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故事】老子的故事

發表:2014-09-12 07:39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1個留言 列印 特大

老子又稱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陽,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和道家學派創始人,著有《道德經》又稱《老子》,宋國相邑(今河南省渦陽)人(一說河南省鹿邑),曾作過周朝「守藏室之官」(管理藏書的官員)。從《列仙傳》開始,把老子列為神仙。老子感悟天道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認為宇宙中萬事萬物都要遵從宇宙的特性及其生生不息的運行規律,認為道是宇宙產生的本源,人們的行為應該效法天道,使自己全部身心與天道自然相統一,才能包容一切,天下就會歸從,也才能夠長久。

老子出生

據《列仙傳》記載,周代之時,老子從太清仙境分神化氣,乘日精、駕九龍、化為五色流珠從天而降,時玄妙王之女尹氏晝寢,感而吞之,覺而有孕。尹氏懷此聖胎之後,神氣安閑,容顏轉少,所居房屋,六氣和平,祥光照護。後來從左肋下誕生一個男孩。這孩子一生下來就走了九步,步落之處,蓮花綻起。他生下來就會說話,指著院子中的一棵李子樹,說:「此吾姓也」。

尹氏見他鶴髮龍顏,天庭飽滿,兩耳過肩,此時祥雲籠罩庭院,萬隻仙鶴在空中飛翔,大地一派吉慶景象。尹氏給他取名叫「老子」,又叫「老聃」。老子生下九天,身體便有九變,見到他的人無不驚嘆。到了六歲時,自己認為耳大,自名重耳。

聰穎少年

老子自幼聰慧,靜思好學,常纏著家將要聽國家興衰、祭祀占卜、觀星測像之事。尹氏請一精通禮樂的商容老先生教授。商容通天文地理,博古今禮儀。一日,商容教授道:「天地之間人為貴,眾人之中王為本。」老子問道:「天為何物?」先生道:「天者,在上之清清者也。」老子又問:「清清者又是何物?」先生道;「清清者,太空是也。」「太空之上,又是何物?」先生道:「太空之上,清之清者也。」「之上又是何物?」「清之清者之上,更為清清之清者也。」老子又問:「清者窮盡處為何物?」先生道:「先賢未傳,古籍未載,愚師不敢妄言。」夜晚,老子以其疑惑問其母,母不能答;問家將,家將不能言。於是仰頭觀日月星辰,低首思天上之天為何物,徹夜不能寐。

又一日,商容先生教授道:「六合之中,天地人物存焉。天有天道,地有地理,人有人倫,物有物性。有天道,故日月星辰可行也;有地理,故山川江海可成也;有人倫,故尊卑長幼可分也。有物性,故長短堅脆可別也。」老子問道:「日月星辰,何人推而行之?山川江海,何人造而成之?尊卑長幼,何人定而分之?長短堅脆,何人劃而別之?」先生道:「皆神所為也。」老子問道。「神何以可為也?」先生道:「神有變化之能。造物之功,故可為也。」老子問:「神之能何由而來?神之功何時而備?」先生道:「先師未傳,古籍未載,愚師不敢妄言。」夜晚,老子以其疑惑問其母,母不能答;問家將,家將不能言。於是視物而思,觸物而類,三日不知飯味。

一日,商容先生教授道:「天下之事,和為貴。失和則交兵,交兵則相殘,相殘則兩傷,兩傷則有害而無益。故與人利則利己,與人禍則禍己。」老子問道:「天下失和,百姓之大害也,君何以不治?」先生道:「民爭,乃失小和也;失小和則得小禍,然而君可以治也。國爭,乃失大和也;失大和則得大禍,大禍者,君之過也,何以自治?」老子問:「君不可自治,神何以不治?」先生道:「先哲未傳,古籍未載,愚師不敢妄言。」夜晚,老子以其疑惑問其母,母不能答;問家將,家將不能言。於是,遍訪相邑之士,遍讀相邑之書,遇暑不知暑,遇寒不知寒。

入周求學

商容先生教授三年,來向尹氏辭行道:「老夫識淺,聃兒思敏,今來辭行,非老夫教授無終也,非聃兒學之不勤也。實乃老夫之學有盡,聃兒求之無窮,以有盡供無窮,不亦困乎?聃兒,志遠圖宏之童也;相邑,偏僻閉塞之地也。若欲剔璞而為玉,需入周都而求深造。周都,典籍如海,賢士如雲,天下之聖地也,非入其內而難以成大器。」尹氏想老子年方十三,宋都尚且難返,去周都豈不如登九天?商容忙說:「以實相告,老夫師兄為周太學博士,學識淵博,心胸曠達,愛才敬賢,以樹人為生,以助賢為樂,以薦賢為任。家養神童數位,皆由民間選來。不要衣食供給,待之如親生子女。博士聞老夫言,知聃兒好學善思,聰慧超常,久願一見。近日有家僕數人路經此地,特致書老夫,意欲帶聃兒去周。此乃千載難逢之良機,務望珍惜!」尹氏母子二人非常感激,拜謝了先生舉薦之恩。

老子入周,拜見博士,入太學,天文、地理、人倫,無所不學,文物、典章、史書無所不習,三年而大有長進。博士又薦其入守藏室為吏。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書,汗牛充棟,無所不有。老子處其中,如蛟龍游入大海,海闊憑龍躍;如雄鷹展翅藍天,天高任鳥飛。老子如飢似渴,博覽泛觀,漸臻佳境,通禮樂之源,明道德之旨,三年後又遷任守藏室史,名聞遐邇,聲播海內。

 孔子問禮

一天,孔子對弟子南宮敬叔說:「周之守藏室史老聃,博古通今,知禮樂之源,明道德之要。今吾欲去周求教,汝願同去否?」南宮敬叔欣然同意,隨即報請魯君。魯君准行。遣一車二馬一童一御,由南宮敬叔陪孔子前往。老子見孔子千里迢迢而來,非常高興,教授之後,又引孔子訪大夫萇弘。萇弘善樂,授孔子樂律、樂理;引孔子觀祭神之典,考宣教之地,察廟會禮儀,使孔子獲益不淺。

孔子向老子辭行時,老子送至黃河之濱,見河水滔滔,孔子不覺嘆道:「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河水不知何處去,人生不知何處歸?吾乃憂大道不行,仁義不施,戰亂不止,國亂不治也,故有人生短暫,不能有功於世、不能有為於民之感嘆矣。」老子手指浩浩黃河,對孔子說:「汝何不學水之大德歟?」孔子問:「水有何德?」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此乃謙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則能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此乃柔德也;故柔之勝剛,弱之勝強堅。汝可切記:與世無爭,則天下無人能與之爭,此乃效法水德也。水幾於道:道無所不在,水無所不利,避高趨下,未嘗有所逆,善處地也;空處湛靜,深不可測,善為淵也;損而不竭,施不求報,善為仁也;圜必旋,方必折,塞必止,決必流,善守信也;洗滌群穢,平准高下,善治物也;以載則浮,以鑒則清,以攻則堅強莫能敵,善用能也;不舍晝夜,盈科後進,善待時也。故聖者隨時而行,賢者應事而變;智者無為而治,達者順天而生。」孔子道:「先生之言使弟子終生難忘。弟子將遵奉不怠,以謝先生之恩。」說完,與老子告別。

回到魯國,眾弟子問孔子:「先生拜訪老子,可得見乎?」孔子道:「見之!」弟子問:「老子何樣?」孔子道:「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游,龍興風雲之中,吾不知其上下。老子其龍乎?」

點化陽子居

周王室發生內亂,老子於是離宮準備隱居。一日,他騎青牛行至梁(今河南開封)之郊外,忽聞有人大呼「先生」。老子聞聲發現是弟子陽子居。陽子居,魏國人,入周太學,聞老子淵博,曾拜老子為師。沒想到在梁會與老子相遇,陽子居慌忙從高頭大馬上翻身而下,跪拜於老子所乘青牛前。老子下來,扶起陽子居,與之相並同行。

老子問道:「弟子近來忙於何事?」陽子居施禮道:「來此訪先祖居,購置房產,修飾梁棟,招聘僕役,整治家規。」老子道:「有臥身之地、飲食之處則足矣,何需如此張揚?」陽子居道:「先生修身,坐需寂靜,行需鬆弛,飲需素清,臥需安寧,非有深宅獨戶,何以能如此?置深宅獨戶,不招僕役,不備用具,何以能撐之?招聘僕役,置備用具,不立家規,何以能治之?」老子笑道:「大道自然,何須強自靜。行無求而自松,飲無奢而自清,臥無慾而自寧。修身何需深宅?腹飢而食,體乏而息,日出而作,日落而寢。居家何需眾役?順自然而無為,則神安體健;背自然而營營,則神亂而體損。」陽子居慚愧道:「弟子鄙俗,多謝先生指教。」老子問。「安居何處?」陽子居道:「沛(今江蘇沛縣)。」老子說:「正好相伴同行。」陽子居很高興,欣然與老師結伴向東而行。

行至難水,二人乘船而渡。老子牽牛而先登,陽子居引馬而後上。老子慈容笑貌,與同渡乘客談笑融融;陽子居昂首挺胸,客人見之施之以座,船主見之奉茶獻巾。難水過,二人騎牲繼續前行。老子嘆道:「剛才觀你神態,昂首挺胸,傲視旁人,唯己獨尊,狂妄自大,不可教也。」陽子居面帶愧色,懇言道:「弟子習慣成自然,一定改之!」老子道:「君子與人處,若冰釋於水,與人共事,如童僕謙下;德性豐厚而似鄙俗平常。」陽子居聽後,一改原來高傲,其貌不矜亦不恭,其言不驕亦不媚。老子讚道:「小子稍有進!人者,生於父母之身,立於天地之間,自然之物也。貴己賤物則背自然,貴人賤己則違本性,等物齊觀,物我一體,順勢而行,借勢而止,言行自然,則合於道矣!」

老子於是在宋國沛地隱居,自耕而食,自織而衣。慕其名者接踵而至,求問修道之方,學術之旨,處世之要,於是其弟子遍天下,皆以弘揚道德為己任,善化世人。例如其弟子庚桑楚,深得老子之道,住在北部畏壘山上。住三年,畏壘之地民風大變:男耕而有粟可食,女織而有衣可穿,各盡其能,童叟無欺,百姓和睦,世間太平。

再授孔子

孔子與老子相別,轉眼便是十七八年,至五十一歲,聞老子回歸宋國沛地隱居,特攜弟子拜訪老子。

老子見孔子來訪,問道:「一別十數載,聞說你已成北方大賢才。此次光臨,有何指教?」孔子拜道:「弟子不才,雖精思勤習,然空游十數載,未入大道之門。故特來求教。」老子說:「道深沉矣似海,高大矣似山,遍佈寰宇矣而無處不在,周流不息矣而無物不至,求之而不可得,論之而不可及也!道者,生育天地而不衰敗、資助萬物而不匱乏者也;天得之而高,地得之而厚,日月得之而行,四時得之而序,萬物得之而形。」孔子聞之,感到如騰雲中,如潛海底,如入山林,如沁物體,天我合為一體,己皆萬物,萬物皆己,心曠而神怡,不禁讚嘆道:「闊矣!廣矣!無邊無際!吾在世五十一載,豈知寰宇如此空曠廣大矣!」老子道:「聖人處世,遇事而不背,事遷而不守,順物流轉,任事自然。調和而順應者,有德之人也;隨勢而順應者,得道之人也。知此大道也,日月交替、天地震動、風吼海嘯、雷鳴電擊而泰然處之。」孔子不禁心曠神達,說:「吾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今五十一方知造化為何物矣!造我為鵲則順鵲性而化,造我為魚則順魚性而化,造我為蜂則順蜂性而化,造我為人則順人性而化。鵲、魚、蜂、人不同,然順自然本性變化卻相同;順本性而變化,即順道而行也;立身於不同之中,游神於大同之境,則合於大道也。」言罷,起身辭別。

傳授尹喜  

周朝大夫尹喜,少時即喜好古籍,善觀天文,自幼能知前古而見未來。一日仰觀乾象,見東方有紫氣相連,知有聖人當度關而西,於是請任函谷關令。在關上他叮囑守關士卒:「數日之內將有大聖人路經此關,汝等見有形貌脫俗之人要立即稟報。」同時派人灑掃道路,夾道焚香,以迎聖人。

一日,老子要到西域去開化世人,準備出函谷關。尹喜聞報有位白髮老翁道骨仙貌,駕青牛之車欲出關,立即趕來迎接,在牛車數丈前跪拜道:「關令尹喜叩見聖人!」老子說:「吾乃一介布衣,行此非常之禮,不知有何見教?」尹喜再拜稽首道:「吾早得神明示像,已在此恭候多日。今觀大聖,神姿迥絕,邊吏何足挂齒?誠望聖人賜教。」老子說:「子何所見而知?」尹喜說:「去冬十月,天聖星西行過昴,今月之初,和風立至,見紫氣東來,知有聖人西行度關;紫氣浩蕩,長達三萬里,知來者至聖至尊絕非一般之神;紫氣之前有青牛星相牽,聖人必乘青牛之車來也。伏望指點修行之道。尹喜感恩不盡。」老子笑道:「善哉!子既知吾,吾亦已知子矣。子有神通之見,當得度世也。」尹喜再拜道:「敢問大聖姓字,可得聞乎?」老子說:「吾姓字渺渺,從劫至此,非可盡說。今姓李,字伯陽,號老聃。」尹喜聽說是老子,焚香叩頭,恭敬地拜其為師。

尹喜辭官隨老子沿秦嶺終南山西行去開化西域,晝行夜宿,一日來至一處,見此地祥雲繚繞,龍飛鳳舞,百卉芬芳,泉水叮咚,真乃世外桃源,老子稱讚此處乃天下福地,說道:「道,可道,非常道,……。」洋洋灑灑五千言,皆是老子關於道德以及對宇宙、人生、社會等方面的見解,由尹喜記錄,世謂之《道德經》。尹喜按照老子的教導虔心修行,並弘揚道家學說,後來修成大道,被稱為無上真人,又稱尹真人。另外,老子出關中的「紫氣東來」也成了中國文化中的一個基因,將「紫氣」當作吉祥、祥瑞的象徵,人們也把「紫氣東來」這些字寫在大門上等等。

老子出關

老子偕尹喜前往西域各國弘道,雲遊天下,傳講道家學說以經國濟世,教化世人。他西出函谷關溯渭河西行進入秦地,出大散關,翻過隴山進入夷狄地區,以後又回到隴西邑的臨洮。老子講經傳道,勸諭世人,強調成神化仙之道,必借重真心修煉而成。他還關心農桑,採藥煉丹,治病救人,人們皆感激他仁民教民、與世無爭、柔慈待人的大德大恩。史載,老子最終在臨洮岳麓山「白日飛升」,這是指人修煉得道後白晝飛升天界成仙。老子駕鳳凰飛升雲華之上,身現金光,洞然十方,五色雲良久乃沒。其日江河泛漲,山川震動,有五色光射天,太微遍及四方。後人在其飛升處修了「飛升臺」,又稱「鳳臺」或「超然臺」以示紀念。

我中華民族聖賢代出,凡屬聖賢,均具有「法天則地」、「民胞物與」的偉大胸懷,希望「天清地寧」、「民安物阜」,以至於天人合一,復還於樸實無華及至高無上的境界。老子指導孔子,啟迪孔子智慧,孔子因而得以集儒門之大成,完成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內聖外王之道;並將「清靜無為」及「得道飛升」之道,下傳後聖尹喜、王少陽等仙真,為後人奠定了修煉文化,使人得知「修道」及「長生」之門,用以返本歸真,超凡證聖,以脫生死輪迴之苦。使人們知道人通過修煉可以成神,更加堅定通道修道證道之心,遵循天理,追尋大道。



来源:正見網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