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演義》是中國古代一部神魔小說,可以跟西方的《魔戒》三部曲媲美,從中國文化的角度來看,它不僅僅是一部神魔小說,又不同於四大名著,自從明朝問世以來,家喻戶曉,路人皆知,這部以商滅周興為背景,涉獵神、魔、人、妖、佛、道種種元素的小說,融戰爭、志怪、景物、人物、情感、詩詞歌賦描寫為一爐,值得後人玩味與欣賞。今天,從修行者的視野,再對這部小說作一番解讀,以便世人更深刻的認識古老的神傳文化和其中的內涵。
一、作者是誰
有幾種說法,有說是明朝許仲琳,有說是一陸姓的道家修行者,從筆者的角度看,具體是誰,不重要,重要的是這部書的作者需要具備相當多的道家學識和修養,才能寫出這樣內涵豐富,才情並茂,栩栩如生,雅俗共賞的小說。這是中華神傳文化繼承和傳頌的一種方式,即有著深厚文化底蘊的修行者或者是文人,通過這種通俗文學的方式,以歷史為基礎,寫作出教化人心,明晰善惡,弘揚正氣,追根隨源,影響深遠的佳作來。正所謂:以文載道。
二、王朝變幻,以此為範
商紂亡周武興的歷史,是上古文明的一個重要時代,其中的善惡對立,人神位次,新舊更替,劫運天數,尊卑貴賤,王侯沿革,因緣際會,相對五千年中任何一次王朝變幻,都更典型和突出,都更值得總結經驗,吸取教訓,可以說是絕佳範本,歷史經典。
而更深層次的思考是:人神妖魔恰逢劫難,上古之人從淳樸到文明,從治理到離亂,從太平到殺伐的過程中,每個生命都需要在綱常倫理迷失的環境和現實中,做出自己的選擇和決定,為自己,為族親,為一方百姓,為祖先後代,善惡交織,正邪混雜,以什麼的邏輯和理由,作出什麼樣的選擇,演繹出什麼樣的結果。由人到神,由神到妖,由天到地,由朝歌到西岐,由王侯到漁樵,由山野到海島,由紅塵到世外,誰也不能在外,主動或者是被動的,選擇背後的因果,因果過程中的善惡矛盾,正邪博弈,或者是衝動,或者是猶豫,或者是迷茫,或者是決絕,每個生命的態度直接或者是間接的決定了自己的將來。
一部《封神演義》,背後多少緣由,傳奇中的典範。
三、無道者必不敬神
千秋之世,道德為尊,商朝承載成湯之道德,成湯能求賢於伊尹,網開生靈於一面,寬仁大德,救生護命,風調雨順,傳位六百年。商紂王托梁換柱,力大無比,文有商容、比干、趙啟,武有太師聞仲,黃飛虎,三宮皇后賢良淑德,四大諸侯威震八方。本來是可以創造一個盛世的條件,紂王卻是個無道者。
無道者必不敬神。上古時代,人都敬天地,敬鬼神,守道德,守人倫,女媧氏為中華始祖之神,商紂竟然能生褻瀆之意,從而觸犯神靈,種下因果,因色慾之心招來了千年妖狐,被迷住本性,失去江山社稷。
《封神演義》開篇,講了一個無道者(商紂)不敬神,警鐘長鳴。所有無道的開始往往是不敬神,不敬神則縱欲失德,種下了滅亡的前因。
四、人和修行人共處一世
上古時代的人,因為道德水準高,民風淳厚,相信神的教誨,神道奇蹟就會相應的展現給世人。中華文化始創於道家,修行者在當時得到廣泛尊重。從紂王接見雲中子,可以看出天子慕道,聞太師在截教中修行過,黃飛虎,張桂芳,崇黑虎,張奎,武將諸侯多有高人異術,與世外修行者有密切的聯繫。陳塘關守將李靖與西崑崙度厄之人學道,長子金吒拜五龍山文殊廣法天尊為師,次子木吒拜九宮山普賢道人為師,哪吒拜干雲山太乙真人為師,大根基的孩子往往有道家師父找徒弟,進山勤修苦煉,有出世修成道德神仙的,有學成輔佐君王的,有隱逸民間修身養性的,這在當時的商朝,是普遍的風尚,從教育、用兵、技藝、選拔人才、民俗、制度,方方面面都可以看出商末文化是一種典型的半神半人的文化,不是傳說,而是真實的歷史,存在於當時人的現實生活中。
商朝的滅亡,預示著上古人與修行者共存的時代結束,主要原因是世人的整體道德下滑,需要一種適應新時代的文化和規則產生,一次次這樣的變革,一直走到了今天,歲月久遠,世人還以為那是虛構的神話。
五、商紂為何毒凶殘
商紂力敵萬夫,屠熊搏虎,有蓋世雄才。為什麼能凶殘毒絕冠古今?因為被千年妖狐迷住本性。
所謂:縱欲者招魔。妖魔不是憑空生,而是源於商紂無限放縱人的魔性,縱色慾之心,褻瀆神靈,制炮烙之刑止諫諍口,殺妻誅子滅人倫宗廟,設蠆盆吞宮人肉,殺諸侯失信天下。造露臺斂天下資財,欺辱臣妻無廉恥心,以玩賞娛樂殘虐生命,剔孕婦之胎,割童男腎命作羹湯,絕萬姓嗣脈。
君王享人間富貴之極,需守君德,踐人倫,護生命,遠色慾,納忠言,知廉恥,節資財,敬天愛民,順承天意。商紂反其道而行,最後喪家失國,焚屍滅跡古荒臺。
商紂集古今罪孽,為後人留下千古借鑒。人不可行惡縱欲,逆天理,滅人性,君王更需守此。惡貫如商紂,最後招來妖魔。
世人敗德縱欲,妖魔必重來。
六、人神誰敢輕誓言
申公豹本是崑崙修行之士,因嫉妒心而挑撥截教和闡教,在師尊面前立下重誓,違背誓言填北海之眼。殷郊、殷洪是紂王之子,負崑崙道家救命之恩,忘殺母慘痛之恨,不聽師尊苦心囑託,逆天而行,助紂為虐,殷郊、殷洪雙雙立重誓,而兩人卻都受申公豹挑撥,最後違背誓言,一個太極圖上化飛灰,一個夾於山下受梨鋤。
一部《封神演義》,就有多處立毒誓不兌現誓言,難逃因果的故事,後人在誓言面前需要再深思。
天神如此,何況是人。
七、人身難得
截教、闡教紛爭源於有道摧無道,應一千五百年人神之劫,商天數已盡,周武當興,而上界分歧的關鍵可能還有動物能否修成正果。
截教門人多有動物修行,得天地靈性,然而動物不能修成正果,恰逢劫數,很多截教門人不能守住心性,被打回原形,千年道行毀於一旦。
烏雲仙化為金鱉被西方準提道人釣往西方八德池,虯首仙被打成青毛獅子成為文殊廣發天尊的坐騎,靈牙仙被打成白象被普賢道人所收,金光仙被慈航道人打回金毛犼,龜靈聖母被打回烏龜的原形,等等。
野畜類也有修煉有成者,梅山有七怪,他們是白猿、豬、羊、牛、狗、羊、蛇、蜈蚣等七種畜類,修煉而成。而正因為動物不能修成正果,他們才會在武王伐紂時,耐不住寂寞,出山求功名,一場大戰,七怪被誅殺。
動物不允許修成正果,即便修持千年,總有劫難。通天教主、元始天尊、老子和西方教主大會萬仙陣中,天數使然,也應了動物不能修成正果的天理。
上天悲憫,修行不易,根基不一,道行有深淺,各有歸宿。三大士收三坐騎後大興釋教,孔宣大明王等隨準提道人去西方世界,封神榜上有名者,歸路不一,以慰苦修。
千百年來,得人身難,動物修成正果不允許,封神榜中用多少生命的故事給了人們一個形象的詮釋。
八、申公豹的嫉妒心
申公豹認為姜子牙道術不如他,無名生出嫉妒之心,嫉妒子牙能去封神,他神通廣大,他為什麼不能。就是因為這顆心,開始戲弄姜子牙,被南極仙翁懲罰,不思悔改,不斷挑撥截教闡教之間的矛盾,導致無數修行之士死於商周之殺伐。發毒誓,違誓言,最後被填北海眼。
《封神演義》中的劫難定數,有一個起因就是申公豹的嫉妒之心。可見修行者的嫉妒之心,多麼可怕,是導致無邊罪惡的一個開始。
古人用申公豹之心警惕修行者的嫉妒,不去嫉妒之心,修行絕對不能得正果。
九、殷商仁臣的精神
箕子為奴,比干諫而死,微子去之,這就是所謂的殷商三仁,古人為什麼要對殷商三個舊臣的精神讚賞不已,這就是中國古人的重社稷,重祖先,重家國,重文化的倫理和觀念。
君王制講家即是國,國即是家,家國昏亂敗亡時,必有君王逆天害人,喪德亂性,失政寡助,而作為皇族貴冑,他們的選擇又應該是什麼?
殷郊和殷洪兄弟倆助紂為虐,助父王也是助惡,同樣有比干,微子,箕子幾種選擇。微子是紂王的兄長,屢次進諫無果,遠離紂王,後武王滅周,保留了商的血脈,微子成為諸侯國宋國的國君。箕子是紂王的叔父,性耿直,有才能,屢諫紂王不聽,不忍離國遠去,披髮佯狂為奴,歸隱鼓琴而自悲。後武王問道箕子,箕子留下《洪範九疇》,帶殷商舊臣伍千人東渡朝鮮,帶去了先進的中原文化。比干為紂王的叔父,輔政重臣,見紂王無道強諫,惹怒紂王,要見聖人七竅玲瓏心,被剖心慘死。
殷商三舊臣,國破家亡時,一個留血脈,一個留文化,一個以死諫君,都是因為他們忠於自己的祖先,忠於先王的道德,忠於王道的文化,三種態度,三種選擇,留下了中華民族古老的家國思想,保存了一個逝去的王朝的寶貴精神。
十、法器、坐騎和道術
黃飛虎坐騎五色神牛,姜子牙坐騎四不像,聞太師坐騎黑麒麟,哼哈二將坐騎金睛獸,雲霄仙子和龍吉公主坐騎青鸞,趙公明坐騎黑虎,道德真君的坐騎雲霞獸。
姜子牙有法器打神鞭,杏黃旗,哪吒腳蹬烽火輪,手執乾坤圈,趙公明用定海珠、縛龍索,瓊霄、碧霄、雲霄娘娘有混元金斗和金鉸剪,金吒用遁龍柱,接引道人有十二品金蓮,接引寶幡,通天教主有六魂幡,誅仙劍,女媧娘娘有江山社稷圖,陸壓有釘頭七劍書,廣成子有番天印,赤精子有陰陽鏡,燃燈道人有乾坤尺,靈柩燈,韋護有降魔杵。等等。
《封神演義》中的道術讓人眼花繚亂,三頭六臂、八九玄功、五行遁術、奇門遁、五色神光、千里眼、順風耳,等等。
歷史任何一部神魔小說,哪部小說能有如此瑰奇,神異的想像力,能將神仙世界的法器、坐騎、道術描寫的這樣詳盡和多彩,不僅僅是文人想像的問題,還需作者具備很深的道家學識和素養,才有可能寫出這樣的器物和功能,讓中國人對這些修行界神秘的術語耳熟能詳,將豐富的神傳因素留給後人,給最後的時代留下必需的文化。
十一、中華是眾生首先選擇的土地
世界上任何一部書籍,沒有表達過這樣的內涵:古老的中華文明,淵源流長,滄桑久遠,人神眾生,天地各界,來凡塵的首選之地是中華,在中華結緣後,轉生到世界各地,奠定人類的道德文化。大法弟子都知道過去的這個天機,而古代的書籍中,只有在《封神演義》中出現過類似的描述。
拘留孫入釋教成佛,文殊廣法天尊後成佛教文殊菩薩,普賢道人後成普賢菩薩,慈航道人後成觀世音菩薩,西方教主收孔雀大明王,長耳定光仙,諸多與釋教有緣之士,等等。
商周更替,正邪難分,截教闡教之爭致使道行高深之士遭殺身之劫,有緣者不在封神榜上,與西方教結緣,繼續修行。
學佛者,學道者,諸多法門,可學道後入佛,同樣,學佛者亦可以入道,要看緣份,要看自己的選擇。東方文明早於西方文明,很多有緣之士,紅塵之人,先在中華結下緣,後在西方成就功業。
封神榜裡的故事,真實性不論,卻透露出獨特信息,中國這片土地,歷史久遠,人口眾多,山川壯麗,神傳文化最系統,最豐富,為眾生的首選之地,或許還隱藏更多更多不為人知的天機!
十二、古樂與道通
古琴為先皇伏羲所創,依鳳凰身形而制,以長度象徵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最初有五弦,象徵金木水火土五行,文王后為吊長子伯夷考而增加一弦,武王伐紂時,為了增加士氣,又加了一弦,所以,古琴有稱「文武七弦琴」。
伯邑考為文王長子,西歧幼主,父親被拘朝歌七年,明知天數,盡臣子之忠孝,不顧眾臣勸阻,見紂王獻寶替父王「贖罪」。
伯邑考善古琴,世上無雙,丰姿俊雅,引得妖狐起色心,命伯邑考傳琴,伯邑考談樂道。內外五行,六律五音,左手龍睛,右手虎眼,按宮商角征羽,又有八法:抹,挑,勾,剔,撇,托,打,摘。有六忌:聞哀,慟泣,專心事,忿怒情懷,戒欲,驚。七不彈:疾風驟雨,大悲大哀,衣冠不整,酒醉亂性,不潔進穢,無香近褻,不知音近俗,遇此皆不彈。
伯邑考一番話,談到了古琴中的手法,音律,環境,心態,修養,反映出古人通過樂道以修身,通過樂道以怡情,通過樂道而學禮,禮樂教化,音樂、古琴可以作為修身的工具。
伯邑考以音拒色誘,以歌薦君王,盡子孝,盡臣忠,甘願被剁成肉醬。後世伯牙與鐘子期奏高山流水,晉嵇康赴刑場奏廣陵散,高漸離以琴和荊軻「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等等。
正是:幾曲古琴聲,多少悠悠意。
十三、崇黑虎大義滅親
崇黑虎是商朝四大諸侯王崇侯虎的弟弟,崇侯虎作為商朝重臣,紊亂朝政,蠱惑天子,殘虐萬民,盡民財力肥潤私家,忍心喪節,積惡如山。文王為民伐崇侯虎,姜子牙修書一封給崇黑虎,崇黑虎申明大義,寧肯得罪於祖宗,不肯得罪於萬民,擒兄正法,保宗廟,留崇氏血脈,保境內軍民免受刀兵之苦。
崇黑虎的行為是大義滅親的典範,忠於萬民而不忠於親,忠於萬民而不忠於君,這才是大丈夫對忠義的詮釋,有此情懷和選擇,崇黑虎才能捨身成仁,後被封五嶽正神。
十四、文王德行耀千古
封神榜中有忠臣良將,大羅神仙,異士奇人,而唯獨文王封神榜上無名,與釋教無緣,地位特殊,德行輝耀古今。
文王仁德化西岐萬民,感鳳鳴岐山,人心淳厚,路不拾遺,家不閉戶,商都三進諫,羑裡七年囚,拘而演八八六十四卦,謂水之濱求賢姜子牙,留君臣千秋佳話,至死守人臣節,不伐成湯,有百子之福,近百歲而終。
文王可謂千秋一人,原來都是與眾人神結緣,一場大戲留神傳文化。
十五、殷郊,殷洪抉擇兩難
古代帝王以國為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而王公貴冑,成湯殷姓子孫,逢家國劇變,作何選擇?殷氏兄弟遭遇母親慘死,父君誅殺親子,顛沛流離,受道家崑崙救命之恩,傳武藝於名山,本應順天伐罪,卻在君親富貴和天理天命之間,選擇前者。
忠於君親,不等於忠於成湯宗廟。殷郊殷洪兩兄弟背棄大忠而擇小孝,發下重誓卻敢違背,一個化為飛灰,一個梨鋤致死,應驗了因果不虛,演繹了君王之子在新舊更替,天命和親族之間的矛盾選擇,為後世人留下慘痛教訓。
十六、幾位女性證節操
姜皇后為商紂正宮皇后,受奸人陷害被剜目炮手,只要能供認誣陷之罪,就可以免受極刑之苦。而姜氏女子卻說:生平頗知禮教,怎肯認此大逆之事,遺羞父母,得罪宗社,敗壞夫妻綱常,辱門敗戶,致父親不忠不義境地,致太子不安於儲君位。即便萬剮千錘,這是生前遭孽今生報,豈可有違大義?這一段話,可見姜氏貴冑之女的教養,母儀天下的風範,順因果,敬祖先,守倫常,有愛子之心,存孝順之意,萬苦一死證清白。
賈氏為武成王黃飛虎妻子,被妲己設下圈套,紂王好色起輕佻意,賈氏怒發衝霄,大罵昏君,撞下樓臺,粉身碎骨,為黃將軍全名節。
馬氏是姜子牙結髮之妻,姜子牙要去西岐渭水待君王,讓馬氏同去,馬氏以朝歌之女不去荒野之地推托,嫌貧愛富。姜子牙滅周入朝歌,位極人臣,馬氏羞愧自縊而死,死後被封窮神。
有正有反,有貴有賤,幾個女性巾幗不讓鬚眉,用生死富貴證明了夫妻之義。
十七、黃飛虎父子的猶豫
黃家七世忠良,父親為界牌關總兵,兒子黃飛虎被封武成王,妹妹為黃妃,一家為成湯江山立下汗馬功勞。結果妻子和妹妹被逼慘死,黃飛虎一氣反出朝歌,投奔西歧保聖主。
君恩中,有名有利有情,小人理解恩義著眼於利益榮華,君子理解恩義著眼於天理道德,黃飛虎父子因感念成湯德行與恩義,夾雜著對地位,名譽,金錢,情感的眷戀,才會出現了片刻猶豫。但是,紂王荒淫酒色,殘害忠良,逆禮悖倫,殺妻滅義,黃飛虎痛定思痛,才決定存大義舍小義,為民討罪,小義是君王所賜榮華富貴和先祖舊恩,大義是為萬民和忠魂行兵討罪,取捨之中見真性,武成王一怒之下反紂王,伐紂途上,一門虎將,沙場捐軀。
武成王的選擇,為後世開天平,為忠良申正義,為王侯立楷模,可見榮華富貴迷不住真豪傑。
十八、佛家,道家,奇門
道家不等於道教,佛教不等於佛家,奇門也是修行,這樣的內涵在這部小說中表現得淋漓盡致。封神演義中一氣化三清的老子,是道家之神,封神演義寫的是天上之神,八百年之後下世留下五千言《道德經》的那個老子是神以人身來。
道家傳承淵源流長,女媧娘娘是神州造人類之神,三皇五帝開創史前文化,伏羲畫八卦,神農嘗百草,倉頡造字,黃帝和眾臣子白日飛升,大禹治水,這些人物在封神演義中都是道家之神,詮釋出一個內涵,道家不等於後世的道教。
佛家不等於佛教,接引道人和準提道人,都是佛家,闡教中的慈航道人後為觀世音菩薩,文殊廣法天尊後為文殊菩薩,普賢真人後為普賢菩薩,燃燈道人後為燃燈古佛。
是不是真實不重要,小說本來就是虛構的,關鍵是通過這樣的描寫滲透出中土之地,中土之人,中土修行人與西方教的淵源關係,滲透出釋教和道家的淵源。
奇門獨立於道家和佛家,修成後為無拘無束散仙。《封神演義》中的陸壓開篇就講:不在三教中,不在極樂地,不歸人王管,不服地府中。瀟瀟自在任我游,自自在在散聖仙。
很明顯,封神演義揭示了一件事情,除了佛家,道家,還有奇門散仙。
修煉界的很多秘密,世人不能究其詳,卻能通過一部小說讓世人知曉。
十九、文王拘而演周易
易經為群經之首,潔淨精微,玄妙深邃,是中華文化的重要源頭和組成。先天八卦為三皇五帝中伏羲帝所創,相傳有夏易、商易,文王將八卦推演成八八六十四卦,這部分內容就是為後人熟知的周易。
文王與諸臣諫紂王不果,獲罪險些喪命,用數術推演應驗被赦免,囚禁在羑裡,聖人順天知命,樂居羑裡,軍民牽羊擔酒,夾道跪迎。聖人光照日月,普惠一方,大行教化,軍民樂業。西伯侯不怨君,不尤人,閑來無事,推演八八六十四卦,分三百八十四爻象,成就千秋佳話。
文王承傳先皇之神數,示君臣以神技,教化中原人,結緣在羑裡(河南湯陰),樂天無憂,安於本分,非聖人道德所不能。
一場大戲,修行者可知,文王與眾生結緣,今世緣成在中土。
二十、長耳定光仙的清醒
長耳定光仙為截教通天教主弟子,受通天教主囑託最後搖動六魂幡,定光仙見到接引道人白蓮裹體,舍利現光,十二代弟子具有奇光異象,不想搖動六魂幡,躲到蘆蓬下隱匿。
後來向元始天尊叩拜,認罪說:「弟子見師伯道正理明,吾師為免偏聽逆理,造此罪孽,弟子不忍使用。」這番話可以看出定光仙的根器。
定光仙在大劫數面前,能在大戰中保持清醒,能體會到道正理明,能真正的客觀,理性,明白的用真性思考,最後才免於截教弟子的難逃劫難,與釋教結緣,給自己開闢了新生和未來。
二十一、姜子牙神歸何處
封神榜給後世的人們留下諸多懸念,封神榜上各有名,那輔周滅商的最大功臣姜尚結局應該怎樣,百年之後神歸何處呢?
姜子牙入山修道,根基尚淺,不能證悟大道,修成正果,奉原始天尊之命封神,享富貴,位極人臣,與商紂得兩代輔政的聞太師有相似處。這只是我們能從封神榜這部書中知道的一層內涵,更深層次的還有:姜子牙留下垂釣渭水的佳話,開創百家之學,著《六韜》,被後人列為武經七書,著《乾坤萬年歌》,創預言書之始,成為兵家,儒家,法家,縱橫家,占卜等諸家百家之祖,被武王封為齊地之王,「因其俗,簡其禮,通商工之業,便魚鹽之利」,開創了影響深遠的齊魯文化。
神的安排,不是世人能揣測,有人上天成神,有人入世開創神傳文化,仕隱都在積功德,等待機緣成熟。
二十二、雲霄仙子的兄妹情
雲霄、碧霄、瓊霄三仙子修為不一,雲霄仙子修為最高,趙公明定海珠被收,到三個妹妹處借金蛟剪,三位仙子只有雲霄不想借,還規勸趙公明不要管西歧事。最後,在眾仙子的請求下,借給趙公明金蛟剪,引來了趙公明殺身之禍。
趙公明身死,雲霄還是不讓瓊霄、碧霄去,怕惹下禍端,才隨他們往西歧。三位仙子睹物思情,又看了趙公明身死慘狀,才動了情,找陸壓道人報仇。
陸壓道人與雲霄講清道理時,雲霄還能沉吟不語,雙方交手,才不能控制,最後擺下九曲黃河陣,惹來了殺身之禍,封神榜榜上有名。
雲霄仙子千年修行毀於一旦,都是源于兄妹之間的一點情,一念之間不清淨,劫難來時也難逃!
二十三、黃天化不敬師門而遭厄
魔家四兄弟是紂王討伐周師的四員大將,有法術異能,困住周師,道德真君弟子黃天化奉師命下山,初戰失利,道德真君派白雲童子救黃天化之災厄,同時警告黃天化其中的因果。
黃天化初下山,易道服吃葷,雖是不經意為之,但是已經犯下罪。所以,遇災遭厄,險些喪命。修行人不敬師門,不守戒,一定會受到懲罰,這也是因果的表現,同樣是師父對弟子的考驗和教訓。
封神榜一個小故事,表達了古人對待修行的嚴肅。
二十四、嫉惡如仇的方氏兄弟
方弼,方相商紂朝堂上的鎮殿大將軍,兩人在紂王殺妻誅子之際,挺身而出,保護兩位王子,率先反出朝廷。勇毅決絕,以致武成王黃飛虎說:「可惜文武之中,並無一位似方弼之人。」
方弼方相本是兩個莽漢,見紂王殘暴能拔刀相助,正說明瞭在真正的生死考驗面前,與職位無關,與權力無關,與財富無關,只看誰能出嫉惡如仇之真性,方相,方弼置生死於度外,魯莽之人卻有明晰善惡的本性。這樣的心性和境界,才會封神榜上有姓名。
截教門人擺下十絕陣,本是兩教修行之人鬥法,一個凡夫俗子方弼入了風吼陣,被萬刃所殺。面對惡神能不畏生死,即可成神。
二十五、姜子牙道紂王十大罪
姜子牙殺入朝歌,紂王面前道出商紂王十大罪。
罪之一:不敬上天,沈迷酒色。
罪之二:縱淫敗度,大壞人倫。
罪之三:不顧嗣胤,忘祖絕宗。
罪之四:炮烙忠良。斷絕君臣之義。
罪之五:殺地方諸侯,失信於天下。
罪之六:濫用刑罰,冤魂遍天下。
罪之七:妄用奢靡,窮民財力。
罪之八:不知廉恥,君欺臣妻,致貞婦死節。
罪之九:殘虐生命,荼毒百姓。
罪之十:割人腎命,絕萬姓嗣脈,殘忍慘痛。
姜子牙十篇討罪檄文,列出了王朝劫滅,惡貫滿盈時的具體標準和條件,供後來的人以史為鑒,警惕現實。
二十六、七將士肉身成聖
滅商興周的過程中,有七個立功最大的玄門之士,都是闡教元始天尊第三代弟子,即李靖、金吒、木吒、哪吒、楊戩、韋護、雷震子,他們殺場克敵,功勛卓著,最後的選擇都是歸隱。
這七個人都有非凡的經歷,非凡的才能,非凡的境界,富貴、功名、爵祿,都非修行人所求,恬淡性成,賦天命來到世間,了願回山林,肉身成聖。
哪吒鬧海,蓮花身,三頭六臂,楊戩八九玄功,七十二變,李靖為天界托塔天王,金吒,木吒,雷震子的故事為千秋萬代傳頌,流下了天界,人間經典傳奇。
修行人來人間,有天賦使命,有神佛安排,人間萬苦,不辱使命者,肉身成神的七將士為後世的楷模!
二十七、伯夷叔齊餓死首陽山
商紂滅,氣數盡,周武王回西歧路上遇到兩位道者(伯夷,叔齊),聽說商朝已亡,拂袖而去,不食周粟,餓死在首陽山。
伯夷,叔奇兩位道者,念成湯道德,不能助紂為虐,一介草民,卻懷王道精神,以身殉舊朝。他們與箕子、微子、比干、商容不同,與隨箕子遠去的舊臣不同,與身死沙場的武將不同,他們只是以商民的身份選擇了死,追隨遠去的王朝和精神。忠於舊才能立新,大變革的時代,他們有存在的理由。
一朝盡,一朝來,臣子軍民各有緣,生生死死各有命,非人事能盡知,天意另有安排。
二十八、大周的王者氣象
周朝盛世八百年,中華歷史上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輝煌王朝,承上啟下,影響深遠,是一個奠基中華文化的最重要時代,展現出中華文化恢宏的王者氣象,成為後世王朝借鑒和學習的典範。
成就帝王業者,必承先人之基業,敬天,敬神,順天,愛人,守禮,節財,積累道德,文王大德,感得鳳鳴岐山,苦諫守人臣本分,拘羑裡忍心性,求賢於渭水,伯夷考明知死而救父,文王天下有三而不伐紂。直到武王等來惡貫盈,兆侯齊,賢人至,兵馬足,豪傑聚,神仙助,天下歸心的天地人六合之時運,才能完成伐商紂之大業,順應天數。
武王伐紂,繼承父兄之道德,弟兄齊上陣,不俱生死,君臣一心,為殷氏兄弟命運而悲,為西岐萬民刀兵之厄而苦,商紂無道為民伐罪,敢身陷紅沙陣,非大德之君所不能為。
武王滅紂,吊炮烙蠆盆之跡,不殺商紂之子,散露臺之資,發巨橋之粟,釋箕子之囚,封比干之墓,式商容之閭,放內宮之人,祝告天地,偃武修文,歸馬於華山之陽,放牛於桃林之野,天下大服,萬民樂業,瑞草生,鳳凰現,澧泉溢,甘露降,熙熙皞皞,真是太平氣象。姜子牙奉天命封神,七將士肉身成聖,武王大封諸侯國,開創華夏新紀元。
大周王者氣象萬古罕有,應了天地人三才之道,開創了後世的輝煌王道。
二十九、比干剖心中的常人心
妲己陷害殷商仁臣比干,比干服姜子牙符水,自剖心而無血,下臺,上馬狂奔,遇到一個老婦人,正在賣無心菜,比干問老婦人:「人若是無心,如何?」。婦人曰:人若無心,即死。比乾大叫一聲,撞下馬來,一腔熱血濺塵埃。
《封神演義》這個小故事,告訴人們了一個道理,非常之能,非常之事,非常之術,必有非常之心,比干因為道家符水之功而短期不死,而關鍵時刻常人心念一動,符水之功立刻失效。
《西遊記》中的孫行者,路遇強人,強人舉起棍棒,孫行者視若無物,用手一指,口念「定」,強人就被定住。平平常常的道術,卻需要使用者心無雜念,常人之心全無。
比干的死和孫行者的道術,講出了修行者的心性和能力之間的關係,非常事必有非常理。
對現實的借鑒
一、世人不可學商紂
商紂的人生濃縮的概括了人放縱自己的惡性,最後違背神佛的教誨,引來了妖魔,迷住了身心,滅身滅國。
商紂本有不世之才,卻沈迷女色,因為色慾心招來了妖魔,封神演義把商紂因為慾望一步步走向毀滅的過程描寫的淋漓盡致。拜女媧廟生瀆神之念,女媧娘娘招來三妖,九尾狐狸附身妲己,開始迷惑君王。從雲中子贈寶劍鎮妖,妲己制炮烙之刑,商榮死節,姜皇后被剜目剖心,到妲己設計陷害逼走武成王,比干剖心,拘禁文王,到武王伐紂,整個封神演義的一條主線索就是商紂王被迷住本性,不斷地行惡,而忠臣義士不斷地降妖除魔,這個矛盾的主線貫穿始終,也是這部書最引人入勝之處。
為什麼要圍繞這個主題花費那麼大的筆墨呢?因為正是這個主題才能看出一個本有很好天賦條件的人王,因為慾望被妖魔迷惑,一點點走向深淵。妖魔害人,從古到今很多故事,只有封神演義將現實和虛幻,常理和玄理,人界和天界,合理的熔於一爐,用典型的故事和傳奇將正邪大戰的過程和細節充分表達,讓國人耳熟能詳,這就是這部書最大的一個隱喻。
用商紂迷失本性的過程來警戒所有沈迷慾望不能自拔的後人,即便是君王,一旦沈迷慾望,就會被慾望操縱,慾望背後就會有妖邪存在,只是它不是存在我們肉眼所見的時空,正因為不是肉眼所見,人們才容易被背後的邪靈所迷惑。
而針對今天所有國人的問題是:每個國人都好似商紂,被妖魔所迷,而這個妖魔的能力非九尾狐所能比,他是預言中的那個最大的魔鬼,這個魔鬼不是指塵世間的人,而是指附著在中國人魂靈背後的鬼魔,它的思想和國人的諸多慾望相合,越接受它的思想人越容易放縱自己的慾望,越放縱慾望越接受它的控制,這個魔鬼在世間的名字就是共產黨。
商紂的毀滅只是君王被九尾狐所迷,而國人的可怕在於幾乎每一個少先隊員,共青團員,共產黨員都要主動或者被動受它的控制,它控制人的方式就是把它的思想靈魂用國家的暴力強制的灌輸給幾乎每個人,接受也得接受,不接受也得接受,最後靈魂與它合二為一。
這六十年中,每一次運動和潮流中的善惡對立,就好似忠於商湯社稷的仁臣義士對邪惡的反抗和絕不妥協,而每一次正義之士的被屠戮就類似於商紂和妲己對子民犯下的纍纍罪行。
國人的未來,就好似商紂的未來,能認清九尾狐的真面目就好似認清共產黨這個妖魔的真面目,能不能最後走向毀滅,關鍵就是看人們能不能認清妖魔。
每個國人都好似商紂,自己的命運還是取決於自己。
二、人應該忠於什麼
一部封神榜,濃縮了商滅周興的歷史,也是商臣民在國破家亡時的心靈選擇,忠於什麼,是現實的思考,也是世人心性和境界的衡量。
文王順天意,修道德,愛子民,敬賢人,安邦土,諫君王,天下有三而不伐紂,感念先王恩,盡人臣本分,為一代聖王。文王的這種忠於內心,盡人臣事,修王者之德,無求而自得,澤被後世,可謂大忠於天地人神,萬世君王的至高境界。
武王、姜子牙,伐紂興周等文臣武將,為民請命,興師伐罪,商紂失盡君德,惡至滅身,罪至滿盈,周順天意伐之,為救萬民水火之革命,應民心向背。大周君臣這種忠心,可謂忠於萬民,救苦濟危的大忠,也是劫滅興衰中的正義選擇。
殷商有仁者,比干、箕子、微子、商容,等等舊臣,見紂王無道,苦諫不果,商容以死勸諫不悔,比干剖心自願,微子留先王血脈,遠去不仕,箕子留商朝文化,去朝鮮而存故國。商朝舊臣,感念先王之道德,念萬民之苦,守祖先宗祠,不與忠義為敵,可死可不死,這種忠心,念舊德感舊恩,留遺風留傳統,敬祖先存血脈,以避世氣節展現亂世危亡中的另類道德,可謂文人守德之孤忠。
黃飛虎、崇黑虎、鄧九公,一幫舊臣將軍,諫紂王不成,各種原因反出朝歌,不保凶殘獨夫,不肯助紂為虐,在君王恩澤和君王罪行中反覆權衡,能分正邪,下決斷,棄榮華,放下生死抗強權,這種忠心嫉惡本性使然,敢於抗爭,不戀榮華富貴,不戀兒女私情,可謂大丈夫正義剛勇之忠。
聞太師,各大關隘的將軍,以守土為職責,報恩為理由,與為民請命的忠義之士為敵,導致生靈塗炭,犯下助紂為虐的罪行。其中有聞太師諫君王,匡正君王道德,不負祖先的苦心,有冥頑不靈的守關將士的盲目,有山野隱逸能人的搏取功名,有利慾熏心的人陞官加爵的貪慾,有家奴侍從的可憐盲從,等等。這種忠心動機不一,有人為利祿而死,有人為職責而死,有人為諾言而死,總體可謂:助紂為虐中的愚忠。
興衰劫滅時,國破家亡日,萬千生命有萬千種選擇,封神榜中的故事全面詮釋著選擇中的心靈究竟是忠於什麼,善惡正邪都在其中。
嫉惡如仇,分清正邪,守住道德,留下傳統,兌現諾言,不畏生死,不戀榮華,不負祖先,那是忠於內心的善的標準和要求,反之,那是助紂為虐的惡的行為和表現。
封神榜上這些故事,給後人的啟示就是:在真正的矛盾和魔難中,困難和選擇的過程中,一個人做事情的動機,思考問題的角度,深層次的邏輯,他忠於什麼?忠於家,忠於祖先,忠於道德,忠於職責,忠於萬民,忠於君王,還是忠於神傳文化?
這至關重要!
三、修行人當修得無漏
封神榜上除了疆場廝殺,正邪大戰,神魔鬥法,還有一個主線,隱藏在整個故事的情節和線索中,那就是:不同根基,不同道行,不同心性的修行者不同的結局和命運。
從天意的角度來看,周朝當興,商朝氣數已盡,這是截教,闡教門人所共知的。從心性的角度,人事聯繫著上界,修行者的境界和心性決定了他們在關鍵時刻,大善大惡中的選擇。
為明天意,元始天尊和通天教主特意留下一個偈語:敬頌黃庭緊閉洞,如染西土受災殃。目的就是再三提醒修行人,當守住自己的心性,要不然恐怕封神榜上有名姓。這是他們看到:即便是修行者,在明知天意的情況下,也可能因為修行者的各種各樣的人心不去,在具體的考驗和環境中,會守不住自己的心性,在關鍵問題上犯下罪行。
真實確實是這樣的,截教門人中或者因為氣恨,或者因為嫉妒,或者因為爭鬥,或者因為顯示,或者因為兄妹情,或者因為父子情,或者因為師徒情,先後按捺不住,加入商周之爭,一到西岐命先殞。
從某個角度來看,修行人有漏,無論是動物修行還是人的修行,只要那個有漏之心存在,歷盡多少歲月,總有一天要檢驗出來,沒有守住心性,就會受到天法的懲罰。
申公豹的嫉妒心是本書的一個主要的線索,他因為嫉妒心作怪,挑撥兩教門人的矛盾,被他直接,間接害死的人很多。封神榜中借申公豹的故事,重中之重講了修行者應該特別警惕嫉妒心。
趙公明的死訊就能使瓊霄和碧霄出島來尋仇,而雲霄在雙方爭鬥的具體環境中,才動了妄念殺心,最後犯下大罪,毀了千年道行。可見修行人的修為不一,執著大小不同,只要是有,就會給最後的劫難留下種子。
十絕者和萬仙陣中,還有很多沒有躲過劫難苦行了千年的道者,有的是主動找來與截教爭鬥的,有的是因為同門死於爭鬥而復仇的,有的是受挑唆恃道術高強而下山的,等等所有的故事都是在警示:修行者不能修的無漏,最終還是一場空,難逃將來或者是現在的劫難。
四、因果法則重在因
一部封神榜,多少人的生命抉擇,多少種前因,就演繹出多少種結果。
商紂無道,王朝沒落,王侯貴冑,后妃宮娥,將相朝官,文臣將軍,能人異士,凡夫走卒,離不開一個抉擇。有仰道德,愛萬民,敬賢人,通玄妙至聖境界的周文王;有知興衰,順天意,學究天人,扶正滅邪的姜尚;有殷商舊臣的楷模,留血脈的微子,留文化的箕子,留正氣的比干,都體現了仁者的風範;有棄暗投明,扶保明主,救萬民水火的興周重臣(黃飛虎,崇黑虎,鄧九公);有三朝重臣聞太師,雖然與忠義之師為敵,但正氣英風猶存,忠貞可憫;有守土為責的將士不識大義,不能明辨正邪,念舊恩,盡職而殉商周;也有助紂為虐,上不能諫君王,下不能愛黎民,惑君亂政,殘害忠良,貪圖厚祿的崇侯虎和惡來,飛廉之流。伯夷、叔齊餓死首陽山,武吉樵夫列將得富貴,林林總總,昏亂末世新舊更替,不同世人的不同選擇導致不同的結果!
世人如此,修行者也如此。申公豹因為嫉妒心最後填北海眼,趙公明爭鬥心不去,被散仙陸壓射死,雲霄、碧霄、瓊霄兄妹情不去,身死黃河陣,殷洪、殷郊背叛師門,助父君也是助惡,發下毒誓,應驗誓言,悔之晚矣!土行孫本是道門修行人,卻貪戀愛慾,汲汲功名,雖然將功補過,被煞星所殺。黃天化不敬師門初遭厄,後來戰死沙場。
哪吒、金吒、木吒、李靖、韋護、雷震子、楊戩七位道德之士,完成使命,肉身成聖。其中還有多少截教門人,不思人間善惡正邪之理,傷及無辜,犯下大罪以致道行盡毀,等等。
《封神演義》中的種種選擇,給後人的啟示不是告訴人們一切皆由天定,而是用大量的因果難逃的生命例證警示世人要重視自己的行為和心念,什麼樣的行為和心念就決定了什麼樣的結局。每一個故事的背後,都有一個必然而鮮活的證明,這種證明是啟悟,也是教訓,應該為後人銘記!
四、妲己背後九尾狐的啟示
國人無不知妲己,其實是指那個害死妲己的九尾狐,九尾狐與商紂家喻戶曉,同樣值得人們深入思考。
男女色慾為人之大欲,不能節制則被慾望所迷,不能守禮則背離人道。所以,古人說:萬惡淫為首。一是講最容易失控,一是講這是人最重要的底限。九尾狐迷住紂王成為人沈迷色慾的代名詞,也是因為色慾亡身滅國,犯罪逆天的最典型案例。
商紂好色縱欲,女媧神招來三妖禍亂商紂,商朝天數已盡,商滅屬天命,三妖來是商紂褻瀆神靈導致的因果。但三妖害死蘇護之女妲己,附體在妲己身上,縱欲殺人,唆紂王制炮烙,殘殺忠諫,荼毒宮人,造露臺聚天下之財,為酒池肉林,內宮傷命,甚至敲骨驗髓,剖腹看胎,罪惡滔天,致使天地神人共怒,最後被眾神誅殺。
對應現實,六十年中,中華飽歷風霜,曾經劫難,邪惡殘害生命數以億計,絕不能以一句天意概括。什麼都是神意安排,那好壞有什麼不同,善行義舉有什麼必要,善惡無存,人間理則盡,必是混混末世。百年紅潮,變異靈魂,混淆善惡,荼毒生命,掩蓋真相,與封神演義中的妲己(九尾狐)所為有幾分神似!
以人道觀之,順天意卻不能棄善惡,濫殺無辜,為滿足私慾而犯罪。人道之外,天外有天,更上還有更上的標準和表現。九尾狐本可以順天意,迷惑紂王而完天數,但是它荼毒生命,殘害忠良,蠱惑商紂犯下不可饒恕之罪。今天,中共邪靈不犯下迫害正法大罪,本可以善解,助紂為虐的成員只要不滅絕人性,神還網開一面,還有新生的機會。
中華文化,精華與糟粕並存,國人逢末世劫運,思想混亂,各派各家,誰也離不開人間的善惡之理。人間善惡之理是世人分析判斷的依據,人通過正義和良知才能體會到什麼是真正的天意。
商紂好似主體,妲己好像副體,世人的兩面,不可學商紂迷住本性,不可學九尾狐殘害良善。否則,等來的就是最後的毀滅。
五、對應世人的隱喻和警示
任何一部文化經典,如果失去了對後世的借鑒和啟悟,就失去了它存在的意義,甚至很難流傳到今天,封神演義這部家喻戶曉的通俗小說,給當世人的歷史和生活留下什麼樣的隱喻和警示呢?
人物眾多,命運抉擇,內涵豐富,源遠流長,對應著我們現實的社會和生活。以商紂之無道行惡比喻今人的縱欲喪德,以商紂被妖魔迷住真性比喻今人被紅魔迷惑成為變異人類,以商紂被九尾狐所迷比喻今人放縱色慾。以文王拘而演周易比喻聖賢安守道德,靜待天變。以文王渭水求賢比喻紅朝濫用姦佞,不懂聖賢治國之道。以黃飛虎等一乾忠臣義士之心比喻遠離邪惡,為民請命伐罪之精神,以殷商仁臣之遭遇對應六十年中不肯屈服暴政而殉身的志士仁人,以姜尚討紂檄文來對應九評奇書,以肉身成聖七將士對應賦有天命來到人間的修行者,以方氏兄弟的嫉惡如仇來對應一介武夫的正義,以鳳鳴岐山,白魚躍舟之祥瑞來隱喻六十年中唐山大地震,汶川地震之災異,以武王散露臺之資對應紅魔據財產於黨有,以商紂制炮烙,蠆盆之刑,敲骨驗髓,割男童腎命,剖孕婦之胎對應中共殘害良善,活摘人體器官,以周武王大服天下,祝告天地對應中共以無神論立朝建政,殺五百萬人立威,文革滅盡正教,毀神佛廟堂。以武王封比干之墓對應中共文革挖掘五千年中祖先之墓穴,以武王釋放箕子之囚,封紂王兒子武庚在故國,微子在宋國,對應中共窮追猛打,滅盡異己,統一大陸。
用申公豹嫉妒心,雲霄仙子的情,殷氏兄弟的違背誓言,土星孫的貪戀愛慾,諸截教門徒的爭鬥心,黃天化的不敬師門,對應了修行者的執著魔性。以九尾狐縱欲害生,荼毒生命對應那些以天意為由,濫殺無辜,草菅人命的人天惡行,以山林妖怪被誅殺對應世間不得人身,不講心性之修煉,以截教闡教之爭對應世間矛盾的天上分歧,以聞太師,二十四天君,魔家四將來對應不分正邪,助紂為虐的世間力量。以申公豹為因捲入西岐殺伐的截教人士來比喻助紂背後的天上邪靈。以助周武滅紂的正教修行者來對應滅邪護法的天上正道,以申公豹,殷氏兄弟的發毒誓比喻世人對天發毒誓,要把生命獻給中共。諸如此類,林林總總。
封神榜上的故事不是給今人消愁解悶的,而是讓我們對號入座,明晰善惡。一個個隱喻和警示,世人應該再反思。
總結小語:一部《封神演義》,以通俗的形式,給人們留下經典傳奇,神仙故事,妖魔罪行,正邪對立,等等。然而,生動,典型的例證背後有更深層次的內涵,湯武革命的正義和德行,商紂犯罪的過程和啟示,神佛人妖的秩序和常識,新舊更替中的選擇和動機,地理人文的起源和傳承,都在其中有所詮釋。
重中之重,講述了在大的變革和更替中人們選擇的善惡之理,因果軌跡,天人聯繫,神傳因素,文化傳統,為了是給將來,就是我們的時代做參照,能讓今天的世人能夠在這樣的歷史典籍中吸取教訓,總結經驗,體會道理,明晰善惡,反思參考,借鑒對照,在最最迷亂和變化的時代,做出最重要的抉擇,從而闖過劫難!
這正是:
一部封神演義,世間經典傳奇。
正邪輪迴輾轉,滄桑歲月齊聚。
人天神鬼征戰,善惡抉擇明理。
法徒除妖降魔,圓滿歸來天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