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明的管理之道——任人而不任智

作者:李清源 發表:2014-04-01 08:20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明君「任人而不任智」 
 
依照道家的觀點,帝王的治國要領是「清靜」和「無為」,所謂「清靜」就是清心寡慾,以謙卑的姿態自處。所謂「無為」,並非什麼事都不干,而是「任人而不任智」,遇事,不是先自作主張,而是聽取臣下的意見,以為己用,收「無為而無不為」之效。 
 
《呂氏春秋》認為,「有道之主以不知為道,以奈何為寶」——一個賢德的君主要經常把「不知道」和「怎麼辦」掛在嘴上,這樣才符合老子所說的「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的宗旨。 
 
既然強調君王要少說話,少做事,那麼君王有什麼事可做呢?古人認為,有一件事君王非做不可,就是求賢。《荀子大略篇》說:「主道知人,臣道知事」;墨子說:「善為君者,勞於論人,而逸於治官」;《呂氏春秋》也說:「賢主勞於求人,逸於治事」。 
 
在中國歷史上,有作為的帝王都明白「勞於求人,逸於治事」的道理,無不把「求賢」作為第一要務。如堯從民間訪求到舜,經過多番考察後把天下交給舜;舜起用高陽氏才子八人和高辛氏才子八人,天下大治;漢文帝多次下詔諸侯公卿「舉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者」;漢武帝初即位就「招選天下文學材智之士,待以不次之位」;三國時期,曹操曾三次發布《求賢令》,不拘一格起用人才;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的故事更是家喻戶曉。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華千古一帝,他曾經對侍臣說:「夫治國猶如栽樹,木根不搖,則枝葉茂榮。君能清靜,百姓何得不安樂乎?」又說:「凡事皆須務本,國以人為本,人以衣食為本。凡營衣食,以不失時為本。夫不失時者,在人君簡靜乃可致耳。安人寧國,惟在於君。君無為,則人樂;君多欲,則人苦。朕所以抑情損欲,克己自勵耳。」 此語可謂切中要害,當政者不折騰,民眾自然安樂,當政者驕奢淫逸、聲色犬馬,吃特供糧、喝特供水、呼吸特供純淨空氣,百姓就苦嘍。
 
唐貞觀年間,有一天唐太宗發現時任宰相的房玄齡和杜如晦事務繁多,沒有時間訪求人才,便批評他們:「公為僕射,當廣求賢人,隨才授任,此宰相之職也。比聞聽受辭訟,日不暇給,安能助朕求賢乎!」意思是,你們是宰相,應當大面積的去尋找人才,按照他們的才能任命職務,這才是宰相該干的。現在天天弄這些雞毛蒜皮的事,怎麼能幫我找到人才?
 
於是下詔書:今後凡是瑣事一律交給左右丞處理,只有重大事情才可找房、杜二人。 
 
事必親躬並非明君所為
 
隋朝的開創者隋文帝楊堅就不懂治道。史籍記載,隋文帝勤於政事,「每旦臨朝,日昃不倦」,常常廢寢忘食。禮部尚書楊尚希對隋文帝說:「周文王以憂勤損壽,武王以安樂延年。願陛下舉大綱,責成宰輔。繁碎之務,非人主所宜親也。」治書侍御史柳彧也上疏諫隋文帝切勿「親裁細務」,但隋文帝始終改不了喜歡處理小事的習慣。 
 
南北朝時齊明帝蕭鸞常常「躬親細務」,南康王侍郎鐘嶸上書道:「古者,明君揆才頒政,量能授職,三公坐而論道,九卿作而成務,天子唯恭己南面而已。」齊明帝看了不但不接受意見,還責怪鐘嶸多管閑事。 
 
隋文帝和齊明帝身居帝王之尊,但處事「抓小放大」,其政績當然不會好,隋朝兩世而亡,齊明帝死後沒幾年齊朝也就滅亡了。 
 
啟示 
 
《管子》說:「上之人明其道,下之人守其職,上下之分不同任,而複合為一體。」意思是說管理者要明白「勞於求賢,逸於任使」的道理,做部下要各守其職,上下齊心協力,就會成為一個富有活力的整體。 
 
《淮南子》說:「君臣異道則治,同道則亂。」更加明確地指出君臣之道不能混為一談,人君如果不明上下之分,不抓大事抓小事,必然會導致混亂。這樣的話萬事都會墮廢。這些古代的經驗教訓,對於現代社會的管理者來說,依然值得借鑒。


来源:看中國整理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