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2013年10月20日訊】古代帝王冕服的色彩主要受正色、間色尊卑論和陰陽五行學說的影響,由先秦時期的玄衣鍾裳,逐漸形成了「土中心論」,以黃色來代表君權神授。在人們的心中造成一種天人感應的意識,反映天人合一的觀念。
中國的人文初祖為「黃帝」,華夏文化的發源地為「黃土高原」,中華民族的搖籃為「黃河」,炎黃子孫的膚色為「黃皮膚」,黃顏色自古以來就和中國傳統文化有著不解之緣。但黃色成為帝王專用色並不是一促而僦的。皇帝在參加不同的社會活動時,必須按規定穿不同的服飾。這些不同用途的服飾都受到正色、間色尊卑論和陰陽五行學說的影響。
在古代,人們對服裝的色彩非常講究。帝王的穿戴之所以與眾不同,主要體現在帝王服裝的裝飾上,即從色彩、紋飾及佩物上體現出來。冕服作為帝王及官員的一種禮服,以冕的等級選擇相應的衣裳及配飾。在中國奴隸社會的歷史沿革中,他的基本形制始終如一,包括冕冠、玄衣、下裳、大帶、蔽膝及舄等。在我們國家皇帝被稱「天子」,意思是「上天之子」,代表天的旨意。冕冠就是這種君權神授的象徵。它是在一個圓筒式的帽捲上面,覆蓋一塊木製的冕板。冕板前圓後方,象徵中國古人認為的天圓地方;冕板上面塗青黑色,下面塗黃赤色,象徵天玄地黃;用五彩的絲繩把玉珠串起來,掛在冕板的前後,象徵歲月流轉;用絲棉做成球飾,垂掛在耳邊,提醒君王不能聽信讒言。天子的冕冠戴在頭上時要前低後高,象徵「天子」對百姓的關懷,這也是「冕」字的本意。早在夏商時期已有冕服。不同朝代的冕服顏色受當時五行學說的影響也不盡相同。
古人把青、赤、白、黑、黃稱為正色,由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正色調和成的色彩稱為間色。因此,青、赤、白、黑、黃五色一般來說都是比較尊貴的顏色。五色與五行對應起來為東青龍,色青,屬木;西白虎,色白,屬金;南朱雀,色_赤,屬火;北玄武,色黑,屬水;中間色黃,屬土。這種融天時地氣五方五色於服飾,體現了中國人對天象地形的特有觀察和理解。
受五行學說的影響,各朝代尊崇的色彩也是不一樣。我們從冕服色彩變化來瞭解五行五色對中國人色彩應用的獨特理解,進而影響到對服飾顏色的崇貶與更易。
先秦時期,叔孫通著《漢禮器制度》中講到「周之冕,以木為體,廣八寸,長尺六寸,上以玄,下以纁,前後有旒」。這時的冕服多為玄衣而鍾裳,玄衣即黑色麵料的上衣,纁裳即為赤黃色的下裳。上以象徵未明之天,下以象徵黃昏之地。。這也就是《易經》中的「天地玄黃」之說。
秦漢時期,是中國服裝設色的一個重要階段,從這個時候起人們逐漸將先秦陰陽五行的思想滲入服飾觀念中,形成五正色。秦始皇在冠服制中,廢除六冕,只採用衣裳同為黑色的祭服——玄冕,並認為秦屬水德,水為黑色。因為秦始皇認為:夏是木德,殷是金德,周是火德。殷取代夏是金克土,周取代殷是火克金,現在秦取代周,自然就是水克火。根據五行學說,北方水,色黑,因而秦代以黑色為尊,於是「衣服旄旌節旗,皆上黑」。漢代的皇帝認為漢代承秦朝之後,當為土德。五行學說又認為土勝水,土是黃顏色,於是服色尚黃。當時的星象學家還把五行學說與占星術的五方觀念相結合,認為黃色為土,象徵中央;青色為木,象徵東方;紅色為火,象徵南方;白色為金,象徵西方;黑色為水,象徵北方;又因為黃顏色位居五行的中央,是中和之色,居於諸色之上,最為貴,定為天子之服色。但是,由於劉邦起兵時製造「赤帝子斬白帝子」的神話,因而漢文帝祭天的時候,又服赤色冠服。
到隋唐時期,隋代天子只用袞冕,自鷩冕以下不再服用並且隋文帝聽朝時穿用赭黃文綾袍,這也是皇帝開始用黃袍的最早記錄。他們認為:皇帝居五方之中,「中央戊己土」,土色黃,因此,皇帝便要穿「黃袍」了。《白虎通德論》裡,在五行關係中也特別突出了「土據中央」的地位。書中說:「木非土不生,火非土不榮,金非土不成,水非土不高。土扶微助衰,歷成其道,故五行更王,亦須土也,王四季,居中央,不名時。」統治者又認為中國居「天下之中」,正與土德相應,黃色居五行之中位,所以尚黃觀念便牢固。黃的身價隨土越來越高。《唐六典》說:「隋文帝著拓黃袍,巾帶聽朝。但並不禁止民間也用黃色。到了唐朝,唐天子除了襲隋制的袞冕服外,還有鷩冕、毳冕、絺冕、玄冕、大襲冕。椐載,凡祀天神地祗則服無旒,玄裘鍾裡大裘冕,赤色裳裙、鞋舄。出征、遣將、納後、元日受朝賀等服青衣鍾裳的袞冕,遠出時服氅冕;祭海岳服毳冕。據《舊唐書·輿服志》雲袞冕,金飾,垂白珠十二旒,以皇帝穿赤黃色的袍衫,但開始臣民「仍許通著黃。」到了唐高宗總章年間,有人提出赤黃色近似太陽的顏色,「天無二日」,日是帝王尊位的象徵。應「禁士庶不得以赤黃為衣服雜飾」。因此從唐朝開始,赤黃色為帝王所專用,黃袍也被視作帝王的御用服飾,臣民一律不得僭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