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2014年03月05日訊】中國山水畫是描寫山川自然景物為主體,進而烘托出畫的意境,從而表達出作者的情感。最初的山水景物, 如樹、山、石、水,雲霧等是作為人物畫中的配景出現,到魏、晉、南北朝以後,山水畫才逐漸從人物畫中分離出來而成為獨立的題材。 山水畫真正發展經歷了隋唐、五代、宋代、元代、明代、清代,至今有一千多年。可以說五代是山水畫發展的成熟期;而宋代是中國山水畫藝術的鼎盛時期,特別是水墨山水畫大發展;到了清朝中末期,山水畫逐趨衰落。從五代到宋代主要山水畫家有荊浩、関仝、蕫源、巨然、李成、範寬、郭熙、米氏父子,以及李唐、劉松年、馬遠、夏圭四家。其中,北宋郭熙的山水畫取法李成而自成一家,開創了北宋山水畫的新局面。
郭熙(約1023 - 約1085年),字淳夫,河陽溫縣(今河南孟縣)人,世稱「郭河陽」。 郭熙的傳世作品有《早春圖》[見附圖]、《關山春雪圖》、《溪上秋霽圖》、《樹色平遠圖》、《窠石平遠圖》、《秋山行旅圖》、《幽谷圖》、《山村圖》、《古木遙山圖》等十餘幅。
《早春圖》 是郭熙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且最能夠代表北宋山水畫特點的巨作。此畫是絹本,立軸,縱158.30厘米,橫108.10厘米,淺設色,畫幅左方款識:「早春 壬子年郭熙畫」 在款上鈐有「郭熙圖書」朱文大長方印。該圖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據畫面款署,此畫作於宋神宗熙寧五年(1072年),正值郭熙藝術上的巔峰時期。此畫是大幅全景山水,作品細緻表現了冬去春來,大地復甦,乍暖還寒,霧靄蒸騰的山野景象。作者用水墨將春意蘊藏於岩壑林泉中,傳達出春回大地的信息,從而反映出北宋時期欣欣向榮的景象。
此畫就構圖而論,作者基本沿用當時流行的上下留天地,中間大山堂堂的格局。「十字型」章法,近景的窠石與古松,中景的巨喦及樹叢,遠景的主峰雲嵐都置於一條中軸線上;兩側中間有曲澗棧道,亭臺樓閣。從總體上構成上高,中平,下深的「三遠法」氣勢。畫面中心部位採用山巒層層堆疊向高空發展,用「高遠法」展現山的高聳巍峨;畫面中部採用「深遠法」描繪山前至山後重疊的景象; 左邊採用「平遠法」由中景的大石,視野突然開濶地向遠處望到一片空曠的山谷及虛無飄渺的遠山。畫面中幾処安排人物出現,使讀者的視線隨著人物的活動而轉移,起到移步換景的效果,從而塑造整幅山水畫「可行」、「可望」、「可游」、 「可居」 的觀感。
就其用筆而論,郭熙所描寫的山石形狀怪異,似煙雲湧捲,故稱 「鬼面石」, 「卷雲皺」,其用此法刻畫山石險峻。作者善用「蟹爪枝」表現樹枝, 似蟹爪下垂或上仰,線條柔中有剛,挺拔有力,很好地表現出畫中早春的樹枝不畏嚴寒的姿態。縂的來說,其用筆靈動,厚重而不呆板。郭熙學李成,但用筆與李成稍有不同。郭熙用筆莊健雄厚,有圓筆中鋒的含蓄性,不似李成畫筆的尖利。
就其著色而論,整幅畫以水墨為主,在畫幅中間山坳處的屋宇設淺色。 作者以淡潤的墨色,一層層地描寫山巒, 墨色渾厚而滋潤。 畫中煙雲霧氣的渲染處理得非常奧妙,描繪出早春時節的山巒沉浸在淡淡霧靄中的特色,也突出畫中主高峰在雲霧中巍峨聳立的氣勢。
郭熙原是北宋時期職業畫家,於宋神宗熙寧元年(1068年)進入翰林圖書院為藝學,很快升至待詔。據《宣和畫譜》記載,郭熙「稍稍取李成之法,佈置愈造妙處,然後多所自得」 [1]。郭熙不但繼承、發揚了李成的畫風,善寫山水寒林,格調清新,且他在當時北方畫家中,兼收了南方畫家之長,在當時畫壇少有。
由於宋代經濟和文化科學的進步,寫實風格的山水、花鳥畫逐漸取代了唐朝的宗教人物畫,且北宋時期流行在室內牆上、屏風上張貼畫在畫紙、絹上的繪畫。宋神宗期閑(1068年-1085年),來自民間的傾向於自然野逸,具筆墨韻味的郭熙派山水畫得到宮廷的承認。因宋神宗非常喜愛李成的畫風,郭熙從而受到宋神宗的寵愛,為宮殿官署畫了許多山水屏風和壁畫。然而到了哲宗時期,郭熙的畫受到冷落,宮廷內很多郭熙的畫被撤了下來而流失,但在畫院外的士大夫仍然喜歡他的畫。
郭熙著《山水畫論》,即郭熙的兒子郭思按其父意編撰成的《林泉高致集》。如果我們仔細觀察分析《早春圖》,我們不難看到郭熙在其畫論中寫到對山水畫的諸多價值觀、審美觀可以說在此巨作中得到充分的體現,例舉如下:
- 郭熙要求山水畫要有「可行」、「可望」、「可游」、 「可居」之景, 並說「畫凡至此,皆入妙品」。
- 郭熙主張學山水畫要「飽游臥看」。體驗真山水,遠望之,以取其勢;近觀之,以取其質。
- 山水,先理會大山,主峰先定了,然後以次近者,遠者,小者,大者。
- 描寫山水畫要注意四季不同的特點而提出「四如」說: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蒼翠如滴,秋山明鏡而如妝,冬山慘淡而如睡。《早春圖》描寫的正是「春山淡冶而如笑」的寫照。
- 郭熙總結了山有「三遠」,自山下而向上看到山巔, 謂高遠;自山前而看到山後,謂深遠;自近處的山平視望到遠處的山,謂平遠。
- 提到山水畫的表現方法,「山欲高,盡出之則不高,煙霧鎖其腰則高矣。水欲遠,盡出之則不遠,掩映斷其脈則遠矣。
綜上所述,郭熙的《早春圖》以嚴謹的結構,生動的形象,精湛的筆墨和優美的意境成為了郭熙傳世繪畫中的不朽之作,充分體現了「李郭」派山水的主要特點。郭熙的畫風在宋神宗時期得到宮廷的欣賞,當時畫院畫家無不師效其畫,令其享有「獨步一時」的美譽。郭熙不僅是北宋時期一名著名的山水畫家,更是一名山水畫理論家,其所著的《林泉高致集》談及對山水畫創作的要求,是對北宋以前山水畫走向成熟的總結,對當今的繪畫創作也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
早春圖
[附圖] [2] 宋 郭熙 《早春圖》軸 絹本 淺設色 縱158.30厘米,橫108.10厘米
註釋:
[1] 摘錄自岳仁譯注《宣和畫譜》,湖南美術出版社,2004年4月,第243頁。
[2] [附圖]轉載自「世界藝術品網」http://www.artokok.com/upfilephotos/2007-2/artokok.com_20072261430468100.jpg
參考書目::
[1] 鄭為著,《中國繪畫史》,北京出版社及北京古籍出版社,2005年5月。
[2] 劉建平主編,《中國美術全集》貳,宋代繪畫,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 1997年。
[3] 中國美術全集編輯委員會編,《中國美術五千年》,第1卷(每套共8卷),繪畫編(上),人民美術出版社,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等聯合出版,1991年9月。
[4] 周林生主編,《中國名畫賞析》,宋元繪畫,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1月。
[5] 薛永年主編,《中國繪畫欣賞》,臺灣五南圖書出版社,2002年8月。
[6] 陳傳席著,《中國山水畫史》修訂本,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08年4月。
[7] 何延喆撰文,《歷代山水畫名作解析》,宋 郭熙《早春圖》,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02年9月。
[8] 邱振亮著,《中國美術史》,人民美術出版社,2007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