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時間: 2014-05-07 06:10:01作者:李清源
驛站,在古代主要是供傳遞軍事情報的官員途中食宿、換馬的場所。唐代全國共有1,639個驛站;元代稱為站赤,全國有1,496處;清代有1,785處。比驛站規模小的稱急遞鋪,清光緒年間,浙江省就有急遞鋪843個(今安吉縣城仍稱「遞鋪」鎮),鋪兵3068名,規模十分可觀。遍佈全國的小驛站,看上去微不足道,但由於它的特殊性,卻成了歷史上驚天動地大事的發源地,孕育出了震古爍今的大人物。
首先,是五代後週末年的陳橋驛兵變,產生了大宋王朝和開國皇帝趙匡胤。陳橋距開封市四十多公里,是五代後周通往大名府的小驛站。後周顯德七年(960年),京城接到北方緊急軍情,契丹與北漢入侵。宰相範質、王溥未核實情報,就倉促派趙匡胤統率禁軍北上抵禦。
出兵之日,軍中一個略通「天文」之變的軍官苗訓,說天上二日磨蕩,乃改朝換代之像,軍中議論紛起。出征的前一天晚上,大軍駐紮於陳橋驛站,趙匡胤的親兵親將們鼓噪而起,要求擁立他為新天子。第二天清晨,參與擁立新天子的將領們,拿著一件象徵皇帝即位時用的黃袍,披在趙匡胤身上。被黃袍加身的趙匡胤向官兵宣布:改朝換代可以,但是不准傷害後周君臣,否則自己絕不坐皇位。官兵們唯唯聽命,一切按照趙匡胤的要求行事,秋毫無犯的回師京城,建立了大宋王朝。
其次,是貴州修文縣龍場驛造就了一代大儒——王陽明先生。王本名守仁,余姚人。明正德三年(1508)春,因得罪宦官劉瑾,被謫為龍場驛驛丞,被貶貴州時曾居住於陽明洞,世稱陽明先生。
到地處邊陲的龍場驛後,處於逆境中的王陽明,起初對劉瑾之事還未能完全釋懷,後來「日夜端居澄默,以求靜一;久之,胸中灑灑」。某夜,陽明先生夢到孟子從台階上下來,給他講解《大學》,這才讓他豁然開朗。孟老先生是否真的來指點過我們的主人翁,各家說法不同,但是陽明先生後來講解的一番道理確實和《大學》有關--「聖人之道,我性自足,應該向內求。《大學》裡說的‘格物’和朱熹講的‘格物’根本就是兩回事,以前向外求道的路子從根本上就錯了(「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這就是後人盛稱的"龍場悟道"。在「陽明心學」形成的過程中,「龍場悟道」至關重要,它奠定了王學的基石。
再次,「闖王」李自成。明末,為解決國家財政枯竭、兵餉不足的危困局面,崇禎皇帝裁革了60%的驛站及其工作人員,造成了大批驛卒失業,無以為生,其中李自成就是被裁汰的銀川驛卒。就是這位失業驛卒,後來帶兵攻進北京,還做了幾天「大順」皇帝。
(責任編輯:夏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