面朝南的房子,他們也要用遮陽窗傘把陽光擋住不讓光射到屋內。這點令我們很不理解。同樣他們也不理解我們為什麼那麼在乎朝向,如果再把什麼風水之類的事說給他們聽,那麼他們簡直就是丈二的和尚模不著頭腦。
總的來說,加拿大人對環境的要求非常高,對他們來說,居住在優雅安靜的環境中擁有一處滿是鮮花綠草的花園比什麼都重要。而對房屋諸如房頂門窗等建築上的條件他們卻不像我們中國人那樣挑剔。對他們來講差不多就行了,顯得很大度。在價錢上加拿大人似乎更大度,他們幾乎不會砍價。如果看到一個房子價錢過高,他們也不會與賣主講價砍價。過一兩個月賣主見無人問津,意識自己的房價過高就會主動降價。如果看中一個房子,不僅不砍價,還有多給錢的時侯。當一進屋看到房子這麼漂亮,抑制不住內心的高興,對房主說你這房子要價低了,我多給你二千元吧。你看看世界上競然有這麼「傻」的人,儘管這樣的「傻子」很少見,但在加拿大畢竟還有。我們中國不可能出現這樣的「傻子」。我們中國人不論買什麼都要砍價,都會挑毛病以壓價,為此心中即是十分滿意臉上也要裝出一幅嚴重不滿的表情,以莊嚴的態度迫使賣主降價。買房子這麼大的事更是這樣。加拿大人就大不一樣了,他們不會裝,滿不滿意溢於言表,看到滿意的房子立刻滿臉笑容讚不決口,不做任何殺價當下就買。
我們買東西時之所以要裝出一副很嚴肅的表情,這裡固然有商品價碼不實幌子太大的因素,但是習慣性心理也是一個很大的原因。我們習慣於討價還價習慣於挑刺。如果不試圖砍砍價不挑剔兩句就把東西買回家總覺得自己吃虧了。砍價挑刺似乎是我們必不可少的一個購買程序。逛街買東西本來應該是很愉快的事,正是因為我們有了這個不可少的程序,所以我們在購買時從來沒有個輕鬆愉快的表情,相反有的時候因討價還價而氣憤填膺。我們不得不這樣做,因為我們這個社會欺詐行為太普遍,我們的市場運營還不完善。而加拿大人卻是個秩序良好,市場機制完善的社會,這從根本上杜絕了欺詐行為。所以加拿大人在買東西時不講價,總是面帶微笑,保持一種輕鬆愉快的心情。只有在加的華人才有講價的習慣和講價時的那種嚴肅的表情。我曾看過一個同胞跟一個加拿大人講價,加拿大人很不高興。那是在一次garage sale 。加拿大人家有出售自己多餘物品的習俗,每年春天開始直到夏季結束,有的人家便在自己車庫裡擺出各種多餘的東西出售,這就叫garage sale。Garage是車庫的意思。Garage sale 裡的物品都非常便宜,多數是幾角錢,幾塊錢這樣的小物件。價格在每個物品上都明確標明。一個大概是剛來不久的同胞看中了一輛自行車,標價是10元。他跟賣主講價能否5元賣給他。那個加拿大人立刻顯得極為不高興,因為加拿大人沒有講價的,都是看中東西給錢就拿走。他對中國人講價感到不可理解,儘管我們那個同胞說了兩三遍要求降價,那個加拿大人很倔就是不降價。結果我們的那個同胞只好很無趣地走了。加拿大人搞garage sale 很大程度上說是一種樂趣,並非為了掙幾個錢,所以在價嗎上已經是很低的了。我曾在garage sale 買過一個沒有用過嶄新的窗簾,如果在商場裡那個窗簾要30元,我卻只花了5元錢。確實夠便宜的了。加拿大人認為自己的物品已經是最低價了,你還跟他講價,他怎麼能高興吶。他們不像我們的小商販在價格上留出很大的空間,等著你去殺價,他們沒有這個習慣。
說句實話,我買房子時也沒忘記我們中國人的這個「可貴」的習俗,與房主進行了一番討價還價。不過我沒有直接與房主講價,而是通過房屋中介。直接與房主講價,很多房主是不理會你的,但是通過房屋中介還可以做到。也正是因為雙方之間有個中介人,講起價來才避免了不好意思的心理。總不能太放肆了吧,這畢竟不是我們中國,還得講究點入鄉隨俗吧。
加拿大人很能入鄉隨俗,他們在本國不講價,在我們中國卻也能討價還價。在他們眼裡討價還價是外國的一個有趣的文化現象。一個專欄作者還專門寫了一篇文章介紹討價還價。這篇文章列舉了出國旅遊所要做的幾個事情,其中之一就是到那個國家的集貿市場討價還價。文章說如果你到了有這樣風俗的地方不親身體驗一下這種討價還價的樂趣你將會很遺憾。那麼我們就聊以自慰吧,把我們的討價還價當成是我們的一種旅遊風俗讓外國人體驗吧。
我想你肯定是搞錯了,看一下城市地圖就可知道,」別墅「區佔一個城市住房區域三分之二還多,因為大多數人住別墅,所以別墅是主要普遍的住房。condo其實也是別墅,只不過是一個個連在一起,沒有個人花園。condo 很少,一般建在別墅區內。一個很大的別墅區可能就一群condo.有的別墅區根本就沒有condo.
apartment很多,比condo 要多,一般建在公交車方便的地方,比如市中心,小區貿市,還有大學附近等。至於裡面的面積有大有小,一個單身房面積也就不到三十米,兩室一廳,三室一廳的面積80到100左右。這類房子的固定住戶很少,多數是臨時租住。像townhouse和老年住宅多數是固定住戶。
3、加拿大人家基本的生活設施
我在國內的時侯常常被水電氣這類基本生活設施搞得不得安寧,自來水供應不足,天天定點給水,電線老化,用電量總是超負荷,動不動就沒電了,冬天擔心暖氣不熱,一年四季不是這出點毛病就是那出點事頭,搞得人非常地鬧心。我的一套音響組合就是因為電錶不斷地跳閘被燒斷了一個熔絲管。國內這類情況的發生是經常性的普遍性的,儘管現在改進了不少,但與加拿大還是無法相比。加拿大在基本生活設施上真的是非常地完善。這與加拿大地大物博資源豐富有關,但更為主要的是他們注重基本建設。我們也是地大物博,也擁有著豐厚的資源,但我們的基本生活設施建得如何,進入九十年代了,還常常被這些最基本的生活設施問題所煩擾,時到今日還沒有完全解決,只有個別地區高檔住宅才可免去這些煩惱之事,而大部分地區仍然存在的這樣或那樣的問題。這是由於人多資源少嗎?人多資源少可以限制供應,但供應設施在哪裡?我們仍有很多鄉村地區由於自來水供應問題至今連洗衣機都不能用。即是高檔住宅也還有不盡人意的地方,去年回國到親戚朋友家去拜訪,其中有的住上了高檔住宅,面積200多平米,房間裝飾豪華,但卻沒有熱水管。有的家為了熱水供應,自己安裝個太陽能的熱水設備,但由於蓄水量有限,用不了多大一會兒就沒了,不夠一個人洗一次澡。而在加拿大這些生活基本設施要比我們先進幾十年。
加拿大每個住宅裡都有一套自身的供應設備,包括取暖鍋爐、熱水器、洗衣機管道,此三項是必備的,不論是什麼類型的住宅,也不論住房大小,一律在最底層的一個房間裝有這些設備。取暖鍋爐有個電控開關,設在樓上的走廊內,調整開啟無需到鍋爐房,只要在樓上輕輕按動幾下即可。溫度和時間都可以設定,比如晚上溫度要高些,白天沒人溫度低些,都可在電控開關內預先設定,自動調節。鍋爐用的是天然氣,沒有任何味道非常安全。近年來,加拿大在取暖設備上有所更新,很多家陸續換上了新一代節能型鍋爐。這種鍋爐比原先的那種要節省燃氣費百分之二十。加拿大儘管是個能源大國,也非常注意節省。為了鼓勵家家換上新的節能型鍋爐,加拿大政府推出一項政策,凡是換新型鍋爐的人家,政府給補貼百分之二十。一個新鍋爐價錢一般在五到六千加元之間,用這種鍋爐每年可節省百分之二十的費用,從長計議還是相當合算的,況且政府又給報銷百分之二十,所以換新鍋爐的人家很多。新建住宅一律配備新型鍋爐。自家鍋爐溫度自己掌控,費用自己核算。什麼時侯開暖氣隨你的便,你如果願意大夏天也可打開。當然沒有夏天開暖氣的,我的意思是說取暖時間自己掌握,不像國內那樣非得熬過一個需要暖氣而又不來暖氣的在屋裡凍得噝噝哈哈的時期。一年的取暖費用核算起來沒有國內的高,我們多是在晚秋十月末或十一月初打開,到第二年五月才關閉,如果感覺冷,還得不定時的打開。我家的暖氣一般恆定在晚上二十度,白天十六度,這樣一年的取暖費用不到一千加元左右。但這一千元內還包括使用熱水的費用。因為熱水和暖氣一樣都用天然氣燒熱。所以純取暖費並不貴。
這是鍋爐
鍋爐內都是電控:
樓上的電控開關:
熱水器:
再說加拿大的熱水供應。所有的水龍頭都設有兩個,一個是冷水,一個是熱水,想用熱水擰開即有,和冷水一樣方便。熱水器設有高中低檔,熱度自己設定。冷水可以直接飲用。剛來時看到加拿大人渴了總是接自來水喝感到很不理解,那自來水能喝嗎?我們在國內都是燒開了喝,感到加拿大人那麼喝不衛生。後來住久了,也喝起了自來水。加拿大的自來水真的是很純淨,完全可以放心大膽地喝,比我們有的純淨水還純。但自從有了純淨水之後,加拿大人也講究上了,用純淨水代替了自來水。純淨水飲用器走入了各家各戶。加拿大是個水資源大國,佔有世界淡水量的三分之一,這點我們沒法與之相比,但在水的質量上是不是有可比之處啊?
水、氣說完了,接著說說電。在國內我們從小就養成了節約用電的習慣,燈泡度數不能太高,人走燈滅,能勉強看得見就不開燈。後來生活好轉了,但這些節電的習慣仍就保持著。我們國家缺電,政府希望人們節約用電,人們為了節省開銷也樂意節約用電。「節約用電」似乎成了我們一項國策。加拿大正好相反,因為有著充足的電量供應,政府鼓勵人們多用電,這樣就形成了加拿大居室內的一個特色:燈多。我們通常是一個房間一個燈(這裡不算檯燈和落地燈,只算常設燈)。加拿大是一個房間一組燈或幾組燈。燈論組,而不是論個,一組至少兩個以上。廚房和餐廳燈最多。加拿大的廚房多是敞開式與餐廳連在一起,兩塊地方加在一起通常是二十多平米,最多也不過三十平米。在這二十多平米的空間內就設有四組燈:六個燈泡一組的餐廳燈,四個燈泡一組的廚房燈,另還有一組三個或兩個燈泡的懸於水池上方供洗碗用的燈。還有爐灶上方也有兩個燈。你看看只是這麼個小地方就設了四組燈。現在新房子又多了一組在餐廳與廚房界限之間設有類似吧臺一樣的燈。衛生間的燈也多,不到八平米設有四個燈。其它房間或是走廊也是一組兩個或三個地設。燈多,燈泡度數也大,五、六個一組的燈,每個燈泡度數都是120瓦。看看加拿大人是多麼地浪費,這房間裡還有得上這麼多燈嗎?加拿大人願意浪費就讓他們浪費去吧,我們不能將我們中國人「節約用電」的優良傳統傳給他們,但卻可以自己保持。本著這個傳統我們家燈泡的度數一律由120瓦變成了60瓦,(因為加拿大沒有15瓦的燈泡,最低60瓦,所以只能換成60度)。當節能燈出現後,我們家又把所有的燈換成了節能燈。我們中國人走到那省到那。
看看這個廚房和飯廳,在這裡燈不僅是照明,更主要的是裝飾作用:
從上面這張照片看出廚房前臺是一組三個燈,中間天棚是四個鑲入的燈,旁邊的餐桌上方是一個五個燈組成的一組燈。裝飾作用要大於照片作用。
這是上下樓梯之間的燈:
再發一張門廳燈:
這是上下樓梯之間的燈:
除了燈多外,加拿大住房還要一個與我們國內的不同之處,就是電閘。電閘開關多,分別控制著不同用電地方。以我家為例,在地下一層有一個電閘總控製版,上面有二十幾個開關,一個開關負責兩、三處用電,如果一處出現短路等毛病,不會影響到其它房間用電。而當同一個開關控制的用電超負荷,此處開關自動關閉,不會引起鼓爆。有一次,我在同一個插座內用電水壺燒水同時又用微波爐熱飯,兩個電器兩千多瓦,嚴重超負荷,因此造成樓下電閘內一個相應的控制開關自動關閉使此處插座自動斷電。我發現後立刻把微波爐關閉,下樓重新把那個小開關擰到「開」的位置,立刻恢復了正常。
值得特別提一嘴的是上面所介紹的加拿大這些生活基本設施城市和鄉村沒有任何區別。即使處在荒郊野外的一座孤零零的房子,裡面的基本生活設施與城市的住房沒有兩樣,該有的都有。在基本生活上加拿大沒有城鄉差別。我妻子的有個同事擁有一個農場,我們到過那農場兩次。方圓幾十里就他們家一戶住宅,三層房子裡面應用盡有,看不出來與城市住戶有什麼區別。
加拿大先進而完善的基本生活設施為老百姓的生活提供了良好的基礎。他們不會像我們那樣動不動還得為這類最基本生活瑣事煩心。沒有這類煩惱,生活就顯得愉快很多。
十年,這個時間段真的可以拿來比較一下。我在中國參加工作十年時候住的是一個七十平米的兩居室樓房,沒有車,一天忙忙碌碌,談不上享受生活。來加拿大一切重新開始,到現在正好十年,我住的是別墅,並且正在建一個新的更大更漂亮的別墅。車,有兩臺,天天生活慢慢悠悠,根本就沒有在國內那種一天到晚不知瞎忙啥的感覺。同樣十年,在加拿大可以盡情享受生活,而在中國卻還在不停地奮鬥。
真的不一樣,我所認識的來加拿大十年的中國人全都住進了別墅,生活非常滋潤。
4、加拿大人家庭建設的三大項投資
房屋式樣儘管多種多樣,但對個人來說只能是被動地選擇,反映不出個人的生活格調。如果要瞭解加拿大人的生活風貌,從外面要看他們家的花園怎樣,從室內看他們家的傢俱擺設。室外室內加起來足以看出這家人的整個生活狀態。
室內裝修是我們中國人的一件大事,尤其現在新房都是毛坯房,不裝修根本就不能入住。裝修裝潢對我們每個家庭來說都是一項浩大的工程,動作小點的也要牆壁屋頂全包裝,動作大些的,就要拆牆斷壁改建。裝修費用少則幾萬多則十萬、二十萬。這樣昂貴的大動作裝修不可能發生在加拿大。加拿大的住房不論新舊,買到手即可入住,無需任何裝修。如果要裝修的話也只是把室內牆壁重新油漆。但這就不能用「裝修」來形容了。加拿大人喜歡不斷改變房間顏色,不喜歡原先的牆壁顏色了,就買桶油漆自己重新刷個別的顏色,或貼上新的牆紙,做起來非常容易。這就是他們經常做的「裝修」。商場中有上千種顏色的油漆和幾百種牆紙為這種「裝修」提供選擇。
在家庭建設上,加拿大人大成本的投資有三項,一項是地下basement。地下一層建房時只是一個光禿禿的大空間,房間格局、牆壁棚頂等一切都需自己弄,如果不弄只能當個大倉庫用,弄好了就和正常居室一樣。全部搞好地下一層所需費用以120平方米(多數房子地下也就這麼大)計算也就兩萬加元。這區區兩萬與我們十萬、二十幾萬的裝修費用比簡直就是一碟小菜(這是按工資比率相比)。但就這麼點錢很多加拿大人就花不起,所以很多人住了多年,地下一層還是空蕩蕩的。
這是一個建好的地下室。地下室是理想的影音室,很多人都在地下室建一個家庭影院。
新建的房子一般都在地下室搞個吧臺:
另一項投資是deck,可以音譯為待客,就是在花園中起建一座略高一點的類似陽臺的檯子,供夏天坐在那裡消閒之用。這個檯子造價一般在五到八千左右,但也不是每家都有。
再一項投資就是花園。花園的投資是陸陸續續的,今年投點,明年再仍點錢,你別看這麼一點一點地,一個好的花園沒有幾萬下不來。然而加拿大人特別願意把錢仍在花園裡,地下可以不搞,deck可以緩建,唯獨花園不能含糊,一定要有模有樣花枝招展。所以看加拿大人家不論是住的什麼樣的房子,花園一座座的都是非常漂亮。他們每年還舉行花園展。
花園展是由搞得非常好的幾家聯合舉行,售票參觀。前年我參觀了一次花園展,那真是太漂亮了。這裡就不描述了,看看下面的照片就知道了。能供人參觀的花園造價都不低,有的估計可能達到十萬加元。當然這麼高造價的花園很少,而且是多年陸續投資建設的。加拿大人平常的樂趣就是侍侯花園,尤其是老人們樂此不疲。我們家花園搞的也不錯。
說是不錯是跟中國人相比,但不能跟加拿大人相比。住在加拿大的中國人很多把花園當成菜園子,不當菜園子的也不願意把錢花在花園上,所以中國人住的房子前後花園不是菜就是草,花很少。當然也有搞的好的,但這樣的中國住戶畢竟很少。我家的花園在我的一再堅持下種了一些花,看上去還沒給中國人丟臉。蔬菜也種了一點,但不在花園內,而是種在了車庫後牆外路邊。
剛來加拿大時在居民區溜躂,發現有的家把蔬菜種在了牆外邊。我納悶這蔬菜長在路邊不會有人偷吃嗎?當我買了房子後為了不影響花園,我也把豆角、黃瓜種在了路邊。這麼多年了,真的就是沒有人偷摘。
這是花園展中的一家花園
加拿大人喜歡坐在花園中品茶、喝咖啡、看書、聊天、欣賞花草、聽鳥叫。花園是最好的消閒場所,加拿大人從春天開始一直到深秋大部分時間都消磨在自家的花園裡。擁有一個美麗的可供消閒的花園對加拿大人來說非常重要,也基於這個原因,很多加拿大人不願意買新房。因為新區住房花園面積小,街區也沒有綠樹,顯得荒涼。我在決定是否買新房時就有過這個顧慮,是繼續留戀賞心悅目的花園吶還是享受煥然一新的新房,最後下定了決心,享受新房吧,花園再重新慢慢建。
這裡的生活就是這樣簡單,寧靜。生活本身就應該這樣,像老子說清淨,自然。
5、加拿大人家的室內擺設
對比中國和加拿大人家的室內擺設非常有趣,不同的擺設,不同的風格反映出的不僅僅是表面上的差異,而更主要的是可以從中看出兩者不同的心態和風氣。我們喜歡用高檔傢俱,諸如組合櫃、大書櫃等這類傢俱裝飾客廳。而加拿大人家房間裡卻沒有這類大型傢俱。客廳的通常佈置是以壁爐為中心擺圈沙發,其間放有電視、盆花等。壁爐兩側或有鑲入式書櫃擺放書或工藝品。壁爐不僅可以取暖,更主要的作用是裝飾房間。壁爐上面放些賀卡或相片。牆上挂些裝飾畫。再有,窗簾也是室內裝飾的一部分,起著烘托整個格調的作用。這就是加拿大人家的通常裝飾。我到過二十幾家加拿大人家,都是普通人家,室內的擺設都是如此大同小異,但都能給人一種溫馨融洽的家庭氣氛。他們很會協調室內色調,營造家庭氣氛,很有美感。在這點上我們差的很多。當然現在我們也講究起來了,房間也搞得富麗堂皇,但我們是用錢堆造的。所以在室內佈置上我們與加拿大人最大的不同點就是我們佈置房間多是花大筆的錢用昂貴的傢俱、裝潢材料裝飾房間,而加拿大人只是用些小擺設裝飾房間。我們雖然是少則幾萬,多則二十萬的投入,但高成本卻不一定獲得高效果,總感覺缺少點什麼。在國內時參加一個婚禮,到新房轉了一圈,室內裝潢就不必講了,室內擺設真是應有盡有,高檔傢俱,各類電器擺滿了整個客廳。但給我的感覺似乎是高檔用品展覽會,只有顯貴、霸氣,而缺乏溫馨、舒暢。原因何在?不能不說我們天生美感不足,只會用高檔昂貴的東西充斥房間,而不懂得搭配協調。當然這是我個人看法,我們也不乏具有美感會佈置房間的人,但畢竟是少數。我們不得不承認我們的大多數還是美感不足的。除了這點造成的不同外,還有就是消費心理。
在消費上我們有一個習慣心理總是喜歡買大件。每個時段都有不同的三大件或是四大件成為人們的競買目標。比如九十年代初是彩電、冰箱、洗衣機,之後是大屏幕彩電、音響組合、錄放機,再往後是碟放機、攝像機、超薄超大電視等等。一家若是沒有這三大件就顯得跟不上形勢,所以再緊迫的家庭最低也得換換電視,否則的話就顯得太落後了。不得不承認在消費上我們有種攀比心理,不能讓別人認為自己多寒酸。這是我們中國人愛面子、掙口氣的傳統心理在消費上的表現。而加拿大人卻沒有這種消費觀。就像加拿大注重完善人們生活的基礎設施一樣,加拿大人在自已的家庭建設上也是先基本後奢侈,決不盲目攀比。因為在他們看來,超大電視、音響組合以及攝像機這類東西都屬於奢侈品。這類奢侈品的購買必須在有餘錢的情況下才能考慮,而很多加拿大人卻沒有購買這些東西的餘錢。所以在加拿大人家裡你很難發現什麼名貴的傢俱,有大屏幕超薄電視的也不是很多,配有一套家庭影院設備的更是寥寥無幾。你可能認為這類東西像我們中國一樣很貴吧?
以加拿大現在的市場價格為例,一臺最好的超大彩電不到3000加元。(松下型號TCP58S2,58寸1080p電漿HDTV 2699加元。三星型號PN63C550 ,63寸電漿HDTV2799加元,加稅後也就3000元左右。)其它類型的超薄大屏幕電視一般在1000一下到2000元左右,還有便宜的幾百多元。攝像機最好的索尼HD高清晰款價格不到900元左右(SONY HDRXR350V 160GB HD1080P 價格829加元)一般類型的攝像機也就四、六百元。音響主機最貴的1000元左右,中檔的在300到500元之間,音箱一套六個普通型的六七百元。看得出這類東西最貴的也是以千計算,沒有上萬的。而在中國這類東西的價格都是以萬來計算的。這裡不能將加幣折合成人民幣算,如果折合算,那麼價格差不多。對比只有在價格與工資之間的比率上才能看出區別來。我們中國普通老百姓的收入是多少,這類電器的價格與收入比是多大的比率,你幾個月的工資可以買一個大件,這個大家都清楚,我就不必說了。我只說一下加拿大是個什麼比率。這裡以加拿大一般打工的工資為例,比如在餐館或商店打工,一個月可以掙1000元多一點。以這個最低工資為準,要買最好的電視需要4個月的工資,買套中檔的音響組合連同音箱或是買個高檔的攝像機只需一個半月的工資。這是以最低工資收入計算,如果換個好點工種,月收入2000元,那麼高檔消費品價格所佔工資比率又低了一倍。加拿大人的正常家庭收入在3000-5000之間,這樣的收入買個最貴的電器也就一個月的工資,頂多兩個月的工資。我們國內能有用一兩個月的工資買個最好的電器的家庭我想還是不多吧。比較下來,加拿大的高檔消費品價格與收入之間的比率很低。在加拿大如果按價格佔收入比率看,不論什麼東西都不貴。比如汽車,一部車一般在二萬多元,只合一個小打工仔兩年的工資。如果按著這個比率加拿大人在這類高檔電器的購買力上要比我們高很多,但是他們多數人還是沒有餘錢買這類東西。這與購買力似乎沒有多大關係,而是與消費心理有關。加拿大人比較保守,不怎麼追求時尚,在新潮流行面前總能保持一種平常心態,不會為了買個大件而影響正常開支。所以在他們看來買些鏡框、牆畫、假花之類的小擺設把房間打扮得更漂亮些,更有氣氛些比單獨擺放一個大件更為重要。而我們中國家庭房間裡多是大件的擺放,而缺少小型裝飾品的點綴,所以看上去就少了幾分情調。
這是一個具有現代風格的客廳:
不論是消費習慣不同,還是存在著審美觀上的差異,在客廳佈置上加拿大與我們中國其實是並存著的各具特色的兩種風格,尤其是目前國內人們越來越講究,家庭佈置越來越有情調的趨勢下,兩者之間的差異只存在風格上,而不體現在美感上。如果要找出中國與加拿大人家在室內佈置上的最大區別,那莫過於廚房。在整個室內設計以及佈置上,廚房是最能表現兩者之間的區別。加拿大人家的廚房有兩個我們無法與之相比的特點:其一,非常整潔。上面說了加拿大電量供應充足,所以他們做飯烹飲一律用電爐灶,這就比用煤氣的要乾淨。他們又不像我們那樣煎炒烹炸,這樣就杜絕了一切油煙。加拿大人個個都有潔癖,室內不論是什麼地方總是一層不染,尤其是廚房總是干乾淨淨利利索索,爐灶上找不出一丁點油漬,整排的櫥櫃鏡光瓦亮。其二,廚房大,都是敞開式,近幾年新房格局廚房又與客廳通開,顯得更大,更為敞亮,可以被看成客廳的一部分了。這種新設計顯得寬敞大方豪華氣派。其三,因為廚房具有上述兩點,乾淨、寬敞,所以廚房也放些工藝品作為裝飾。這三點是與我們中國廚房最大的不同,還有加拿大人廚房用具特別多,餐具成套,酒具成套,炊具也成套,有次到一個加拿大人家做客,發現他家炒菜的禍是一套的大小共八個。廚房電器也多,咖啡壺、壓汁機、烤箱、麵包爐等等擺了一圈。加拿大人家廚房用具多,但又不願意把時間花在做飯上,所以我感覺加拿大人對吃的興趣沒有對廚房用具的擺設大。
這是一個很現代化的廚房,與餐廳客廳連在一起:
再發一張漂亮的廚房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