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2014年05月30日訊】齊氏文化基金會2014年度第七屆「推動中國進步獎」由中山大學教授艾曉明、北京電影學院教授郝建、香港大學在讀博士生曾金燕共同評審選出。今年的獲獎者為三個民間團體:
天安門母親、黃牛田電影、民間記憶計畫。獎金各3000澳幣。為紀念齊尊周先生逝世十週年,其女齊家貞2008年3月在澳洲註冊成立了非盈利機構齊氏文化基金會,資金來源為齊尊周遺產、子女個人收入以及小范圍的私人募款。齊尊周(1912-1998),中國廣東海南文昌人。坐牢二十三年,大半輩子顛沛,為國家民主富強克勤克儉,盡心盡責。基金會的宗旨是:「中國很大,我們很小;但我們心齊,願意為中國的進步做一點事情」。基金會每年頒發「推動中國進步獎」,獎勵生活在中國大陸的個人(或組織),用文學藝術的形式,為改善中國的民主、自由與人權做出的積極貢獻。
澳洲齊氏文化基金會籍六四25週年紀念之際,頒發此公告。
頒獎詞
天安門母親
「天安門母親」是由一個六四死難者群體家屬及傷殘者組成的民間團體,二十五年來為六四「真相、賠償、問責」問題奔走呼告。天安門母親獲本基金提名之際,本屆評委郝建因5月3日與友人在家中進行六四紀念討論而被警方刑事拘留。郝建是北京電影學院的教授,六四期間他的堂弟郝致京中彈身亡。
六四受難者殷紅的血跡已經融為長安街街頭暗黑的泥土,在政府強制抹殺記憶的行徑前,齊氏文化基金會以紀念六四諸君被捕的事實描述作為頒獎詞,將本年度「推動中國進步獎」頒發給天安門母親。因相關人士失去聯繫,其獲獎感言日後再補。
黃牛田電影
2007年8月20日,在廣東惠州的黃牛田村,徐辛、王我、胡新宇、趙大勇、黃文海、劉高明、梁小武、前田佳孝和朱日坤成立黃牛田電影。次年該小組在日本山形國際記錄片電影節上以單獨單元展出小組成員的部分作品。作為一個鬆散的獨立電影創作團體,黃牛田電影發展至今,主要成員為朱日坤、王我和徐辛。
在獨立電影備受打壓的中國,這些作者們堅守「邊緣」的創作地位,拒絕來自政治權力和商業目的的任何電影審查與更改,不斷尋求影像藝術的創新,深切地關注被國家與主流傳媒壓制的社會話題,提出對社會現實的尖銳批判。他們的作品,為被相互孤立隔絕的社會群體提供了呈現自我和溝通互動的橋樑。因而齊氏文化基金會有幸將本年度「推動中國進步獎」頒發給黃牛田電影,以支持其堅守邊緣、不和權力與資本共謀、持續呈現底層的獨立電影精神;表彰其在獨立創作藝術上取得的成就。
民間記憶計畫
草場地工作站由吳文光和文慧發起,主要的記錄片創作者既有年過60歲的村民,也有80後、90後的年輕藝術家。從2005年的「村民影像計畫」到2010年起的「民間記憶影像計畫」(後來更名為「民間記憶計畫」),日益凋敝荒蕪的農村成為草場地工作站的關注對象。
在預算微乎其微的狀況下,2010年起「民間記憶計畫」採訪了超過1000位農村老人關於飢餓的記憶,覆蓋了土改、大躍進、大飢荒、四清運動和文化大革命等政治運動。其中12位作者在三年內完成了26部記錄片。這些記錄片以導演為橋樑,通過個人攝影機和表演性的記錄片創作,重建了導演的「根」村莊裡個人飢餓歷史事實以及飢餓的集體身份,是無聲的農村老人罕有地以個人記憶再現中國共產黨上臺以來歷次政治運動。通過記錄片創作,導演們重建自我,在歷史語境及既定的物理空間裡(「根」村子)重新認識「我是誰」的哲學命題,為飢餓親歷者開啟了創傷治療的旅途。記錄片創作與社會現實碰撞過程中產生的鄉村圖書館、老人基金、環保、兒童發起等活動,既是影像又是實實在在的社會行動,是導演們喚醒自我良知、重建鄉村社區、實現社會自我組織的努力。
記憶memory(圖片來源:民間記憶計畫)
齊氏文化基金會榮幸地將本年度「推動中國進步獎」頒發給民間記憶計畫,肯定其在個人影像和表演性記錄片創作方面的努力;感謝其挖掘呈現民間記憶,為中國人安身立命提供多重的時間、空間和精神維度所作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