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2013年10月04日訊】《山海經》是我國第一部描述山川、物產、風俗、民情的大型地理著作,又是我國古代第一部神話傳說的大彙編。全書共十八篇,分為《山經》和《海經》兩個部分。《山經》即《五藏山經》五篇;《海經》包括《海外經》四篇,《海內經》四篇,《大荒經》四篇和又一篇《海內經》。它以描述各地山川為綱,記述了許多當地的神話傳說。其中《精衛填海》、《誇父逐日》、《共工怒觸不周山》、《女媧補天》、《后羿射日》、《大禹治水》、《黃帝擒蚩尤》等神話傳說,反映了中華民族的英雄氣概,因而早已成為全民族的精神財富。此書來源甚古,但作者是誰,至今疑莫能定。自漢代以來,大致有四種說法。
一,作者不明說。最早介紹《山海經》一書的,是西漢的司馬遷。他在《史記•大宛傳》中說:「至《禹本紀》、《山海經》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表明該書作者不明。
善本《山海經》
二,大禹、伯益說。大禹、伯益是離今四千餘年,即公元前二十一世紀的人物。最早提出這一說法的是新莽時的劉歆,他在《山海經表》中說:「已定《山海經》者,出於唐虞之際……禹別九州,任上作貢,而益等類物善惡,著《山海經》。」接著,《列子》中記載說:「大禹行而見之,伯益知而名之,夷堅聞而志之。」東漢王充在《論衡•別通篇》中說:「禹主行水,益主記異物,海外山表,無所不至,以所記聞作《山海經》。「《隋書•經籍志》云:「蕭何得秦圖書,……後又得《山海經》,相傳以為夏禹所記。」記述雖有差異,但認為《山海經》系夏禹或與之同時的伯益所作,卻成為歷來的普遍看法。
元·曹善手書《山海經》
三,出於眾人之手,作於戰國,成於西漢說。宋代的朱熹在《楚辭辯證》中首先提出,中國古代的神話集中於《楚辭》的《天問》篇中,《山海經》是根據《天問》而作。王應麟進一步引述朱熹的觀點,認為「《山海經》記諸異物飛走之類,多雲東向,或日東首,疑本因圖畫而述之。古有此學,如《九歌》、《天問》皆其類」。(古代《山海經》確有圖畫,晉郭璞曾為《山海經圖》作《讚》,今《讚》尚存,圖已佚。)明人胡應麟說:「余嘗疑戰國好奇之士,本《穆天子傳》之文與事,而侈大博極之,雜傳以(汲塚紀年》之異聞。」以成此書。《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認為:「觀書中載夏後啟、周文王及秦漢長沙、像郡、余暨、下雋宿地名,斷不作於三代以上,殆周秦間人所述,而後來好異者又附益之。」今人袁珂則確切地說明:「以今考之,實非出一時一人之手,當為戰國至漢初時楚人所作。」並且提出:「除《海內經》四卷是作於漢代初年而外,其餘均作於戰國時代。」應當是一部長時期的集體合作的著作。
四,近代許多學者提出《山海經》作者的新假說。衛聚賢《山海經的研究》和蒙文通《略論<山海經>的寫作時代及其產生地域》等文認為,根據書中地名、物名、神怪圖像,以及稱書為「經」、「藏’等的說法,推斷此書很可能是從印度至中國各地的一路記錄。而這一記錄者,就是戰國時墨子的學生,印度人隨巢子。這樣,又為《山海經》的研究,開闢了新的探索思路。
然而,《山海經》的作者究竟是誰?仍有待新的論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